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哺     
传说,小乌鸦在长大后,都会给自己的父母寻找食物,养活他们,称为“反哺”。乌鸦这种行为真是伟大啊! 人们平日里最不以为然的乌鸦尚能反哺自己的父母,而我们人类怎么能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呢?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比较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中,尊敬“父母”和爱护“子女”在一些动物中蔚然成风。“父母”首先“用餐”白尾鹫是一种生活在草原上的鸟类,以野马等动物的尸体为食。每次发现诱人的“美味佳肴”之后,它们从来不会蜂拥而上,你争我夺。而是老者优先,给予特别的照顾。老鹫在饱餐一顿之后,便飞到附近的高山上担负着警戒任务,让“儿女们”能安全放心的“进餐”。在自然界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动人的情景:乌鸦在找到食物后,不是只顾自己饱餐一顿,而要大声鸣叫,先让“父母”来享用。待到老乌鸦食用之后,再让雏鸟慢慢地啄食,自己却飞往高处“站岗放哨”。  相似文献   

3.
读过西晋文学家李密《陈情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人都会被文章中体现的至孝之情所深深打动。宋代学者赵与时就曾在《宾退录》中说过:“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来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尽孝的心愿。那么,“乌鸟私情”当作何理解呢?这其实是李密以小乌鸦反哺老乌鸦的故事形象地来表达自己尽孝祖母的真挚之情。其实,早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鸟的说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乌:孝鸟也。”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儿女们会给父母喂食,来报答父母哺育之恩。而南…  相似文献   

4.
你一定读过许多关于“孝心”的故事。其实不光是人讲孝顺,在动物世界里,也有许多孝顺的孩子,它们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感人的故事。“父母”首先“用餐”:白尾鹫(jiù)是一种生活在草原上的鸟类,以野马等动物的尸体为食。每次发现诱人的“美味佳肴”之后,它们从来不会蜂拥而上,你争我夺。而是“老人”优先,给予特别的照顾。老鹫在饱餐一顿之后,便飞到附近的高山上担负警戒任务,让“儿女们”能安心“进餐”。乌鸦也是这样。在找到食物后,乌鸦不是只顾自己饱餐一顿,而是大声鸣叫,先让“父母”来享用。待到老乌鸦食用之后,再让雏鸟慢慢地啄食…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小羊羔吃奶时要用跪地姿势来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哺育之恩;乌鸦要用口衔着食物去喂养年老不能飞行的乌鸦妈妈,以尽自己的赡养义务。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父母对自己抚养的恩情,不要忘记对年老的父母尽赡养的义务。  相似文献   

6.
反哺     
[要求]1、要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500字。[题解]题目:反哺提示:相传小乌鸦长大之后,会给自己的母亲寻找食物,这种行为叫“反哺”。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的题目。“反哺”,源于小乌鸦的传说。人们常用这个词表示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小学生作文一般不写议论文,所以一般为叙事或记人  相似文献   

7.
学习目标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教学重点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录音、生字词卡、一幅“小博士”图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趣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放自制课件《乌鸦的故事》)问:你们喜欢故事中的乌鸦吗?想向它们学习吗?二、导入新课,整体感知一个小女孩和乌鸦一样,可关心疼爱爸爸妈妈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  相似文献   

8.
自从乌鸦爷爷小时候巧用办法喝到瓶底的水之后,“乌鸦喝水”的故事传遍了各地,乌鸦爷爷被评为“智慧爷爷”。从此,乌鸦爷爷天天去各地的乌鸦学堂讲课,给乌鸦宝宝们传授各种知识。  相似文献   

9.
彩色的乌鸦     
很久以前,乌鸦不是黑色的,他们有着彩色的羽毛,非常漂亮。冬天到了,五彩缤纷的乌鸦落在光秃秃的大树上,好像春天又回来了。“他们凭什么这样漂亮?”小雪人很嫉妒乌鸦的彩色羽毛。他提出一个难题:“乌鸦兄弟,在你们中间,到底谁的颜色最美丽呢?”“当然是我的颜色最美丽。”一只金黄色乌鸦说,“金黄色配上蓝色的天,再美不过了。”“太可笑了,”一只红绿条纹的乌鸦说,“桦树叶子的绿色配上丁香般的粉红才是最理想的。”“不对。”一只淡紫色乌鸦吼叫起来,“真正的乌鸦应该是紫色的。”“我讨厌紫色。”粉红色的乌鸦十分生气,“…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先作一番演示,然后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头太大。”老师微微一愣,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马上又请另一位同学回答,学生说“:因为瓶口太小。”“对!”老师随即作了肯定。其实,第一位同学的回答虽然离“谱”(教材),但并不算错。对于“乌鸦头伸不进瓶口”这一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回答,既可说“乌鸦头太大”,也可说“瓶口太小”。当老师演示“乌鸦喝水”时,乌鸦(用纸剪成的)处于动态,瓶子处于静态,乌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加上演示用的瓶子的瓶口并不很小,所…  相似文献   

