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巾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浙江大学朱作仁先生认为,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想像.王尚文先生在他的<论语感>一书中谈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如是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  相似文献   

2.
<正>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把握对象,激发写作欲望优秀的言语作品,语言表达的形式总是具体而又独特的,让学生对这具体而又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有所领悟,有所体验,形成语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语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语感,是个体在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也提出了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可见对小学生进行初始的语感训练非常重要。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呢?下面浅谈一下个人的教学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反复朗读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意境,营  相似文献   

4.
正语感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一种集中体现.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文化、美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90):79-80
<正>一、引言语感作为一种超越中间分析、推理与验证环节的语言直觉,来自于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语感的直觉性特征对于英语学习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这种语感能力的学习与培养便成了英语学习的核心要素。对于语感,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早期学者有王尚文先生。他认为,语感是人们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中,都把"培养良好语感"、"形成良好语感"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阐述和强化.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语感中心说”之浅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今语文界具有较大影响的“语感中心说”,虽然强调的是语言能力的培养,但是属于感性直觉层面上的语感能力,其言语认知功能是很有限的。语文课程目的、人的言语素养和言语能力,不是语感所能涵盖的。以语感为“中心”,势必削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情意性、学养性和综合性。“语感中心说”存在三大误区:抽象语感论、语感图式目的论、阅读语感论。  相似文献   

8.
以情感体验训练学生语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语感?浙江师大王尚友教授在《语感论》中指出:"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也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感的需要或者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感是听说读写的灵魂,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郭沫若说:"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一、品词析句,领会语感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评词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有一段明确的解释:"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相似文献   

11.
语文能力即言语能力,个性化是语文能力的根本特征.语感是连接语言和言语的纽带,是言语能力培养的直接"参照物".语文能力的形成正是以语感为基础核心的,借助共性化的初级语感的积累,形成了一般性言语技能,在此基础上,借助个性化高级语感的积累,一般性言语技能得以向创造性言语能力过渡发展.其中创造性言语能力才是真正成熟完备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谓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直觉程度和敏感性.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培养语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轴心的。而语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对言语形式的直觉,从心理表现来看,是一个由言而意即由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的过程,其着眼点在由言而意这个过程上,而不在"意"这个终结点上。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说,言语内容是语感指向的心理、意识上的终结点,它是处于次要的、幕后的因素,而言语形式才是主要的、幕前的因素。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独特对象。  相似文献   

14.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代出版的<论语>读本都是这样标点的,笔者认为,这一则改为如下标点会更妥帖些:"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笔者按:'不'通'否').'问马."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并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夏丐尊先生明确提出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0年代,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倡导语感训练;80年代,吕叔湘先生更是大力倡导"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1995年浙江师大的王尚文教授出版了研究语感的首部专著《语感论》。此后,许多学者对语感讨论和探索进一步深入。那么究竟语感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把"读"提到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指出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它能加强理解的深化、言语的敏化、情感的美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正>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迅疾、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语感强的人可以随意运用语言,能够在任何场合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书面表达时妙语连珠,同时也能够在听取他人表达时进行准确的判断。这种对语言的感觉,就是言语能力的最高境界。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语感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言语形式感",领悟、内化言语形式的过程就是吸收语感、发展语感能力的过程,也是实现语感迁移、使其充满创造性的前提和关颊庖舱枪湃讼暗糜锔械幕就揪逗头椒?语感教学所凭语识亦皆蕴含于言语形式之中.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务必立足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19.
近读<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李耕拓先生的大作<"行""火"与"伍">,获益良多.李先生认为:行,"古代兵制","‘同行十二年'意即在同一个行里生活、战斗了多年.它与上文的‘火'相对应.因此,将它释读为‘行(xing)军打仗'是错误的".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