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风灵  许丹萍 《新闻传播》2007,(9):30-30,32
媒介形象的实施工程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包装改版”。近年来,各个电视台都在忙于频道改版、整体包装之类。至于改版包装的理由也是各式各样,有的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例如收视率下降了,广告收入不好,所以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版:也有的是因为新班子上任,于是就来一个人事新、面貌新的改革。这有点像我们宿舍楼里的装修,以前,有房子就不错,顶多刷刷白灰,现在,钥匙一拿,第一件事情就是装修。改版包装就是一种态度。笔者在这里只是想提醒一点,包装改版,事关媒介形象大事,事前应该想通想透再动作。  相似文献   

2.
王国荣 《新闻实践》2004,(10):48-49
我的个人小专栏《荣哥说新闻》,始于2000年10月8日,这天也是今日早报创刊的日子,至今已整整四个年头了。要说它还有点特色的话,那就是我用杭州话(确切的说是“杭普话”——杭州方言加普通话)来说事议事,想不到竞获得不少读者朋友的好评。 四年了,“说”了千篇没有,也起码也有六七百篇吧。对这个小栏目,自己多少有点心得,很想说一说、评一评,若有“黄婆卖瓜”之嫌,敬请同仁多多包涵。  相似文献   

3.
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演康熙,很多观众都叫好,认为可以跟焦晃的“康熙”比美;当然也有说不像的,说是怎么看都有点方鸿渐的穷酸相,没有王气,少了威严。不过,若是从编剧的角度看,康熙的“形象”还是较为丰满的,“怎么看”也有点“立体感”。首先,编剧从人的角度出发,没有把康熙写成神。康熙从小志在天下,聪颖过人,但并不是生而知之的神童。他像很多顽皮的学童一样,很讨厌读那些枯躁的经文,听那个白胡子先生的教训,曾经编了一大篇理由到皇祖母那里告黑状。他也曾年轻气盛,想在朝政之上除掉鳌拜,提前亲政,结果“热豆腐”没…  相似文献   

4.
谈交往     
《孤独的狂欢》说的是媒介的文化,是独立的个人在网络时代的“狂欢”,因为人既可以和电脑闲聊扯淡,也可以将之引为“知音”。吴伯凡对于“交往”的论述很精辟,闲聊与知音,灌输与传播,散见于书中各处的描述,让我对“交往”(Communication)的含义有了一些新鲜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名人"闲话     
有一次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小姐聊天,她说在美国听到人们对“名人”有一个很刻薄的比喻,说名人是“一个美丽的充满臭气的气球”——此说无法考证,但是我觉得,对于完全依靠“包装”的明星人物,真可谓入木三分。“包装”其实是一个很媚俗的贬义词,把“包装”这个词用在好端端的人身上,我觉得是一种贬抑和侮辱,甚至是对人的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企求通过精心的“包装”赢得观众,也是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真实、真诚地面对观众的人,为什  相似文献   

6.
随笔     
广州 男人三十 明年春天我就30岁了。 我对这个年龄特别敏感,准确地说,是有点恐慌。 以前总觉得,年龄对于女人才有威慑力,而我现在就躲藏在这种威慑之中,内心忙乱而无序。 我为什么怕30岁呢? 30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应该是个标签,可以撒娇的青春彻底地过去了。所  相似文献   

7.
我和李庚辰同志文字交游已经很久,对于他写的杂文也读过许多,说真话,我是很喜欢的。因为时间是最公正的审判官。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筛选,仍然能在我的记忆中打下烙印的东西,我相信,那是最珍贵的、也是最可靠的。首先,我觉得,庚辰同志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杂文阵地上很不容易。当商品大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之时,有许多文坛活将弃马登舟纷纷下海,是非功过且不去说它。只就本身而论,霎时间呈现出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缘乱的局面;花样翻新,包装常换。有既不治病也不害人的“甘草文学”,有买一搭一、年关大出血的“广告文学”,有你…  相似文献   

8.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9.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0.
偷懒留下的遗憾对于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实习是一个难关,但又非过不可。即使是日后大家都已经走向社会成为传媒人,回忆起实习的日子来,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当时我在广州日报社实习,分到社会部。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呼声的,包括处理读者热线电话、来信来访等。到报社研究了一星期报纸后,主任就递给我一封读者来信,让我自己一个人去采访。我粗略看了一眼,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一封几个民工写来的信,投诉说他们共有67个人应聘进了一家自称生产打火机的工厂,厂方要求来者必须缴纳押金,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但这家工厂的老板却是个骗子,在收了钱后以进货为名一去无踪。我又看了看地址,是“石溪村”。我把广州地图找出来看,找了半天才发现“石溪村”已经到了地图的边角上了。让我这样一个年轻女孩单枪匹马去一个偏僻的村里采访一帮民工?我的脑子里顿时“嗡”的一声。我有点结巴地问主任:“请问有记者跟我一起去吗?”主任微笑着说:“现在人手很紧张,恐怕只有你一个人去。”我没说什么,但心里还有点不大情愿。当时正好有一些别的事要处理,部门的版面又马上要截稿了,我看那封读者来信上有电话,心想电话采访也一样的,就打了个电话过去,向那位民工了解有关的...  相似文献   

