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字注为"曾经".对此,笔者未敢苟同. 笔者查阅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等工具书对"省"字的注释,未发现有"曾经"的义项;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释"蔚起"为"蓬勃兴起",所引书证为清王士稹<居易录谈>卷中:"誉麾蔚起,诸生之诵法弥殷矣."此处书证,盖据丛书集成初编本(2824册).但"誉麾"显然不能成词. 查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笔记小说大观>第六编第七册<居易录谈>(卷中第八页左栏).该例的上句作"誉髦蔚起".可以断言,"麾"当为"髦"的误字.理由有三:其一,台湾本是据道光本<学海类编>影印的,比排印本的<丛书集成>要可靠得多.  相似文献   

4.
杜甫<客至>中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肯"字如何解释.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P146.本文所谈教材皆为人教版)将"肯"释为"正、恰".这显然不妥.因为,若是"正'与邻翁相对饮",那么,"隔篱呼取"就成了多余的举动了.  相似文献   

5.
丁曰宏老师在<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发表文章<"知书达理"还是"知书达礼">,列出三条"理由",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知书达理"条目提出"应改为‘知书达礼"'的观点.笔者认同丁老师的第三条"理由",即"知书达理"条目与释义"自相矛盾";但难以接受其对"知书达理"词形的否定.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第27页选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笔者认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中的"颠"字应为"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历来注家把"颓然"一词解释为颓唐、颓倒之意.如<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解释为"颓然,醉倒的样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解释为:"颓,倒"等.<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此句翻译为"一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其译句亦取"颓然"为"昏昏欲倒"之意.笔者认为,诸注不确."颓然"当是"安适、和顺的样子."其理由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发表了王从华、徐江两位老师的<从某教学比赛看集体性"应教的"与"实教的"之断裂>一文(下文简称<断裂>).文章认为<我生命中的那蔟野菊花>一文中的"野菊花不具有顽强生存的生命意识的象征",因为"渠坡上的野菊花没有提供顽强生存的生命意识形象.  相似文献   

9.
<高祖还乡>: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摔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诸多元曲注释版本和重要语文工具书对于其中"白什么"的解释尤其是对"白"字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 "白"即为"别".在<高祖还乡>这种特定语境中, "白什么"则具体表现为一种不屑一顾、不把对方当回事、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语气.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想] 这是一节语文活动课.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四专题名称为: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在演讲厅"选择了两篇经典的演说词,<不自由,毋宁死>是其中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1.
何为"佁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中,"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中"佁然"注释为"呆呆的样子".笔者认为释义欠妥,注音为"yǐ"有误.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有异同.  相似文献   

12.
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页).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赵丕杰先生认为,"曾几何时,中国足球联赛曾经是举国关注的焦点,其品牌价格曾让各个财团趋之若鹜……"一语中的"趋之若鹜'也用错了".理由是:"许多企业争相赞助足球联赛,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可以贬抑或讥讽的,不应使用贬义成语‘趋之若鹜'."(详见<"曾几何时"不等于"过去""当初">,<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1期)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兹提出求教于赵先生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节选)是初中<语文>传统的教学篇目,文中陈涉说的"苟富贵,无相忘"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句.对此句,初中<语文>(第四册,2001年11月第1版)没作具体解释,与之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很清楚,此书认为"富贵"的主语是"有谁";"相"相当于"咱穷哥儿们",从语法角度分析,这种"相"为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相似文献   

15.
<正>《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14年第2期刊登了扈保洪老师的一篇"一类‘线段比’问题的解法"(文[1]),并介绍其中的例3为一道网上"悬赏"征解题.笔者又查阅了其原文——破解网上"悬赏"题有感(文[2]).其实,笔者最近在网上也发现另一道比前者难度更高的悬赏征解题,其难度已达到全国数学竞赛题  相似文献   

16.
一、矛盾重重 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选编了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其中颈联是"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对"省"字文下注释解释为"曾经".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18.
张会光 《现代语文》2006,(5):111-111
<现代语文>读写与考试版05年1月刊"语文小百科"栏目中的<普遍用错的"空穴来风">一文,从"空穴来风"的出处(宋玉的<风赋>),白居易诗中的准确运用(朽木难免蠹,空穴易来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等方面,确定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并且据此判定"‘孙白'挂帅纯属空穴来风,张海涛将继续执掌女足","田亮进军娱乐圈并非空穴来风"等句子对"空穴来风"的运用全错了.  相似文献   

19.
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高考学生的人生发展,关乎高校选材质量,关乎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与评估,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1]桑哲<2010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价分析>,<高中语文教与学>2011年第1期.[2]张成华<高考作文定位及其建议>,<语文月刊>2011年第l期.[3]史绍典<高考作文检讨>,<中学语文教学>20lO年第8期.[4]参考2007年至201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多省<说明>,多地近年报纸(略).  相似文献   

20.
<纳谏与止谤>(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中有:"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山东省乐陵一中的杨老师认为其中的"责无旁贷""用错了".(见<"责无旁贷"用错了>,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那么,究竟有没有用错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