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点,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产生迁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新旧知识技能相同或相似,又要求学生做出相同反应时,迁移效果往往是正的;当新旧知识技能相同或相似,又要求学生作出相反的反应时,则迁移效果往往是负的。小学生的思维狭隘,易产生思维定势,也易造成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掌握迁移的规律,充分运用正迁移的作用,尽可能避免负迁…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迁移,对于数学质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两种情况:运用已有知识去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叫做正迁移。这种迁移。在学习新知、运用新知的过程中作用很大,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运用已有的知识,干扰了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这叫做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这种迁移,会打乱知识的系列程序,混淆知识的界限,违悖知识的内在规律,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正迁移规律,能促进学 相似文献
3.
迁移规律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条重要规律.它是指已获得的经验在新的学习情境中的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这种迁移的效果有两种: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叫正迁移;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的干扰作用,叫负迁移。正迁移量越大,意味着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所产生的适应新学习情境的能力越强,越能顺利地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去掌握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广泛迁移而实现的.学习迁移对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智能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对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皓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84,(6)
迁移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并不新奇。一些古老的成语,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包含着迁移的道理。教学生认识了一个事物的某一方面,就有助于他们去认识其它类似的方面。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讲的正迁移,一般简称迁移。从中学语文教学来看,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实现迁移,从而提高自学的能力。一、寻觅适于迁移的链环在新课与旧课之间,寻觅知识或技能上彼此相关的某一链环,启发学生进行类比思 相似文献
5.
所谓迁移,就是已经学得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者说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系统性特别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规律,启学生积极思维,使... 相似文献
6.
掌握和运用迁移规律,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为迁移而教”,说的就是迁移在教学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运用迁移规律来设计教学程序,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新能力。一、夯实基础,创设迁移条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迁移理论认为,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扎实,理解越深刻,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强,越容易引起广泛的迁移,越容易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 相似文献
7.
掌握和运用迁移规律,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为迁移而教”,说的就是迁移在教学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亦有必要重视运用迁移规律来设计教学程序,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迁移”指的是“学习的迁移” ,即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也可以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 ,我们平常所讲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就属于迁移现象。 现行的九义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就体现出“重视迁移规律培养能力”这一意图。作为教师 ,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 ,在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概念教学是小学教学的核心部分 ,因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 ,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在概念教学中 ,为了能使学生深刻理… 相似文献
9.
掌握和运用迁移规律,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为迁移而教”,说的就是迁移在教学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运用迁移规律来设计教学程序,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新能力。一、夯实基础,创设迁移条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迁移理论认为,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扎实,理解越深刻,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强,越容易引起广泛的迁移,越容易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 相似文献
10.
一、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作文提出明确要求:“写话要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相似文献
1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4)
<正>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大胆质疑,悉心求证。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要塑造能够独立判断、理性思考的现代公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唯物辩证法强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具有鲜明的批判性特征。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结合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探索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7,(6)
迁移,一般是说学生能够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即将要接触的新知识、新问题,通过组合、搭建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法。迁移学习是教育教学方面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横向迁移,举一反三;纵向迁移,建构网络;跨越迁移,学科整合;综合迁移,提升能力几方面浅谈多元迁移。 相似文献
13.
数学知识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新知,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这种内在联系所构成的数学结构,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让学... 相似文献
14.
15.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或简称迁移;消极的影响则称负迁移。教学中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常常采用类比、延伸、转换等方法进行迁移,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类比性迁移,这是抓住知识系统中的同类要素及联系,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这样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比较牢固的。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运用“比”与“除法”的关系(或“比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学得的知识,对以后学习新知识,将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知识的迁移。知识的迁移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学得的知识,对以后学习新的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叫做知识的正迁移;另一种是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消极的干扰作用,这种 相似文献
17.
迁移规律是教育心理学揭示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迁移的规律去增长学生的新知识、新技能,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怎样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呢?其一,通过类比组织迁移所谓类比,就是通过分析或找出某些不同事物之间的类似之处。在数学知识中,有些不同内容却往往有些类似之处,而这些类似之处越多,则迁移的效果就越 相似文献
18.
语言教学中,运用迁移方法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更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要使迁移的过程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具体方法如下:一、增加思维量,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分析比较是学习词语的常用方法,我在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实现迁移时,注意‘调物导语”和“异物同语”的训练。如,为什么同是描写荷叶,(荷塘月色)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喻体,而(荷花淀)却把它比作“铜墙铁壁”?为什么同样是对泥土发出的动作,(回延安)用“抓”(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而(土地)却用“捧”(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 相似文献
19.
20.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以及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是安排在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为了使退位减法的规律更突出,按照先讲十几减9再讲十几减8……的顺序编排。教材中采取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算。如:11-9=2∵9加2得11,∴11减9得2。通过备课及教学,我体会到,要完成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用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从而能正确、迅速地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以及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落脚点应放在加、减法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