11.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12.
1、我为什么首肯据说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台长在一次会上说:“《爱你没商量》得到陈志昂同志的基本肯定,我心里就踏实了。”我听到这番话以后感到有点惶恐。我没有想到,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一言九鼎”的份量。我想,杨台长这样说,大约是由于我看片一向很挑剔的缘故吧。何况我对“玩文学”的人们历来敬而远之,对于王朔“码”出来的“字儿”一行也没有拜读过,而现在竟然对《爱你没商量》“基本肯定”,这至少使中央电视台推出《爱》剧减少了一份阻力,所以杨台长要感到“踏实”了。那么,我是从哪些方面肯定《爱你没商量》  相似文献   

13.
马修·福勒是英国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媒介、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视野研究媒介生态学。他认为,“生态”一词本身就蕴含“媒介”或“中介”的意涵。在他看来,获取制作媒介所需原材料的采矿行为常导致污染的发生,并以智能手机为例,提出媒介自身的设计构造也是污染成因之一。他对“媒介”、“生态”、“污染”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媒介开辟了“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与波兹曼等人将媒介生态视为一种环境保护主义取径不同,福勒从美学和政治敏感维度加以考量。他在尼采“权力意志”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权力意志”概念,同时还从加塔利、德勒兹等哲学思想中汲取研究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张洪 《记者摇篮》2004,(7):28-28,24
提到“说”新闻。这对于新闻播音员或者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可能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但时至今日,对于当初“说”新闻的理解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原来新闻可以像现在这样去播的。对有声语言传播的研究本来就是无止境的。实际上这个话题对于一名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来说虽然不新鲜但却是很  相似文献   

15.
在广州,有人给我介绍广东电视台年轻女记者周晓瑾,“她是个很值得一写的人”。“她有些什么故事?”说实话,我很惭愧,在北京,对地方上新闻界同行了解得不多,对周晓瑾的事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回答是,她是“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原羊城晚报总编辑许实(即微音)在听了她的报告后流了眼泪,其他的,你采访之后就知道了。我的采访是在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同电台的同志一道听周晓瑾的报告。她说这样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听完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她。一她爱流泪,说到自己忙于工作时将小女儿关在家里,在电话里听到孩子甜甜的嗓音“妈妈,我乖,什么也没动”时,她下泪,她怕女儿碰电爬高;说到她所敬重的奶奶邓颖超的去世,她下泪,她是周恩来的侄孙女;说到她所采访的那些身陷惨境的吸毒少女,她也下泪。  相似文献   

16.
任何媒介形态的变化都取决于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说,没有技术发明就不会有媒介的任何变化。技术之于媒介是一股空前的推动力,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进步,都会给媒介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由信息技术引发的媒介革命,带来的是过剩的同质化媒介产品,使得产品之于媒介本身的意义渐渐退居幕后,而负载于其上的“形象符号”的意义日益突显,“形象符号”因此成为后工业时代人们选择媒介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为什么“媒介形象”成为当下媒介研究的一个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体坛周报》品牌建设的专业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今的中国媒介而言,“专业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许多“大众化”媒体开始尝试走“小众化”、“专业化”的道路,相关的理论探讨也屡屡见诸报刊。在博弈日益激烈的中国传媒市场,“市场细分与定位”几乎成了所有媒体运作的出发点。可以说,Segmentation这个从营销学过渡来的概念,对于中国媒介目臻娴熟的市场化、国际化运作,确实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仅满足于“细分与定位”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是媒体品牌建设的第一步,在确立了目标市场、明确了自身定位之后,更重要的是建立和维持一整套的品牌运作理念,并将之付诸实践。许多媒介之所以在品牌道路上走得不远,就是因为它们并没有完全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专业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媒体操作思维而建立革新意识,只是简单地用“新瓶”装“旧酒”,或在专业化道路上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18.
李健吾的“快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的“快马”■卞之琳作为文学家兼戏剧家,李健吾一生(1906-1982)都有点戏剧性。他一再强调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还把批评家对创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掌握比作“快马”。风驰电掣的快马形象,我认为,也与戏剧性有关。而在其他的场合,戏剧性又不只限于...  相似文献   

19.
王钟的 《青年记者》2017,(22):11-12
融合报道,不是用新的媒介形式否定旧的媒介形式,也不能把旧的媒介形式当成里子、新的媒介形式当作面子,而是不同呈现方式、不同技术层次的高度融合.实践证明,“传统”的文字报道可以在新媒体场域刷屏,取得一个个“10万+”;新媒体呈现方式也依赖于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传承下来的基本报道法则,遵循最基本的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数码与胶片孰优孰劣的滔滔不绝的论战中,肯塔说:“其实我们可以两手一起抓,左手胶片;右手数码。”他用了中国人十分习惯使用的“两手抓”一词。 肯塔来自奥地利,狂热地喜爱摄影,注意,我说他“狂热”地“喜爱”着“摄影”,而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容易理解成的热爱器材并永远津津乐道。他总在世界各地游走,也总在兜里揣着用旧了的数码相机,奥林巴斯的C-5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