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动漫     
《视听界》2006,(2):105-106
国家大力扶持 中国国产动画片创作不再苍白 重视培养动漫人才刻不容缓;动画频道禁播“真人动画”;电视黄金时段播放国产动画片政策今年有望出台;苏州出台政策扶持动漫产业。  相似文献   

2.
杨明彦 《传媒》2016,(20):64-66
动画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和引领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展现民族精神的责任.在"闯进来"的动画产品占据我国放映市场的现状下,国产动画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应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借力实现动画产业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2013年度全国电视动画片制作发行情况的通告》显示,2013年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358部,共204732分钟,全国共有24个省份以及中直有关单位生产制作了国产电视动画完成片,国产动画产量持续下降。业界认为,我国的电视动画片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放眼全球文化产品市场,日本动画可谓是风靡世界。据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动画产业占据了全球动  相似文献   

4.
陈昭晖 《东南传播》2014,(11):68-69
2013年10月,《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漫因"暴力失度、语言粗俗"之过遭到《新闻联播》点名批评。曾经的国产动漫新标杆,如今却成为批评对象。这一转变十分值得玩味。笔者认为,中国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态度处在一个过渡期。国产电视动画如何正视自身发展的问题,适应转型期的"阵痛",是本文的研究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5.
2014年,中国动漫产业总值超过1000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14.8%,我国动漫企业从规模、实力、产品品质上较往年有很大突破。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电视动画、电影动画之外,依托新媒体平台的动画内容和其形成的产业规模增速明显。国产动画内容喜忧参半,一面是电视动画产量持续萎缩、精品缺失,一面是动画电影的差异化竞争和新媒体动画的崛起。市场依旧存在环节短板,国内企业在最能盈利的动画衍生品方向发力不足造成回收障碍。高端人才缺失,政策转型加快步伐,产业整合加剧。纵观2014,伴随动画产业盈利多元化的持续发展,新媒体力量崛起,动画企业的专业能力提升和品牌意识加强,行业在未来五到十年会迎来一个爆发期,有可能产生一到两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全球品牌。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年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的策动下, 2007年国产动画得到了累积性的积极"回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一、宏观调控累积效果初显国产动画显现蓬勃生机尽管2007年内国家广电总局并未像前几年那样,频繁密集地推出扶持国产动画的专门性文件,但由于前期政策  相似文献   

7.
刘彤 《传媒》2021,(5):28-31
回顾国产动画历史,"中国学派"不仅奠定了中国动画的艺术高度,也为中国动画人才队伍的构建、优化和提升做出了积极探索.与此同时,"中国学派"在商业性营销、电影语言运用、现实题材和全龄化故事讲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成为其遭受欧美动画挑战和国内影视观众诟病的主因.全方位认识"中国学派"在模仿中蹒跚学步、在包容中独辟蹊径、在融合中开创未来的创作历程,对当下动画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日美风格看中国动画的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小茹 《视听界》2005,(1):37-40
作者针对美日动画占据国内动画市场,国产动画亟待振兴的现状,通过日美动画风格的比较分析,试图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找到一条适合的出路,那就是国际化创作观念与表现形式 民族化精神内核的中国式道路。民族化是中国特色,是个性;国际化是理解的桥梁,是中介,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使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梦蝶  秦文竹 《传媒》2015,(17):72-74
中国动画也曾经历过黄金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国产动画以别具一格的"中国学派"风格享誉中外.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却因种种因素走向式微,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动画强国.2015年7月热播的3D动画片《大圣归来》,上映单周票房突破3亿元人民币,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被誉为中国动画的华丽回归,似乎让人重新看到中国动漫"逆袭"的曙光.本文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现今国产动画走向式微的原因,并以《大圣归来》为例指出中国动画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张熙芮 《视听》2016,(12):35-36
本文通过对2015年上映的英国动画《小羊肖恩》与国产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碰撞分析,浅析"落后"黏土动画对国产动画的羁绊和无法吸引真正儿童观众的原因,寻找导致国产动画不能"走出去"的真正原因,旨在为国产动画创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电视动画内容管理历程,分析了国产动画产业由注重数量规模到注重质量效益转型的新时期动画内容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新时期动画内容管理确保动画片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提升动画片质量、推动精品创作的两大目标和重点要求。文章就改进强化新时期动画内容管理提出了抓好"中国梦"主题重点动画项目,发掘播出机构的"水龙头"调节功能,发挥行业组织、广大家长作用,建立动画更正修改制度,建好动画基地、办好动漫节展,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媒体传播体系,提高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管理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泳名 《传媒》2016,(7):68-69
建国初期至今,国产动画历经了艰难起步期、重新探索期和当下的活跃期.在这一过程中,国产动画成功实现了在内容、观众、技术及产品属性等方面的转变,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国产动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薄弱的剧本创作和低水平的品牌运作更是阻碍国产动画未来发展的突出弊端.鉴于此,未来国产动画的发展应当着力塑造品牌,加强剧本创作,不断开发衍生产品,从而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中国电视动画面临转型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产业政策更有针对性、动画产品更有竞争力、发展更有质量。但在动画内容、营销模式与政企关系上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展望未来,中国电视动画产业应该在动画政策环境、动画接受文化以及动画内容等方面作努力,这是实现产业良性发展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续上期) 四、未成年人对动画节目的认知与消费倾向分析 1.未成年人对国产动画的喜爱度大大提高 在设计动画形象喜好度选项时,课题组考虑到动画形象的知名度以及所属地域的差异性,共列举出16个动画形象.  相似文献   

15.
寻找中国动画的创作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梅婷 《青年记者》2007,(20):31-31
每到寒暑假期,美国、日本总会推出吸引青少年的动画大片,同时各级电视台的青少节目也几乎全部被外国动漫占据。青少年对国外的米老鼠、流氓兔、奥特曼、蜡笔小新等动漫形象耳熟能详,相比之下,能让孩子们记住名字的国产卡通形象则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技术变革带来的动画传播与制作模式的变革为国产动画植入广告的产生带来了契机。以《十万个冷笑话》和《泡芙小姐》为代表,国产动画植入广告经历了诞生和发展时期,如今国产动画的广告植入从形式上和产品类型上都有了突破,融合企业和品牌文化的动画植入广告在未来的整合营销实践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娱乐节目在中国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电视领域中最活跃的节目形式,占据了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黄金时段一般指19点到21点  相似文献   

18.
于江 《中国广播》2010,(12):87-88
本文在比较国内外动画节目的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对国产动画的未来展开思考。国产动画要打破国外动画的垄断局面,必须注重国产动画的前期筹备,强化国产动画本身的制作质量,并要大力开发国产动画的衍生市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市场集中度概念和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现状入手,通过相关数据的研究,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如下特点: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建设提高了国产动画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但效果尚不明显。因此,建议从3方面入手提高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和优化国产动画产业市场结构:加快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培育动画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20.
动画王国中的暴力内容分析——以北京地区收视环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2004-2007年间北京地区的收视环境为例,就电视、电影、网络视频点播以及版权音像制品等诸多渠道热播、热卖、热议的动画片进行了类别化的内容普查,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考察此一区间热门动画片中暴力内容的分布情形、展现方式以及文本寓意等.研究发现,近年来动画收视环境及方式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传统大众收视渠道中,国产动画片暴力内容较三年前略有减弱;进口动画片中暴力内容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产;网络等新兴传播渠道热播的动画片中暴力内容的数量及展现程度均明显大于传统媒介.分析认为,与其他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相比,动画片中暴力内容的展现方式更加具有想象力、艺术表现力、隐蔽性和幽默感等特质,进而为其对儿童的影响研究展现了更为多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