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学的民族性是人性的根本体现,也是抗拒文学(文化)一体化,实现多样化的重要方式。民族、乡村、外省是文化真正的载体,文学需要加强民族(国家)叙事、乡村叙事、次缘城市(外省)叙事。文学的民族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本体的民族性,二是文学理论(批评)、评价体系的民族性。强调民族性并非全盘否定世界性,民族性在于凸显个性,世界性是为了突出共性;强调民族性在于保持独立性,重视世界性是为了增强开放性,而当下更需要关注文学的民族性。文学民族性和世界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是能够实现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全球性语境中的文学民族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于文化和文学,有两个理论立场:文化进化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理论都有其不足,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型的民族性”的立场,使我们的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个性,又能吸收外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持文化发展的强大活力。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民族性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一对二律背反命题.本文在对马克思"全球化"思想作了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全球化的辩证性质,进而得出了全球化与民族性是可以和谐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趋势的浪潮不仅对各国家的民族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同样也作用于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文艺学不仅不应放弃民族文化,相反,还应对其进行保护,使其得到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具有多重含义;世界文学的概念具有不同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应当选择既开放又坚守的文化策略,以先进性和科学性作为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的价值取向和建构目标.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中,学的“世界”是一种深度的标志和话语权力象征,“民族”则是对于主体性的维护和多样化的呈示。深度追求是民族学和世界学的共通点。扎根于传统化,作人性的深入思考和生命追问,民族学就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西方中心主义的特征还十分鲜明,文化的全球性还未进入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既有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对抗,又有异质文化间的误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民族文化和文学又相互融合、吸纳与激荡。中国文学在全球性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身份的重新确立,首先要以一种真正的全球化视野和高度来审视和界定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全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中的现实地位和身份,中国文学应对文化全球性的挑战的策略,一是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找寻中国文学的传统和中国艺术精神,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二是重铸和张扬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民族文学活的灵魂,形成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民族文学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和身份赢得自己在全球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高度,从加快国际文化交流的使命感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思考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研究的走向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在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英美文学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现实,它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影响着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经验。在这种语境下,文学面临着新审美经验探讨的考验,相应的文学研究也面临着理论创新的考验。如何创新和重构文学研究理论体系,是摆在每一个文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语境中的雅俗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本扩张、媒体革命等构成的全球化语境中,通俗文学膨胀,纯文学萎缩。面对这种新的文学格局,我们应该正确处理雅俗文学的关系。要更新现念,给当代通俗文学重新定位,以人文精神给予积极引导;纯文学要在坚守自我的前提下,主动走向读者走向市场;雅俗文学要互补互促,在全球化时代重建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Globalization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and much contested.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has impacted greatly on the capacity of the nation-state to formulate policy (e.g. Reich, 1992). Moreover, globalization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or at least runs parallel to, a seemingly endless process of change within education. This process has assumed a worldwide character,as policies have migrated around the world; thus there have existed many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for instance, curriculum provision, or school governance, between New Zealand, Australia,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SA.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education change in general terms, and the concept of globalization, before analysing the links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one area of education,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rameworks for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within anglophone nations.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最根本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各民族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丰富民族精神内涵,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条件的同时,又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全面理解全球化时代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和影响,深入探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对于增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教育观点,并分析了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并在这二者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后现代教育思想视野下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作为知识信息集散地的文献保障体系,正处在纸质资源的传统文献保障体系和电子资源的虚拟文献保障体系的并存时期,是一个将印刷与电子、本地与远程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于一体的文献保障体系。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文献保障体系画地为牢的大众化服务方式受到了冲击,文献保障体系信息服务无论在服务对象、服务信息源、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还是在服务馆员等方面都将发生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新信息环境下文献保障体系模式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知识信息集散地的文献保障体系,正处在纸质资源的传统文献保障体系和电子资源的虚拟文献保障体系的并存时期,是一个将印刷与电子、本地与远程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于一体的文献保障体系。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文献保障体系画地为牢的大众化服务方式受到了冲击,文献保障体系信息服务无论在服务对象、服务信息源、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还是在服务馆员等方面都将发生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都说艺术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许多英国的文学作品中都细腻的、多角度的描绘了主人公的乡村生活经历,让读者透过对主人公乡村生活的阅读了解到了作品所在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本文旨在研究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乡村生活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其选取特点以及作者如何通过对乡村自然景色的描写来呈现时代特点和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乡村自然环境描写的学习,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学作品创作起到某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创作(编剧、表演、舞美)三个方面的创新性分析,从中“间离”出美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中暗含着的辩证性认知特征与后现代性(开放型结构)的特征,并指出他们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件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对甘肃省6所高校6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提出可行性建议,达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带动民族地区体育普及、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的文学共同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但由于海峡两岸长期的时空阻隔,使得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两岸文学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对“寻根文学”这一两岸共有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性研究,希冀对两岸文化之根的整合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20.
在针对文学上海和城市身份建构这个问题上,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和90年代的王安忆在外在形态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表现庸常生活,认同市民生活价值。分析了蕴涵在两位作家文中不同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