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置一个好的“导课”与“断课”,往往为一堂语文课增色不少,而设置一段精彩的“导课”与“断课”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2.
导课的目的就是通过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导课是重要的教学艺术,能使教学变得有滋有味,促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认识导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导课的目的就是通过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导课是重要的教学艺术,能使教学变得有滋有味,促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认识导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导课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优秀的导课应该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引起注意;明确意向、激发动机和激活有关的旧知识。本文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对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如何将这四个基本要素运用于生物教学的导课设计中做了初步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6.
导人是上新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一节课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几句话,作用却很大。好的新课导人能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导课要具有针对性。下面就语文课导课的针对性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设置一个好的“导课”与“断课”,往往为一堂语文课增色不少,而设置一段精彩的“导课”与“断课”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导课,如同徐徐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舞台景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引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莫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初步摸索出的五种导课方法,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9.
10.
1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读古典名篇,品味文字的魅力,在知识的宝库里邀游,与古来今往的名家对话,不断的吸取优秀的知识。既能增长学生的智慧。又能感受我们历史文化的灿烂,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介绍初中文言文的导课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好的物理课开端,能够把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到最高点,这有利于新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研究物理课的导课艺术,有助于教师上好物理课的开端.本文研究的就是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一节课仅有四十五分钟,如同导演排戏,作家写书,凡事开头难。英语中有一句谚语“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也说明了同样一个道理,开局很重要。那么如何在—节课的前十分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地熟悉这节课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呢?现结合浙江省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教材《基础英语》第一、二册来谈谈导课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导课即导入新课,指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常见的导课方法有:以旧导新法、直接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化学实验导入法、联系实际导入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课堂导课艺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文字,汉语文化是意合性文化,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悟”,在“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体验,离开悟,就背离了汉语的特点。关于如何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即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现谈谈本人的愚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导课往往会成为一节成功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它能极大程度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其独特的魅力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学生们走入知识的海洋。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一旦对课堂产生了兴趣,教学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学生们在开课初始便有了兴趣,产生了浓烈的求知欲,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最终知识的获得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要求教职员工应逐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导课技巧。  相似文献   

20.
石福军 《考试周刊》2012,(38):34-34
从事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是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思索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