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玉华 《职业圈》2007,(5S):72-73
随着我国正式启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出,“原生态”民歌进入电视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保护代表我国各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永久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2.
沈玉华 《职业圈》2007,(9):72-73
随着我国正式启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出,"原生态"民歌进入电视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保护代表我国各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永久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3.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09,(6):137-14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锡伯族繁荣的文化园地中,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的民歌,是其中引入注目的硕果。这些表现锡伯族社会生活、生活习俗、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种种内容的民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锡伯族人民的爱憎、追求与向往,不仅成为锡伯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入,对锡伯族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传承性保护和可资利用性保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许子婵 《文化学刊》2016,(4):164-167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17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1+X"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对于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财富,不仅可以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增强社会文化发展凝聚力,不断地增强人们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因此,人们在新时代下要自觉地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提出与之对应的管理措施,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新时代获得良好的保护及传承,使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屹立在世界之林中。  相似文献   

6.
李荣启 《文化学刊》2012,(5):117-122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传承发展规律。要实现科学的生产性保护,就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工作原则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审慎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走正确的生产性保护之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寄托和灵魂所在。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正在全面、健康、有序地开展,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对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概述,其次列举现阶段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借此推动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1,(1):128-133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保护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制度建设,应该坚持认定制度与申报制度相结合,注意关注传承人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支持对民间信仰及其习俗的传承,并特别重视传承环境的建设,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阙跃平 《文化学刊》2011,(6):120-125
在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保护工作中,传播是一项重要的保护制度,其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传播有利于提高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近几年开始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其构建的情景、动机、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涉及的领域范围较广。非遗文化是国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过去几年间推出了诸多不同的保护传承措施手段。从整体角度来看,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结合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探索出全新的发展保护渠道。基于此,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价值入手,结合具体的数据明确传承和保护工作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传承、保护措施,让中华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遗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及创造力的结晶。目前我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名册),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有3 610项。每一项文化遗产,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该文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对非遗的研究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结合政策法规、传承人、非遗保护的意识以及生产性开发3个方面,归纳了现有研究中生产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3,(2):134-1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处理好遗产利用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研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有新的视角,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所有者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本质在创新,其工作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好用于市场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最终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点,是中国人几千年智慧和文化的体现,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安塞腰鼓作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对安塞腰鼓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首先整理了安塞腰鼓相关文献资料,对安塞腰鼓的起源与演变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安塞腰鼓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传承组织的现状、主要传承人及学校及培训机构的传承现状,并总结了目前安塞腰鼓传承中遇到的困境;最后给出了安塞腰鼓传承与保护的策略建议,包括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传承队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模式,借助全民健身的助力等。  相似文献   

14.
李阳 《文化学刊》2008,(6):16-26
一、近年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自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首批"人类口  相似文献   

15.
张明昊 《文化学刊》2014,(3):141-14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精神文明,其中当然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目前为止,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其实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而不是相互对立,互不相融的关系。各个地方应该积极推进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政策保护。本文主要根据现在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阐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焯 《文化学刊》2008,(6):27-35
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历史留给了人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工业、交通、媒体的迅猛发展,加快了文化趋同性的脚步,人们创造新文化的同时也消解着历史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为了避免文化生态平衡遭到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涵丰富,包括种类众多。在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作为国际沟通桥梁,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能够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英译案例,在外宣翻译视角下,译者总结非遗英译难点如非遗名称翻译准确性、非遗相关翻译、标准与形式的统一规范,探讨可采用的翻译策略,以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专有项的英译达到更好的外宣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一些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深度问题也逐渐凸现。其中,"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可谓备受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在此,本文拟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特别关注到区域性发展战略项目和大型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0,(5):12-12
安葵在《文化遗产》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工程,既具有学术意义,又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因此要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狭隘化,不要把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社会生活现代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品牌形象推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之间联系密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大势所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族人民珍贵的文化记忆,与此同时,也承载着有效的"文化之魂".非遗产品需由"资源型"向"魅力型"的方向转变,是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也是国家对民族文化推广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