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 《新闻知识》2012,(2):31-32
社会化媒体以其独特平台属性正在影响我国公益传播之行进发展,公众基于社会化媒体对公益话题的自主选择、自主传播以及自主参与,激发了更多的用户群体对公益传播的参与热情.就公众对公益传播的参与度而言,已呈现我国公益传播发展之“翘尾现象”.本文分析了该现象及其成因,认为社会化媒体正在促成以公众为基础的全民公益时代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传播环境下,自媒体已沦为新闻伦理失范的重灾区。本文梳理了自媒体充斥着巨量低俗新闻和虚假新闻等新闻伦理失范的现象,从传播学"把关人"、"议程设置"理论和经济学"注意力经济"理论的视角,剖析了流量变现的市场利益驱动、自媒体平台监管不力、自媒体从业者缺乏法制意识的三大失范成因,最后切实提出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加强平台监管与行业自律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靖鸣  娄翠 《出版广角》2018,(1):9-1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为传媒业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传播伦理失范现象.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伦理失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新闻偏见、新闻失衡难以被发现和控制;二是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被削弱;三是公众的信息安全和著作权得不到基本保障;四是智能推荐易使受众深陷"信息茧房",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文章从传播学角度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伦理失范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经历了民间公益缺失到逐步恢复的过程,传播技术的革新、社交媒体的到来进一步推动官办公益向民间公益,机构公益向人人公益转型,互联网颠覆计划慈善的旧思维,从慈善理念、参与形式、传播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以腾讯公益为例,探讨社交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新的传播理念的产生以及传播领域的扩展,在促进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诱发和加剧了更多的媒体伦理失范问题.本文对当前涉及媒体伦理失范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当下网络已成为最主要的大众传播途径,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新闻反转造成了伦理失范现象产生,主要表现为利益与道德、隐私与权利、盲从与理性等伦理冲突问题.对这些反转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由于技术层面、媒体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原因诱发这些伦理失范现象.针对这些伦理失范现象,可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把握以及后果应对等三个阶...  相似文献   

7.
电视媒体在公益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娱乐化和商业化现象。如何体现媒体责任,避免媒体价值失范,是媒体公益传播自律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孙阳  彭江浩  刘春花 《今传媒》2020,28(5):51-53
高校社区服务应用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校园服务模式,打造了"互联网+智慧校园"新模式。但是,高校社区平台智慧化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伦理困境,各种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社区平台伦理失范的表征和缘由,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推动我国高校"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被互联网全面激活.随着网民话语权的逐渐开放,因体育赛场冲突事件所引发的编造、传播和助长虚假信息的网络伦理失范情况频发.规范网络伦理已成为营造健康网络空间和修复和谐网络生态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网络伦理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分析2017年辽宁女排赛后球员"冲突"事件,思考总结了其中所体现出的网络伦理失范之处,以期提出一些有助于今后规范网络伦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梦瑶 《今传媒》2020,(4):65-68
随着时代发展与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选秀节目历经了萌芽、盛放、凋零、复苏、新盛的颠簸起伏,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争议性。在选秀节目发展中当节目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违背了传播的基本伦理,则可以说该类节目出现了伦理失范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选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探究其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变化,分析其原因并寻求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国慧 《新闻界》2012,(16):59-63
本文从媒体视角切入,探讨我国媒体关系活动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将媒体作为研究主体,从媒体关系的概念入手,窥视当今我国媒体关系活动中的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形式以及媒体在媒体关系运作过程中的非伦理、非道德手段,对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剖析,基于媒体角度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胡钰  陆洪磊 《青年记者》2017,(12):11-13
