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的报刊介绍多侧面报道,我认为这种报道形式好。本人多年来为报刊、电台写第,一般来说,稿子是反映单方面情况的,即抓住某个单位的某个方面进行重点报道,写人物的通讯也只写其优点。这样报道就存在一个问题:即不是失实的失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总有优缺点,一篇文章中全部介绍人物的优点,读者会问:难道他(她)没有缺点吗?又如,要报道某单位在深化改革方面取得好成绩,熟悉情况的人可能会说,该单位在某某方面还存在着毛病。多侧面报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既报道优  相似文献   

2.
改进会议报道,是近几年新闻媒介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群众不满意,记者编辑不满意,一些单位和领导也不满意。那么,怎样让会议报道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呢?我的体会是:新闻记 者要在满足领导机关指导工作和使群众喜闻乐见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新闻要抓人,就得研究读者的要求,读者的情绪,从中找到列宁所说的:“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反映群众的情况,触及人们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把话说到群众的心里去,才能引起共鸣。可是眼下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和报纸,不少时间和版面被会议所占有,有的报纸整版刊登领导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读者拿起报纸看一眼标题就被丢在一边,这样的会议尽管很重要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会议是挖掘不完的金矿,在那里,可以找到世界的许多种色彩。如何充分利用好会议这一宝贵的信息源泉,写出出新出彩的好新闻?作为一名常跑会议的记者,综合别人的成功范例和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我认为,搞好会议报道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深入会议报道不是报道会议本身,不是程序报道(当然不否认有些会议,如人大、政协例会,就要求准确无误、干净利落地报好程序),会议报道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会议中拎出新闻。而拎新闻的前提是,深入会议,了解会议,把握会议。深入会议,就不是蜻蜓点水式地跑会,像现在有的记者那样,拿到材料,一走了之。在会议上各种  相似文献   

4.
“批评报道不如成就报道好写”,这是对成就报道的一种错误认识。说成就报道好写,无非是说成就报道是说好话唱赞歌,人见人爱,又合时宜,好话谁不爱听? 成就报道果然是这样的“香饽饽”吗?不。下面想就些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广东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分组讨论上,省委书记汪洋在谈到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时说:"不要我每次活动都发稿件,我下去调研很平常,不用每次都文字图片做那么大,有的去了就去了,不用见报.重大的活动可以出个照片,像我下去调研,跟群众交谈,这有什么新闻性?有什么好报道的?也真难为了摄影记者,每次要拍出不同姿势,我又不是体育运动员,运动员摆不同的姿势还有意义,我拍来拍去不就那个样子吗?不要老报道我."……  相似文献   

6.
在广东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分组讨论上,省委书记汪洋在谈到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时说:"不要我每次活动都发稿件,我下去调研很平常,不用每次都文字图片做那么大,有的去了就去了,不用见报.重大的活动可以出个照片,像我下去调研,跟群众交谈,这有什么新闻性?有什么好报道的?也真难为了摄影记者,每次要拍出不同姿势,我又不是体育运动员,运动员摆不同的姿势还有意义,我拍来拍去不就那个样子吗?不要老报道我."……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会议报道是一种枯燥的、程式化的东西,以至于部门主任在编前会上报题时,如果本部门会议消息太多,都不好意思向总编辑交待。实际上,我们许多的会议报道确实也不如人意。   会议报道真的就那么没意思吗 ?肯定不是,没意思的只是记者没有带着积极寻找新闻的心态去参加会议,而是为报道会议而报道会议,写出来的东西干干巴巴,没有价值,没有可读性。   会议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对象。为什么这样说呢 ?顾名思义,会议会议,就是很多的人聚在一起议论事件、讨论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参加会议的人来自各方面,有着不…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9.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本人认为,最难写的新闻就是会议报道,而会议新闻恰恰又是县级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新闻写活了,整张报纸就跟着生辉增色,如写的呆板和模式化,便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其宣传功效也会大大降低。那么,如何才能让会议报道改变老面孔又不弱化宣传的功能同时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呢?笔者认为,记者在写作会议新闻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紧扣主题与多向思维的关系。一般来讲,每个会议都有其鲜明的主题,丢掉主题,也就达不到会议报道的目的。但是,一  相似文献   

