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我国以犯罪构成为核心的犯罪论中,符合犯罪构成就等于犯罪成立,然而,犯罪的本质在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发展变化的,只有既符合犯罪构成又具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才成立犯罪。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以犯罪构成为核心的犯罪论中 ,符合犯罪构成就等于犯罪成立 ,然而 ,犯罪的本质在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发展变化的 ,只有既符合犯罪构成又具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才成立犯罪。  相似文献   

3.
略论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位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从犯罪构成的角度看,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比较,在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体方面等三个要件上均有其显的特殊性。揭示这些特殊性,对丰富有关犯罪构成理论,严励惩处单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理论误将大陆法系犯罪成立体系中的"构成要件"与我国刑法语境中的"犯罪构成"等同起来,同时又不加区分地照搬了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有关违法阻却事由的论述,从而认为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虽符合犯罪构成但因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不构成犯罪。其实,此类行为本身就不符合客体要件或主观方面要件,应直接承认此类行为是因不符合犯罪构成而不成立犯罪。  相似文献   

5.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的本质性认识,所包含的社会危害性特征揭示了特定行为的罪质,但传统理论没有分析不同犯罪特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从刑事法律上表明了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一种质的对应;应受刑罚处罚性则揭示了行为之社会危害性在刑事法上的量。因此,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分别从质和量上对应于社会危害性。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传统犯罪构成也具有内在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以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构成的根本性和实质性标准,运用实质标准和推理建构出平面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但这种体系存在犯罪客体虚无化以及主客观方面的断裂等缺陷,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和人权保障的理念。因此,有必要引入德日三阶层递进式的犯罪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7.
体现犯罪个性化的直接决定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六个,由于这些客观因素本身不是刑法规范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因而正确地认识这些客观的评价因素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聂申国 《天中学刊》2005,20(4):19-22
犯罪结果作为犯罪本质特征的客观显示,在定罪量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尚未对犯罪结果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达到共识。通过对犯罪结果与犯罪客体、犯罪结果与犯罪对象、犯罪结果与定罪量刑进行分析,犯罪结果可以概括为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所引起或可能引起的,从客观方面反映社会危害性质与量的一切事实现象。它即是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又是量刑的必备依据。  相似文献   

9.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对应,是刑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在注意其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可罚性、抓住单位意志这一本质特征并全面分析其主观罪过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单位犯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单位故意犯罪的形态众多,与共同犯罪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它们的分析直接关系到量刑及刑罚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犯罪是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而产生的。计算机犯罪具有智能性高、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因此,我们应从犯罪构成、管辖权、罪刑设置、证据认定等方面加以认真研究,并结合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对计算机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11.
单位犯罪,是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同样,单位犯罪自首立功也是在犯罪后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忏悔行为。刑法既然规定了单位可以作为犯罪主体,同样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其自首立功行为应构成单位自首立功,在处罚上也应从宽,这也是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立法上完善单位犯罪的自首立功制度已成为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2.
移植刑法理论时,需要考察移植的理论与我国的社会治安、犯罪状况以及国民的道德水平、规则意识等因素是否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张明楷教授主张我国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包括财产的占有以及财产性利益属于财产犯罪对象的观点,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3.
新刑法典对走私罪的规定 ,无疑有很大的进步 ,为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际情况的变化 ,立法和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因此应从立法技术和刑法理论的角度对走私罪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对走私罪的正确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刑法典中没有规定违法性认识,而是采用“社会危害性”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当时打击犯罪的刑罚理念。随着人权保障条款入宪及刑事司法观念的转变,使我们不得不面临违法性认识要与不要的理论争议及司法处理难题。重新对违法性认识的概念、内涵进行厘定,并对两大法系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梳理,借鉴其立法上予以规定、司法上符合情理的解释方法。客观分析我国刑法适用中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故意间的理论混乱、司法界定模糊的情况,提出有限度地引入违法性认识理论,将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认定要素之一,并进一步提出推定的认定方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后,证券违法犯罪日益严重,证券犯罪就成了刑法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证券犯罪仅指触犯刑法的行为,而证券违法行为还包括那些仅仅违反相关证券法规的违法行为。刑法典的稳定性与证券法规的灵活性,使得我国对证券犯罪与证券违法行为的界定差异较大,这显然不利于打击证券犯罪。只有改变目前的刑事立法模式,使刑法与相关证券法规衔接起来,才能更好地打击证券犯罪,发挥刑法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延伸,由于其具有隐蔽性,作案手法多样性,作案区域国际性,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等特点而使惩治困难。本文在讨论了网络犯罪的常见表现形式并分析了网络犯罪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后,针对目前立法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雇佣犯罪中雇主的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雇佣犯罪中,追究雇主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以及犯罪引起其他人初犯的可能性。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看,雇主作为教唆犯、组织犯,在雇佣犯罪中通常起主要作用,与作为主要实行犯的受雇人一样,应当承担主要刑事责任。从人身危险性的角度看,雇主与受雇人的人身危险性因人而异,据此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也因人而异。从犯罪行为引起其他人犯罪的可能性大小看,雇主的行为通常明显大于受雇人的行为,据此,雇主应当承担比受雇人更大的刑事责任。综合起来看,雇主通常应当承担比受雇人更大的刑事责任。个别情况下,雇主作为帮助犯、次要实行犯或者起次要作用的教唆犯,其刑事责任可能小于作为主要实行犯的受雇人。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权作为环境犯罪客体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刑法手段打击环境犯罪必须解决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问题。从评析环境犯罪客体的有关学说、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犯罪本质的一般认识、犯罪客体的两大学说、刑法内部结构协调一致性的要求、打击环境犯罪的司法实践等角度出发,应将环境犯罪的客体界定为环境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件频发,其社会影响及社会危害日益加大。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成因,并提出有效防范对策,对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