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要弄清道德人格美 ,首先必须弄清人格、道德人格、人格美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人格是一个具有较宽泛意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人格 ,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即人格是指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 ,是人格在道德上的表现 ,是个体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尊严 ,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道德品质及品格的总和。人格与美总是密切相联的。美是人格的需要 ,美是人格的光辉。美的人格是和谐的人格 ,正是在这种和谐中 ,人格的智慧、力量和道德情操才得到了升华。人格若缺少了美 ,便是一个不健全、不健康、不道德的人格。因此可…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曾国藩多重矛盾的道德人格:即崇尚道德,却更注重经济;恪守传统,更主张变革;主张暴力,又追求仁爱。  相似文献   

3.
论教师道德人格及其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艳 《怀化学院学报》2003,22(6):114-116
教师的道德人格力量 ,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应该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 ,加强品行修养 ,加强道德人格的塑造 ,学习立志 ,躬行实践 ,自省自检 ,从而丰富和加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教师道德理想人格就是教师职业中的最完美的道德人格,是教师的高尚精神及其外化的感性显现。教师道德理想人格意识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是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假如有了理想人格,道德又如何?深深突显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做到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的趋近或统一?本文从信仰作为人类思想的支撑点、信仰作为道德人格通向理想人格的中介及其对内心信念的终极解释来加以探讨,指出此三者一而三,三而一的,且皆着眼于信仰在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道德人格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导向性、动力性和可塑性的特点。要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应处理好理论灌输和思想疏导、主体教育与道德实践、自我教育与行为管理、普遍教育与榜样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直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提出道德直觉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道德认识方式和道德认知能力,阐述了道德直觉的特点及其在道德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知行统一既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又是未成年人德育的直接目的。未成年人道德的知行统一要体现针对性、整体性、不等性和实践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对知行统一过程的组织进行创新并创造能促成知行统一的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论点,站在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从外界塑造和自我塑造两个维度提出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五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道德人格的含义、发展和神经生物基础,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后应加强中国的道德人格研究,厘清道德人格的含义并注重道德人格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清军入主中原后,大量吸纳明朝的文武官员,为清朝迅速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同时也把明末官场中的贪污成风的陋习继承了下来。顺治帝亲政后,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对官吏贪污进行打击限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内隐道德人格及其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转向。基于内隐社会认知视角,内隐道德人格被理解为解释社会事件时道德图式的习惯可及性。对于道德人格的测量,研究者发展出一些测量内隐人格的方法,其一为测量道德习惯可及性的自发特质推理、词汇决策任务;其二为测量内隐道德人格的内隐联想测验。关于道德人格研究,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发展其理论依据,在测量方面应强调生态化和多元方法的交叉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必须转变高等教育观念,建立新的道德教育和管理模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育文明的道德环境,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4.
道德人格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力量,体现出人格的整体和谐。道德人格的整体性体现为道德行为的整体性和道德环境整体性的统一。这种整体性表现为一种向道德共同体的回归,而道德共同体则为道德人格提供一种价值推力。要实现道德人格与道德共同体共荣互生,必须建立良性的道德环境机制和行为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理想道德人格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来看并不乐观。大学生道德教育仍然存在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缺陷,应该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研究新的培养方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需求的层次;培养大学生对公共伦理的敬重心。  相似文献   

16.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7.
道德人格是引导和激励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呈现出不平衡的双重性,如不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势必影响其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的影响、现有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是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双重性的主要原因。必须积极探索引导措施,倡导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文化为视角,阐述了道德人格的文化本性,解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矛盾现状的文化成因,并探寻了生成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当代道德人格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道德人格异化现象.回首故往,中国乃道德礼仪之邦,儒家的理想人格更是强调重德精神.通过分析儒家理想人格,吸取其精髓部分,为当代道德人格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认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精神"的认知形式是道德认知过程区别于其他认知过程所特有的最高认知形式,也是保证道德能够成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环节。从对伦理思想史的考察中有可能大体上理解和把握以"实践—精神"为方式的道德认知机制。道德认知的功能在于,以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方式为中介,将社会道德应然性及时、恰当、有效地转化为认知—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实现德心与德行的结合,塑造和养成人类的德性,从而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