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章《为了例证或呈现知识的诗歌教学设计》(《语文学习》2011年1期)在谈到《致橡树》的朗读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这些都还不够!"中的"这些"究竟是指哪些?诗人完全否定的"凌霄花"和"鸟儿"是否在"这些"范围内?当时因篇幅所限,未展开论述。文章发表后,笔者曾就此问题与一些大学文学课老师、中学语文老师及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不少人认为凌霄花和鸟儿在"这些"范围内,可又拿不出令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课——回旋舞板块——《致橡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3.
丛坤赤 《文教资料》2007,(28):118-119
设计理念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应有机整合于教学过程,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舒婷是新时期朦胧诗潮中最为著名的女诗人,其诗歌以情感深婉  相似文献   

4.
黄立 《现代语文》2011,(7):89-90
一、设计思路 理解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钥匙。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抓意象,通过对诗歌中主体意象和群体意象的深入解析来品鉴《致橡树》。赏析诗歌后,设计了能力训练环节,让学生比较阅读多首以"树"为主要意象的诗歌,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课——回旋舞板块——《致橡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6.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奇葩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闪耀着奇异的光芒。随着历史的演进,诗歌成了提升我们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的纽带,并相沿成习,因此,在中学语文中诗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是一位有着显著地位的诗人.她以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凸显自身的性别意识.其诗歌传达的自由、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念更是为万千女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以其诗作《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为例,探讨舒婷诗歌传递给新时期女性的爱情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雪华 《广西教育》2022,(11):83-86
本文针对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爱情观不正确的问题,以舒婷《致橡树》一诗教学为例,具体论述在现代爱情诗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策略,提出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拓宽课堂的深度和广度、适时渗透思政教育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建议为:"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对写作的类别做了明确要求:"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要求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评价其成果的水  相似文献   

10.
或许您与我有同样的感觉,面对一首诗歌的课文,该如何入手,总会绞尽脑汁。听了一位洪老师教《致橡树》的公开课后,感触颇深。《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非常精美的爱情诗。洪老师用舒缓的优美的语言语调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这是导入新课。此时多媒体教室的门窗窗帘拉上了,日光灯灭  相似文献   

11.
在现阶段的高中教育领域中,许多先进的教育手段涌现出来,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其中多媒体教学是初中教育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尤其是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生物知识,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和生物现象给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多媒体教学优势,可以使知识的呈现更加具体,让学生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关于舒婷的诗作《致橡树》的教学实录.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诗中意象的特征,来挖掘作者隐藏的爱情观,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落后爱情观的批判,对美好、自由、独立爱情的向往,对坚韧、果敢、和谐的新时代精神风貌的讴歌.  相似文献   

13.
王荣生先生在关注阅读教学时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即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在他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无非两个:一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或者有效的教学设计"[1]。确实,语文教学有效与否,关键看这两者做的如何。因此,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角度,我们应当审视从文本中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又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来呈现这些内容。审视当下的文学作品教学,梳理下来,大致有两点相通。一是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把作品当作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呈现,抒写的是作者对所叙内容的  相似文献   

14.
<正>回顾课改,在诗歌教学方面,方家探索出了许多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囿于中考、高考等诸多因素,在诗歌课堂教学中还多固守着诗歌讲读、训练等一般程式。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弱化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比较浅显,没有体现出真正地自主学习诗歌的过程。评点,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能够充分地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契合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试图借鉴清代金圣叹评点《秋兴八首》(其一)的评点方法,以《登高》为例,来构建诗歌教学的一般思路,提升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荣生先生在关注阅读教学时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即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在他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无非两个:一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或者有效的教学设计"[1].确实,语文教学有效与否,关键看这两者做的如何.因此,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角度,我们应当审视从文本中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又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来呈现这些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中生处在情感朦胧的年纪,对于爱情既有向往也有恐惧,尤其是对爱情诗歌有较大的兴趣。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特点,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高中人教版2003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几篇爱情诗歌,如必修一中的《雨巷》《再别康桥》,必修二中的《诗经》《孔雀东南飞》以及古诗《声声慢》等。笔者在此以《诗经》两首中的《氓》为例,试图分析在爱情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教学诗歌意象时,有时图省事,会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意象所对应的表情达意。这种做法应该是不可取的。在我们语文课堂上,这种贴标签的现象的确还是存在的。从思维发展的规律考量,人的认知总应该从形象过渡提升到抽象。而形象就是对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  相似文献   

18.
后人对古代诗歌主题的理解,往往有多种说法.如<氓>的主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刺淫说;一是弃妇说;一是反封建礼教说.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诗歌的内容及感情基调来看,这三种说法都有不当之处.教学时,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引导,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诗歌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性。然而正是这种民族性特征又使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很难真正领略诗歌艺术的魅力,因此,外国诗歌教学历来被认为是外国文学教学的薄弱环节。针对外国诗歌教学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教学方法上做大胆的革新,比如开设立体课程,引入双语教学等方式,这些革新可以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外国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诗歌的翅膀,作者借助它完成了物境、情境、意境的创造,读者也必须利用它“入诗”进而完成“再创造”。联想就像显微镜,通过它我们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最细微之处;也像放大镜,能透过有限的意象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还像望远镜,可以联结时空,纵横千古,由此及彼。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挖掘诗歌的内涵。本文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来谈谈在诗歌鉴赏中运用联想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