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邮集《水》在"2008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南昌"以87分获得了大镀金奖,一个月后,又在"雅加达2008"第22届亚洲国际邮展以85分获得了此届邮展专题类的最高奖大镀金奖。从南昌到雅加达,这部邮集推出了两个全新的版本。  相似文献   

2.
我经常看到不少的钓友到达渔场以后,就把饵料往和食盆中一倒,随便加些钓场里的水,反复揉搓几下就可以使用了。如果感觉有些干就再加些水;如果感觉稀了再加些饵料。这种调制饵料的方法其实已经破坏了饵料的溶散性。水加多了,会使饵料过稀且偏散,难以挂钩。入水后化散过快,如果钓点水域  相似文献   

3.
李乃山先生对收集绘画题材的极限片情有独中,世界各国绘画题材极限片已有1000余片,可谓洋洋大观。这也为他编组邮集打下较好的基础。2004年他编组了一框邮集《拉斐尔的艺术成就》,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2009年在北京市第四届现代集邮  相似文献   

4.
傅骥 《集邮博览》2009,(9):52-52
在2009年中国(洛阳)世界邮展的展场,我遇见了我所组编的《中南解放区邮票》邮集的指导老师之一,香港集邮家潘鉴良先生。他详细观看了我的邮集,不时提出了评议,  相似文献   

5.
集邮九问     
周良 《集邮博览》2010,(2):10-12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我最钦佩和感谢的集邮家是吴凤岗先生。与其相识还要感谢原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工作人员康桐岭同志。这二位,吴先生较我年长,康桐岭较我年少,实属忘年交。我钦佩吴先生的远见,他告诫我:"集邮得益于专,切忌无的泛泛";而康桐岭在职期间组织我们学习编组邮集的规则,教给我们编组邮集的方法,请国际评审员为我们点评邮集,使我在近20年来编组了几部邮集,并参加国际与世界邮展。  相似文献   

6.
"十年磨一剑",是一篇分析、解剖邮集的文章。作为一部专题邮集,《疼痛》并没有得到令人炫目的大奖。用作者自己的话讲,得到大镀金奖多少有点偶然。作者的分析是冷静、客观的,他告诉我们,一部邮集的进步和提高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地努力。文章从邮集的选题、制作、修改一直到下一步的打算,都清晰地摆在读者的面前。还有些内容作者没有写到文章里,邮集全部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做的,每一页贴片都饱含着无数的汗水和努力,英文翻译是自己加两个同学共同完成的。假设作者没有这段亲身经历,自己又不去动手,是很难写出这样的文章的,更可贵的是,作者不是以专家的身份传授经验。他讲到了成功,同时也讲到了不足。如果读者视此文为经验之谈,那么,这些经验想必会对集邮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一、编组专题集邮展品模式的沿革专题集邮收集方式的出现已有100多年了。专题集邮展品的正式展出也有80多年了。据记载,1863年6月英国就出现了与传统集邮不同的收集方式,即按同图案邮票和以邮票发行目的来收集邮票的方式。1870年7月在集邮杂志上有一篇名为《肖像邮集》的文章,介绍了一部人物专题邮集。直到1928年卢森堡的著名集邮家伯那德·菲塔在欧洲国际邮展中才正式展出了他的专题邮集,因此,他被认为是专题集邮的创始人。开始,专题集邮是以同一类图案邮票(不考虑邮票发行目的)进行邮票收集和编组邮集的。以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建筑上的“帽子”》是一部青少年类别的极限邮集。这部邮集也和其他成功的邮集一样,是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耕耘出来的,在这里笔者想通过对这部邮集的剖析,来展示该邮集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笔者编组的8框邮集《帆船的故事—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在长沙2014第16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获金奖加特别奖。这部邮集是在2013年泰国世界集邮展览获金奖的5框同名邮集基础上扩框而成的。通常认为:"五扩八"是一道坎,弄不好容易"掉沟里去"。但笔者的这部邮集,经过努力,取得了扩框保级成功。现将这部邮集扩框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一次失败的尝试实际上,这部邮集的"五扩八"尝试,早在该5框邮集于2010年南非约翰内斯堡第26届亚洲集邮展览获大镀金  相似文献   

