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宪章 《山东教育》2005,(25):16-17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生活内容的逐步丰富多彩,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孩子们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也日渐丰富,其眼界也变得开阔起来。于是,经常可以听到不少老师在抱怨:“今天的学生太难管理啦”“如今的学生一点规矩都没有”  相似文献   

2.
<正>《学记》中有句话: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意即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后人将之归纳为亲其师,信其道。想来确实如此,作为学生,在长时间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总有这么一种相似的现象,就是往往先喜欢上某个老师,然后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形成对老师所授科目的喜爱。有了这份兴趣,于是便自然而然努力将此学  相似文献   

3.
矣勇 《云南教育》2010,(15):13-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开展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各级各有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开展好教师培训,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投身到培训提高中来。在8月13日召开的云南省“国培计划”实施工作视频动员会上,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崇敏,对以“国培计划”为引领的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我们根据录音,对罗崇敏厅长的讲话进行了整理,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法老”不是“和尚或道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十课《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文课后练习中的“法老”一词,教参的“参考答案”注释为:旧时对和尚或道师的称呼,也有称其为“法师”的。笔者认为这个“参考答案”是错误的。理由有二:一、先看辞书上对“法老”一词的解...  相似文献   

5.
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均以临摹入手。有一定基础后,进而到真山真水中去写生,向自然学习,为"师造化"也。"造化"是自然,是宇宙、天地。这是学习山水画最最重要的途径,著名的山水画家都很重视"师造化",通过向大自然学习,以追求个人精深与大自然精神的契合统一,通过画作抒发自己个人的情感,并赋予大自然一种新的寓意。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8,(18)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哪一个老师就愿意接受他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喜欢,必须要有人格魅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打动人、以充满爱的怀抱呵护人。拥有丰富的学识渊博的知识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  相似文献   

7.
通观《殽之战》全文所记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于描写战争,而在于揭露贪婪无厌的秦国发动侵略战争,结果落得全军毁灭、主帅被擒的可耻下场。文中穿插的“蹇叔哭师”和“弦高犒师”这两则故事,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先谈“蹇叔哭师”。文章开头叙述杞子派人要求秦国秘密行军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意见,蹇叔明确表示反对。蹇叔的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摆出自己的论点:“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相似文献   

8.
某教师,教学态度非常认真,对教材相当熟悉,对教法也颇有研究,曾发表过不少“关于……的教法”之类的论文,然而,教学效果J斟不大理想。本人苦恼,旁人费解。为了诊断其症结所在,笔者多次深入该教师课堂听课,并广泛听取学生反映,终于发现其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重  相似文献   

9.
读后感是融读写两种应用能力于一篇的议论文,看起来是小块文章,写起来往往感悟迟顿,笔下从心。就此,笔者谈两个问题,向同行求磋共识。1 难“感”种种1.1 “读”与“感”分离,“感”不是缘于“读后”的领悟、感知,而是另立“山头”,与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通过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必须首先赢得学生的亲近、爱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足以让学生信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么青年教师如何使学生信眼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就是爱孩子,爱学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的整个心灵奉献给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感…  相似文献   

11.
程仲 《教师博览》2005,(5):28-29
连续带了10年高三语,2004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高一,开始了“从头再来”的教学轮回。多年前就已经改版的高中语新教材,我却还是第一次教。我决心把握住时机,好好地显示一下“高三把关教师”的功夫.把每一堂课都上成精品课,在开始的时候就把学生们给镇住。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文化的庞杂、多变是举世公认的,其中名目繁多的“道”或“术”实质是佛教观念渗入日本民族意识的产物。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对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影响极大。“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及真谛。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对日本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仍起着有形无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2年7月.24岁的江苏女孩吴燕从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来到北京找工作。第一个月.她参加了近40家企业的面试。月末的时候.吴燕去参加一家著名外企招聘文案职位的复试.一切都很顺利.直到人事经理问及她的薪金要求.吴燕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初出茅庐自恃过高,于是没有经过什么考虑便说出了一个不菲的薪水.三天后.这家公司发来邮件告知她没有通过复试.原本信心满满的吴燕非常意外.忍不住打电话给这家公司的人事经理.对方很礼貌地告诉她.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文案的职位在北京的薪资水平根本达不到吴燕的薪金要求.所以他们另择了他人.原来如此,对方的话令吴燕相当懊恼.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师说》第二段中对“师”的概念有一句补充,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等于说“童子之师”非“师”。那么,韩愈把“童子之师”从“师”这个概念的外延排除出去,是否表明他轻视“童子之师”呢?这样的判断(“童子之师”非“师”)又合不合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先探究一番韩愈的写作目的。韩愈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魏晋以来,世家大族掌握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他们多数轻视从师,不学无术,但照样仕途畅达,宫运亨通。这些人对自己的子弟,也是不要求有真才实学,只要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在青春期过程中因为神种原因,很容易产生“恋师情结”。本文首先引入一个案例,然后分析“恋师情节”产生的原因,心理特征,再给出一些对策。希望能给困惑中的青少年一些帮助,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度过青春期,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李立君 《宁夏教育》2000,(12):50-50
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首先就要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学生面前不能老是板着冷面孔,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要尊重学生,不随便责怪学生,不轻易惩罚学生,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183;八佾》)那么,君使臣不以礼呢?孔子没有说,  相似文献   

17.
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并逐渐渗透到日本文化的许多领域,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劳动观、生死观等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异,但是其本质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之真谛  相似文献   

18.
一、走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相结合的办学之路,推动“雪球”越滚越大 1998年在中专学校实行招生并轨生源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校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凭借民政部门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校的自身实力,超额完成了招生计划,在校生总数达到了1400人。一定的办学规模,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9年学校共使用资金近800万元,在保证正常教学开支前提下,新建了8000平方米校舍,购置了先进的多媒体电子教学网络和语音教学设备,按园林化的要求增大了对美化绿化校园的投入。现在全校师生员工拥有一流的校园环…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达到这一效果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育水平,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时代需要;其次,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再次,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摆正教师的位置,以爱岗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以真挚诚恳的爱取得学生的信任;最后,教师必须在行动上关爱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适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公立学校入学一般不需要考试,学生划区域就近入学。住宅地段划归哪所学校,就必须上哪所学校。即使你有门路,也不能越区上学。如果学校违规收了其他学区的学生,政府要追究校领导责任。"择校"并未成为日本的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得益于该国所推行的平等教育。日本的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