11.
没有一个新闻单位不经常播发会议新闻。但是,老一套的会议新闻已激起受众的误解、疑虑和厌烦,失去了新闻价值。怎样写好会议新闻?下面就个人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报其重点。会议新闻的责任之一是正确地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舆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决议和意图。二是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这些都是会议报道的重点。可是有人写会议新闻,一动笔就是领导人的姓名、职务和会议的全过程,这样写必然会淹没掉具有报道价值的重点和新意。我认  相似文献   

12.
会议报道多,领导讲话多,是新闻工作者长期头疼的问题,也是广大读者最不满意的问题。这个“老大难”,反映了文风不正、作风不正的问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表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报纸、广播、电视败过许多努力,不少党委也曾制订措施,作过规定,发过文件。但是“文山会海”不除,这个“老大难”依旧,显然新闻媒介中鲜活的报道就少了。试想,群众对此怎能不讨嫌呢?晋中地委书记范堆相亲自抓《晋中日报》会议报道的改革,并且取得明显效果的事实表明,解决“老大难”的关键在于第一把手亲自抓,带头作表率。因此,晋中地委和《晋中日报》的做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前些年常有读者问我:当编辑乏味吗?套话老话连篇的会议报道,我们都看厌烦了。尚未等我答话,他们又会十分理解地补上一句:不过,你们是党报,没办法的。 这话听得真不是滋味!难道党报就该办成这般模样? 改,先从办报人的观念做起,确立信息传播、舆  相似文献   

14.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改革会议新闻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里有新闻吗?当然有,而且有含金量很高的新闻。在我国,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就是世界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境内外记者往往为多争一张入场券而费尽心机。媒体受众爱看会议新闻吗?我曾为此作过调查,答案是肯定的。市县、乡镇的干部是经常要看会议新闻的,他们需从中了解上级工作的部署、指导思想及实施意见。那么,普通百姓呢?他们虽不像干部们那样经常看,但对重要会议同样十分关注。党的十五大、去年“七一”江泽民总书记作重  相似文献   

15.
庞勇 《记者摇篮》2010,(7):53-54
电视新闻会议报道过多的问题,一直是多年没有解决的一个顽症。 对于电视上过多的会议新闻,记者拍腻了,观众看厌了,领导也不满意。因此,电视新闻会议报道过多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会议报道没写头”,“会议报道没听头”,“没看头”,这是一些记产和不少听众、观众、读者对会议报道质量不高的真实、客观评价。那么,如何改进会议报道呢?这里,我就如何改进电台的会议报道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叶冲 《记者摇篮》2006,(10):39-40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看这么一段台词:“一个表扬就那么重要吗?杨红旗需要什么,我都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什么都可以。可是这件事情,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一个女孩,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几个月,我一直强迫自己忘掉,可是你们一步一步地把我逼回来,回到那个我根本无法面对的晚上。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分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痛哭……)我现在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什么也没了。你们满意了?在我心里有两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是那个坏蛋,…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领导曾经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会议上那些十分生动的谈话到了你们的报道里面,就变得空洞乏味,只剩下一些空话和套话?——应该说这是一个多少有些令我吃惊的问题。因为在不少的记眼里,领导们就是喜欢这样的照本宣科式的会议报道。所以记得我当时回答说:因为按照会议程式来写报道,对记来说是一种最安全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现在有许多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充斥报纸的版面,许多读者不感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程序化的会议报道太多,“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之类的标题、导语,几十年一贯制,面目可憎;二是工作会议报道纯业务性,缺乏吸引力;三是一些部门有见报得彩的思想,只要开会总想在报上露露脸儿;四是记者、通讯员不善于从会议中捕捉读者关心的新闻,写出的消息平淡无味。目前,要解决会议报道多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的支持,需要报社按新闻规律办事,切实把好版面关。但要解决会议消息枯燥无味的质的问题,这就需要记  相似文献   

20.
读者之声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青年工人,也是一名通讯员,酷受新闻写作。前不久,我发现本县小报上,有一则会议报道两处失实,因我亲自参加了那个会议,出于一名通讯员的责任感,及时向报社反映总编同志深为表示感谢。可却得罪了会主单位的个别头头和该版的责任编辑,他们对我非常恼怒,并挖苦道“有水平就写,没水平,又何必患‘红眼病’”为此,我感到很气愤。真不明白,难道揭露失实报道。就是患了“红眼病”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