11.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乌鸦报丧”之说,在民间已经流传很久了,由此乌鸦引起了人们的非议与厌恶,什么“乌鸦嘴”、听到乌鸦叫就“要倒霉了”等等。那么,乌鸦真懂得“报丧”吗?所谓报丧,就是人死了以后,给死者的亲朋好友送个死信儿。乌鸦会干这事吗?乌鸦是鸟类中比较聪明的鸟,但是它再聪明,也不可能懂得替人报丧。“乌鸦报丧”,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乌鸦的食性比较杂,喜吃谷类、昆虫、小的雏鸟和腐烂的肉类,人的腐败尸体,也是它喜欢吃的。乌鸦的嗅觉非常灵敏,尤其对各种腐烂尸体所产生的尸臭味,十分敏感。长期患病、久治不愈的患者,特别是临危病人,肌体抵抗细菌、…  相似文献   

13.
教学鲁迅的小说《药》,在分析结尾部分坟场中的景物——乌鸦时,首先碰到的引起学生热烈争论的问题是:乌鸦有无象征?有学生据乌鸦“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说革命者潜伏的时候,就像乌鸦笔直地站在树枝间,表现了革命者的坚定;有学生据乌鸦“箭也似的飞去了”,说黑暗势力的消失,就像乌鸦向天空飞去,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引用率颇高的“创新思维”开发案例 :在《乌鸦喝水》的教学中 ,师问 :“同学们 ,乌鸦除了填石子能喝到水外 ,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喝到水?”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后纷纷回答 :乌鸦可先在瓶子旁挖个坑 ,然后把瓶子推倒 ,水流进坑里 ,乌鸦就能喝到水了。乌鸦可以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吸到水。乌鸦可以先把瓶口盖上 ,然后把瓶子放倒 ,在上面砸一个洞 ,把嘴伸进去就能喝到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均大加赞赏 :“你的想像真精彩!”“你的办法真棒!”“你很聪明!”真是这样吗?结合乌鸦的特点 ,我看学生的“办法”不见得比原文的办法更高明。教师…  相似文献   

15.
《药》结尾处的“乌鸦”的寓意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乌鸦”是革命者的象征或是黑暗势力的象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我认为“乌鸦”的寓意主要有两点:一是“乌鸦”和坟场上的枯草、寒风、层层叠叠的荒冢等意象结合起来,构造了阴冷、空寂的意境,渲染了小说悲凉的气氛。清明时节,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在这坟地相遇了。她俩对于儿子的死都迷惑不解,内心既茫然又凄凉。为了烘托这一心境,鲁迅先生除写“微风已停、枯草直立”以外,还着力刻画了“乌鸦”的形象,来突出坟场周围死一般的寂静。这时的“乌鸦”是“缩着头,铁铸一般地站着”…  相似文献   

16.
孟继高 《湖北教育》2000,(12):28-28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孤狸和乌鸦》一课,在揭示道理之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喜欢孤狸还是喜欢乌鸦?”学生的发言很有趣: “我谁都不喜欢。” “我喜欢乌鸦,乌鸦很好玩。” “狐狸很聪明,我很喜欢它。”  相似文献   

17.
学完《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后 ,同学们趣味正浓。于是我问道 :“孩子们 ,老乌鸦上了老狐狸的当 ,它的心情怎样 ?心里想什么 ?”问题一出 ,课堂气氛越发活跃起来。有的说 :“老乌鸦气愤极了 ,心里想 :下次再碰到老狐狸 ,非教训它一顿不可。”有的说 :“老乌鸦伤心极了。自己花了半天功夫才为孩子找到一块肉 ,就这样被骗走了 ,都怪自己喜欢听别人的甜言蜜语 ,沾沾自喜昏了头。我一定要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接着 ,我进一步启发 :“同学们 ,老乌鸦会怎样教育小乌鸦 ?小乌鸦会怎样想 ?”有的说 :“老乌鸦很难过地讲了当年受骗的经过 ,…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师教学《乌鸦喝水》时,先作了一番演示,然后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头太大。”老师微微一愣,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马上又请一位同学回答:“因为瓶口太小。”“对!”老师随即作了肯定。其实,第一位同学的回答虽然离“谱”(教材),但并不算错。对于“乌鸦的头伸不进瓶口”这一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回答,既可说“乌鸦头太大”,也可说“瓶口太小”。当老师演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中的“表达”是如此丰富多彩《狐狸和乌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是经典寓言,故事中的狐狸一心想骗肉,先是“眼珠一转”,跟乌鸦套近乎;继而“陪着笑脸”,假意关心乌鸦的孩子,期望乌鸦开口;最后“摇摇尾巴”,说尽好话,终于骗取了乌鸦口中的肉,其情态和语言变化,呈阶升递进之势,其狡诈品性尽在其间。而乌鸦则从戒备到松弛最终上当,痛失美食。课文最后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一句收尾,余音缭绕,留下无限空白。我便让学生展开联想,进  相似文献   

20.
乌鸦兄弟     
在一棵树上,有两只乌鸦,它们住在一个巢里。有一天,它们的巢突然破了一个大洞。大乌鸦想:“老二一定会修的,要不然它怎么住。”小乌鸦想:“老大一定会修的,要不然它没法住。”可谁都没修。洞越来越大。大乌鸦想:“快到冬天了,老二一定会修的,它最怕冷了。”小乌鸦想:“老大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