10.
二、传统邮集素材的运用传统邮集的素材主要包括:邮票、封、片、简、单等;邮票的各种变异,如水印、背胶、齿孔、纸质和版别;经采用或未经采用的试模样票、样票及设计原图;发明邮票以前的手盖戳记史前封;其它特殊邮品,包括赝品,以及当邮票用的实销印花税票或未销邮税两用票。如何在展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素材,是邮集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1.邮票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愿意尝试邮集制作的集邮者,不论是做专题邮集,或是传统、邮政历史、极限或航空类邮集,在确定选题后,都有一个盘点自己的藏品,然后补充素材(邮品)、购买素材的过程。一个集邮者能够自己动手,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类别和题目,然后寻找和购买素材、编组邮集,不管邮集是参加邮展还是自己欣赏,享受整个过程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2.
邮集是集邮的高端“产品”。出现在各类邮展上的邮集无不是集邮达到一定水平的成果。现实中的邮集往往被视为高不可攀的,被普通集邮者视为畏途的一类“大作”。其实,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邮集并非在其初始之时就是位居“高端”的。从邮票诞生的那一刻开始,集邮的萌生就蕴含了编组邮集的可能。那时集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邮票是可能的。因此,无意识的求全收集实际上就是传统邮集的初始。最早的“传统”邮集收集的难度并不大,也  相似文献   

13.
四、初作邮集1.初作邮集前的准备 确定了专题,写好纲目,邮品准备丰富后,可以制作邮集。在制作前还应做好两件事:一是确定邮集规模。邮集规模是指邮集的大小,一般以贴片为单位,一部邮集的贴片数是该邮集的大小。贴片数的多少又取决于邮集的纲目和邮品的多少,邮品丰富贴片可多些,反之,贴片可少些;贴片数的多少还与展框的规格有关,  相似文献   

14.
邮识是开启集邮之门的钥匙,知识掌握得越多,自由度越大,对于有志编组邮集的集邮者来说更是如此。编组各类邮集都需要相关的知识,但各类邮集所需要学习和展示的知识是有所侧重的。例如:编组传统类邮集重点在了解和展示邮票的设计、印刷、发行、使用等知识;邮政历史类邮集主要了解和展示邮路、邮资、邮政业务和邮戳等;航空类邮集是以航空实寄邮品和航空邮票为素材,展示航空邮政业务的,等等。因此,作为邮集作者具有丰富的有关知识是很重要的。而编组专题邮集尤其强调学习、运用和展示专题知识和邮政与集邮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和马老第一次会面,是在25年前。当时,我的一部《计划生育》专题邮集被选送参加了1983年全国邮展。那年的12月8日,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厅参观邮展时,碰到张包子俊先生。张包老得知我参展的邮集获得银奖,非常高兴,特约我到他下榻的邮政公寓共进晚餐。在用餐时,张包老又将我带到马老的餐桌前,介绍我和马老相识。  相似文献   

16.
正愿意尝试邮集制作的集邮者,不论是做专题邮集,或是传统、邮政历史、极限或航空类邮集,在确定选题后,都有一个盘点自己的藏品,然后补充素材(邮品)、购买素材的过程。一个集邮者能够自己动手,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类别和题目,然后寻找和购买素材、编组邮集,不管邮集是参加邮展还是自己欣赏,享受整个过程其乐无穷。怎样补充购买素材呢?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初以  相似文献   

17.
“邮集”,是指一部完整地表现某种主题思想,由邮票和与主题相关的封、戳、明信片、邮简等邮品组成的集子。集邮由一页页的贴片组成,每一页贴片表现了整部邮集的一部分主题思想。一部小邮集只有12—32页贴片,大的邮集达100多个贴片。编组一部邮集,尤其是专题邮集,要求集邮应对邮集的主题内容及相关的邮品非常  相似文献   

18.
胡涂 《中国集邮》2000,(1):19-19
中国’99世界邮展上,展出了大量的专题邮集,所占比例很大,从评审的结果看,专题邮集的奖级也很不错,最高奖大金奖总的评出23部,其中专题邮集就占了3部,约占15%左右。在镀金奖到金奖等高奖级的邮集中,专题邮集也占了很大比例,这说明专题邮集的比例正在提高。尤其是我国,专题爱好较多,占了全国集邮的大多数,此次参加世界邮展的邮集也是最多的。因此,探讨专题邮集的编组和发展方向对发展我们的专题集邮水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前言是一部邮集内容的总概括。观展者通过前言可以了解到这部邮集的大体情况或作者的创作思路。虽然前言在评审时不在打分之内,但通过观赏高水平的邮集可以发现,这些作者是在绞尽脑汁地做好前言,而绝不疏忽这个环节。因为整部邮集能否引人入胜,往往要看这个“序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早在1983年就编组了《石油》邮集并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邮展。此后,作者在《石油》邮集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完善,形成了《石油与天然气》邮集。2003年,《石油与天然气》邮集在重庆全国邮展上获大镀金奖后,经过进一步修改补充,在2006年圣彼得堡国际邮展上获得了镀金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