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近由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主编的《中国晚报学》出版了.全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在其《序》中说:"可以预期,探讨晚报之学问的本书,不仅会受到晚报工作者喜爱,而且会受到在日报等其他媒体工作的新闻界朋友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老上海也许会记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创办的《大晚报》曾经风行一时,短短几个月的工夫,它的销数便一举达到8万份,超过《申报》、《新闻报》等老牌大报在上海的销数,令报界不得不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它使晚报从此在上海盛行起来,读者也养成了“一天看两次报”的习惯。而使《大晚报》获得如此成功的,是总经理兼总主笔曾虚白。  相似文献   

3.
1946年9月,在河南开封诞生了一份八开两版的《中国晚报》。报纸内容主要是发表省、市地方新闻,同时也发表一些小言论及街谈巷议之类的短文。由于经济枯竭和政治上的压力,于1947年3月停刊。虽然它的寿命很短,但它在当时开封的民主革命运动中,却有着一些值得追念的战斗片断。当时开封已有大大小小报纸八九家,除了国民党河南省  相似文献   

4.
1912年10月14-16日,孙中山应中国社会党邀请,在上海发表了一次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演说。这是孙中山详细阐述自己社会主义观的基本文献之一,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这个演说目前有两个记录本。一是张读侠的记录本,曾在《天铎报》连载,后为1925年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山全书》(以下简作《全书》)收录,《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以下简作《全集》)即据《全书》收录。作为对全集的补充,《孙中山集外集》据1912年10月15日的《天铎报》收录了被《中山全书》省略的一段重要的开场白。另一是邵力子的记录本,其前两天的记录发表于…  相似文献   

5.
打开任何一部中国近代史,常会赫然看到孙中山的名字。所谓“无孙必无民国,有史定有斯人”,确实如此。毛泽东同志更精辟地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本文记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出版在《南方谈话》推动下奋发进取的发展局面。文章回忆了那段改革、发展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7.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晚报都市类报纸记者如何实现不断超越自我,这对每一个从业者来说,堪称极具挑战性的考验。回顾笔者近年来做晚报记者的经历,深有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10.
南京图书馆馆藏稿本《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传记》(或《孙中山先生传记》),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于2003年5月作为“中国文献珍本丛书”之一影印出版,书名改为《未刊稿本孙中山先生传》,16开,565页。精装。  相似文献   

11.
马蛟龙是一位在陕西新闻界有一定影响的记者。我和他初次相会是在1982年初,那天,他是让人扶着进门的,方知他的视力极差,仅有0.04度。按照医学规定,0.05已算失明。就是这种身体状况,他却搞出了一篇篇颇有影响、高人一筹的报道,我很有些惊讶!以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我才渐渐了解厂他那颗真正的记者之心。马蛟龙视力不好,但他的感觉却相当敏锐。他于1964年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毕业,曾蒙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廿惜分、郑兴东、张隆栋、何微等亲自教诲,加  相似文献   

12.
我一向喜欢看晚报,饭后清茶一杯,纵览天下大事,悠然自得,烦恼全消。真是“不可一日无此君气晚报的知音似乎不少。难怪各地晚报先后问世,据证已有40家。可惜的是,不可能全浏览。终于听说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13.
我一向喜欢看晚报,饭后清茶一杯,纵览天下大事,悠然自得,烦恼全消。真是“不可一日  相似文献   

14.
在日报工作多年,没有想过要当晚报记者,但毕竟当了,而且已工作一年有余。去年,晚报刊用了上海记者站稿件二百三十二篇。这些稿件,以“统货”居多,迄未发现有传世之作。就回顾过去一年,走过来也是步履艰难。我从南京编辑部调到苏州记者站,当了十年农村记者,慢节奏生活过惯了。一星期发两、三篇稿件,虽然没有心安理得的想法,但也好象说得过去。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个探险家,跟踪长江漂流,骑摩托车西行5000公里的采访,参加中英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科学考察,进入九万大山寻访“野人”踪迹……4封遗书,曾写下了他的勃勃英气。 他是一个出色的记者,让自己在思考型记者的行列中定位,即使面对恶势力的威胁,他也敢于说出真话。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无畏把“强荧”这个名字写进了中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金榜。 强荧进入”新民晚报》前,曾当过大学教师,虽染得一身斯文,即以男子汉的刚健把记者的活几干得十分精彩。 1993年,中英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科学考察,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正在积极与世界新闻事  相似文献   

16.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英国记者贝特兰(James Bertram)谈话(后来题名《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发表于延安《解放》第1卷23期),贝特兰所记的谈话摘  相似文献   

17.
圈里人说起刘铁瑛,总爱添上点“传奇”色彩——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年轻的副主任,历练多年的“白宫记者”,全国新闻大奖得主,连大名都上了专栏(近期读者叫好的《新晚报》“铁瑛看两会”言论专栏)……  相似文献   

18.
在荆沙市新闻界,黄道强的勤奋和高产是出了名的。仅1995年,他便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80多家报刊发表各类新闻作品128篇,不少文章被《青年文摘》、《文摘周报》等文摘报刊转载。为此,他被荆沙市市委宣传部评为对外报道先进个人。 年近不惑的黄道强是《荆沙晚报》城市周刊部编辑、记者。他对自己的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他非常推崇老一辈记者李准的话:“应把记者当事业,不要把记者当职业。”正是这种强烈的敬业精神,使他整天都处于一种“临战”状态,处处留心捕捉着新闻线索。 1995年5月30日下午刚上班,一条不太确切的消息令黄道强兴奋起来——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大姐乘船将途经我市,但具体坐的什么船,在什么时间什么码头靠岸却一概不知。不管三七二十一,黄道强当即乘车赶到江边。他生怕错过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发动司机及三个并不相识的过路人分头到各个码头打听王庆芝大姐的行踪。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苦苦寻觅,终于在刚靠岸的长江公主号旅游轮上找到王庆芝大姐。  相似文献   

19.
在一九五四——一九五七年这几年,我在新华社总社搞外事采访,非常幸运地能有许多机会接近敬爱的周总理,耳闻目睹他为国家、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工作情景,亲身感受到了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他的堪称风范的令人敬佩的无产阶级情操,从他身上汲取了无尽的鼓舞和力量。他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的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他的认真负责、周密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的以身作则、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和严己宽人的优良作风,至今仍清晰地深印在我的脑际,难以磨灭地铭刻在我的心上。现在我谨把我一九五七年写的题为《周总理同记者的谈话杂记》一文,加以注释,奉献给读者。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重温他的谈话,仍然感到非常亲切,仍然对我们有很大教益。下面是当时文章的原文。  相似文献   

20.
日前,与虞信棠共同担任《聚焦上海,谱写辉煌》一书的责任编辑。 该书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主要新闻单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新闻作品的选集,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贾树 枚同志主编。全书120万字,分上、下两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