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中有一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本中注解:[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旧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21课)中注解:[罔]迷惑.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庄子·秋水>有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课本注:"[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轻,动词,轻视.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孤立地看,此注对"伯夷之义"的解释似乎没有问题,但若联系语境,则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3.
王继红 《考试周刊》2014,(53):182-182
<正>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其中的"罔"是迷惑之意,"殆"为"有害"之意,笔者套用之为"教而不思则殆"。其实,任何一项成功的伟业皆离不开思考,正所谓经历人生,思考人生,方可成就人生。教师承载着培养他人成长的重任,影响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发展,思考显得更加举足轻重。那么教师的思考主要包括哪些呢?一、对文本的思考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充分认同,因为考题既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那么  相似文献   

4.
各辞书、教材对《论语·为政》第十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解释各异,大致有4种:疑惑;危险,有害;通"怠",表疲怠、疲倦;指其本义"没有发展就中止"。笔者认为此四解皆欠妥,"殆"实为"佁"之假借,表"止"义。"思而不学则殆"应译为"只思考而不学习,思维就会限于一隅,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5.
"则"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的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则"字的研究,从"则"字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着眼,分为言效之词、继事之词、直决之词,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文通>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7.
<正>当职初教师数年,经历了熟悉教材内容、熟悉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法的过程,站稳了讲台之后,也就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逐渐从"求生存"进入"谋发展"的阶段.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谋发展"的基本形式自然是立足于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包括学习和反思两大方面.先贤对学习和反思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过精炼的表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相对而言,"学"侧重指功力,"思"侧重指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第五专题"学问之道"选有这样一则语录: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语录出自<论语·子罕第九>.选编者将这则语录编入"学问之道",大概是想借孔子所具有的学风和品格来激励后学.  相似文献   

9.
1.汉语"中"之概念考辨.诚如中哲史家陈荣捷所说:"中"之含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形,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无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国哲学论集>)陈氏所言极是,然未免抽象,如果认真检点起来,则汉语"中"之概念在传统典籍中不外乎如下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从军行>叙写"从军有苦乐",王粲之作颂美并纪实,后代则多叙说"苦哉"并虚拟,粱陈时高扬英雄主义乐观化的叙写,北朝之作则多慷慨之气并具游侠精神.<从军行>的写作手法,或先点题后铺叙,或先铺叙后点题,或截取战争某一场面.  相似文献   

11.
熊燕子 《学语文》2007,(4):20-20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教导学生应将学与思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与时俱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也要注意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囊括了各科知识的语文教学更应如此。我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历来对庄子美学研究甚多,近年来则普遍认为庄子哲学实为审美哲学,因为它特别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之"游"谈起.在庄子看来,"游"乃是一种精神解放,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自由,即审美愉悦.可以说,庄子之"游"几乎遍及<庄子>全书.<庄子>一书的开篇即为<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思想贯穿着庄子的全部神思.  相似文献   

13.
一遍又一遍地读完郑晓刚老师的<<秋水(节选)>课堂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感到惊喜与期盼--郑老师竟能以一词"旋"、一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为切人点来设计整个教学,从而让课堂不仅有新颖的角度,更有纵向的深度;不仅让文言文的教学跳出简单的字词句的释义、理解,更将文言文上得不完全像文言文--对"文"的内涵作较深层的挖掘使得课堂沉稳有大气概,从而获得在教师看来颇为满意的课堂效果.但惊喜之余亦发现了一点儿"瑕疵".  相似文献   

14.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15.
<正>一、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顾"埋头死学"而不去加以思考消化,则会受到蒙蔽,知识也得不到深化理解,只是模棱两可,一知半解。为证实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学完《熔化与凝固》后,我对全班学生进行这样的测试:在学习《熔化与凝固》的过程中,你对有关"熔化与凝固"的物理现象有过哪些联想或  相似文献   

16.
<登徒子好色赋>是宋玉所作,其真实性学界已无争议,但对此赋的注释却极少.在此,笔者就此赋中的"章华大夫"做了进一步的考证."章华大夫"本应是在章华任职的秦国人,而"章华"则是由楚灵王所筑,后被秦所占,位于今潜江附近的章华台.由此得出,<登徒子好色赋>应作于公元前278年至公元前263年之间.  相似文献   

17.
<正>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贯彻这一教学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不断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与分析"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并且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君子"一词最早存在于先秦文献中,与"小人"相对举而具有"在位者"的本初涵义.<论语>则在保留"君子""在位者"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了"君子""德性我"的深层内涵;而自孔子之后,后世更多沿用了孔子对"君子"德性内涵的解释.梳理"君子"在<论语>中的"德性我"的具体内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指南录后序>是高中语文经典篇目之一,选入了苏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①.苏教版选入时,忠实于原文,保留了以往教材经常删去的一段.其中"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一句的标点笔者以为有误,查阅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②、<宋代文学作品选>③、<历代名篇选读>④、<宋文选>⑤、<历代文选·宋辽金文>⑥、<中国古代名篇鉴赏辞典>(宋金元卷)⑦、<唐宋散文导读>⑧、<唐宋散文精选>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金元卷)⑩等名家编著或高校教材,标点均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笔者以为这样标点更妥当,现不揣谫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