以社交媒体、网络传播为标志的新媒体的繁荣带来新闻传播活动的大发展,不论是职业记者还是“公民记者”,不论是职业新闻传播还是非职业新闻传播,活跃度都大幅度提升.从工具理性的角度看,这种活跃度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这种活跃度存在行为失范的隐忧.这种媒体大变革的趋势与转型期中国的多元价值观叠加,将原先的传统媒体及其奉行的新闻伦理逼上了“绝路”. 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呼唤着一种全新的新闻伦理出现.如何把握新形势下新闻伦理的内涵,推动新闻伦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已成为当代新闻界必须面对的紧迫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后区前置”媒介情境下新媒体传播的伦理失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5,(23):54-58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新的媒介情境,打破了不同信息系统的分离状态,出现"公共情境"合并"私人情境"的现象,极大拓展了媒介的"前区"空间。伴随着信息处理、接受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等一系列要素都在经历深刻变化。本文结合媒介情境理论,探析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日益严重的伦理失范现象,分析媒体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和成因,以期构建新媒体传播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刘雯雯 《东南传播》2016,(5):114-115
以微信、微博、博客等平台为依托的"自媒体时代"悄然到来,其发展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滋生了诸如失真性信息大量传播、网络侵权问题激增、社群聚合引发极端行为等伦理失范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信息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缺位、用户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以及消费主义思想对伦理的侵蚀,为此完善相关法制建设、社会各界强化舆论监督、用户自身提高素质修养显得至关重要。对自媒体传播中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其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为建立和谐清朗的自媒体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运来 《传媒》2015,(10):67-69
社会化媒体时代公益组织作为善意代理,在公益活动中既是行动者又扮演着策展人、布道者、沟通与联结者的角色.在公益的发展上这些角色一方面可以优化公益创新与传播,通过新鲜创意、有效沟通和组织传播来激活公众的公益热情;另一方面能够联结外部世界与本地社区,为本地社区注入现代的公益理念和文化内涵,从而推动本地公益的发展与成熟,更好地对多元的公益行动者进行共意动员,进而促进形成共意联盟并开展公益行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公益传播置于公民社会逐渐形成的现实环境之中,以传播主体为切入点,形成"媒体公益传播"、"企业公益营销"、"政府公益管理"、"民众公益参与"四个考量维度,称之为"公益传播的四维框架".探讨我国公民社会构建中四个维度如何统筹,为公益传播提供符合现实的功能性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7.
史剑辉 《今传媒》2014,(12):36-38
利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从"公益传播及参与、对公益机构的认知与评价、对公益传播中媒体的使用与评价、对公益传播的整体认知与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公益传播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发现:新媒体语境中的公益传播,既涉及款物的捐助,也包括公益信息、公益话语的传播与表达。新媒体拓宽了公益传播的渠道,丰富了公益传播的内容,也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公信力衰减、公益精神淡薄等问题。建立政府、非政府组织协作人人参与的模式,有利于公益传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12,(7):177-178
2012年互联网媒体环境,随着网络媒体碎片化进一步升级,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人皆媒体"成为当前媒体环境的最大特点。企业广告宣传面对如此的环境,将何去何从?一方面媒体社会化使得我们能有更多机会帮助企业和品牌完成更高质量的整合传播;同时,由于"人人皆媒体"使得我们也面临着另一种"风险",那就是"口碑危机"。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同时又规避"危机",是摆在我们每个企业和品牌面前的棘手问题。昌荣互动学院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专家邵  相似文献   

19.
疫情这面镜子折射出一些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理应引起重视并及时纠正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战疫一线的媒体记者们不怕艰辛,不惧危险,报道疫情最新动态,大量新媒体传播科普知识,传递正能量。但在海量信息中,仍然有捏造谣言者、"带风向"者、煽情者等夹杂其中,搅动社会舆论。疫情这面镜子折射出一些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理应引起重视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20.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势头日渐迅猛,人们的工作、学习、交友等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其所构建的虚拟网络空间。传统的由精英阶层主导的公益事业已渐渐转变为由精英阶层和草根公益组织共同协作、共同引导的态势,公益理念、公益实践方式迎来了新的变革。但是由于社会化媒体本身的一些特性和网络公益组织自身建设不规范、不成熟,使网络公益组织在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国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探讨网络公益组织如何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更好地传播公益文化,引导公益行为遍地开花,对于我国网络公益组织的积极向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