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交网络时代,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呈现时空压缩的新变化.时间上,基于戴维·哈维提出的"时空压缩"理论,以微信读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社会化阅读在时空压缩上呈现的特征以及阅读选择趋于社会化推荐、阅读体验趋于社会化分享以及阅读效率提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奚清瑶 《视听》2021,(2):81-82
电影声音出现之后,除了改变电影中的时空呈现,也让电影变成一门时空艺术,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艺术表达.在空间中,人们能听到声音元素在不断运动,并对其运动的节奏和轨迹以及所在的空间进行想象,使电影空间不再局限于银幕中,而是延续在整个真实的空间中,获得了一个"画外空间"的呈现.这个听觉空间对于电影的环境呈现、交代时代背...  相似文献   

3.
程军 《新闻前哨》2023,(10):28-29
一部短视频的时空取自现实中的客观时空,然后通过影视后期剪辑将这些时空片段构建成新的影视时空。短视频常采用的叙事时空有:顺叙时空、交叉时空、平行时空以及倒叙时空。其在叙事时间上有压缩时间、延长时间以及等于现实时间,在叙事空间上有再现空间和表现空间。掌握好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的处理方法,有利于短视频的创作,提升短视频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电视广告的时空艺术来源于影视时空艺术,影视画面的分切与组合,使影视时空打破了现实时空的制约,形成了影视独特的时空艺术,产生了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一部影视作品可以有其无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但又在其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活动。同样电视广告作品也在其有限的时空里进行无限时空的创意表现,而无限时空的艺术处理直接关系到电视广告的叙事节奏、内在的戏剧性、主题的表达及受众的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5.
李文英 《现代传播》2017,(11):102-105
探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表达机制,可从叙事伦理表达机制、时空叙事机制和"元叙事"传播战略等方面展开。叙事伦理机制体现在讲故事的策略和叙述伦理;时空叙事机制强调突破传统叙事形态,关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延展性;"元叙事"传播战略侧重于话语表达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互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叙事表达应超越西方文化表征体系,建构叙事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6.
林翔 《传媒》2021,(21):30-32
"数据—物联—私域",可以视为5G技术在物质基础、能量关系、生态模式三个层面上对传播时空的解构.解构对应着重构,时空重构的媒体深度融合包括,基于"相关性"数据重构的时空拼接,基于"场景化"媒介重构的时空聚合,基于"用户+"内容重构的时空生态.其不仅是解决媒体深度融合长效创新的关键问题,也是符合实际发展情境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权威媒体护航报道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历史眼光"主要是从纵向的时间因素考察的,"世界眼光"主要是从横向的空间因素考察的.护航报道努力扩展和延伸新闻报道的时间纵深度和空间广博度,使时间之"线"与空间之"面"交错而成新闻报道的立体时空.护航报道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使新闻报道眼光更具时空穿透力和辐射力,从而真正领略到新闻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8.
陈长松 《编辑之友》2020,(10):67-73
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经济学命题在移植到传播学理论时,逐步延展为一则"时间完胜空间"的信条。该信条虽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但随着社会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即时传播技术对传播时空的重塑,需要适时地对此信条展开再思。从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经济命题中空间的永不退场、新闻传播学科对时间与空间维度的不同偏好,以及即时传播技术带来的时空重塑三个层面再思,发现该信条内含的固化传播时间维度、忽视传播空间维度的价值取向,以此恢复空间的主体地位,拓展传播学研究的空间维度,推动传播研究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空间中有形载体的时空及属性等特征,可以构建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非遗的发展动态和规律,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过程]在对非遗的文化空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载体类型划分和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结果/结论]该模型能够表达传承人时空信息的变化,以此建立的原型系统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信息,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城市24小时》(第一季)为例,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采用内容分析法探寻纪录影像对城市空间的再生产。该纪录片以时间为轴,24小时为界,"人"作为核心的关键词贯穿始终,展现出多元的城市空间。拍摄者着重笔墨描绘了现代性入侵与"去物质性"鲜明的商业空间、"公共性"浓厚的公共空间、城市节点突出的交通空间等实体空间,同时刻画了构建地方意义、强化地点认同的文化空间。整体上,空间的呈现有着明显的彰显性和遮蔽性特征,另者,空间塑造上还存在着跳转的时空、遗漏的纵向空间、不平衡的性别显现、忽略的虚拟空间等内容缺失。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学者在"媒介塑造时空"议题上的基础理论成果,包括:网络时间的新形态和新特征、"媒介时间"和"网络空间(cyberspace)"、空间观念、时空关系等。同时也梳理了外展性的应用研究资料,包括:时空观念及其关系的塑造给个人及其交往的影响研究,时空转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章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和应用性研究有助于我们管窥媒介与时空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理解媒介和时空转化所带来的现实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多为对前人观点的梳理和阐释,且多为思辨性的理论分析,今后的研究需要结合当下媒介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婷婷  沙莎 《采.写.编》2021,(12):105-106
当下媒体环境受到时空制约的属性越来越弱化,数字媒体的发展促使受众在物理环境和虚拟现实中突破了固有空间的限制.以受众的个人生活时间、媒体活动消费时间,以及两个空间的媒体节目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实时收看电视外,其他所有媒体活动都显示了居家空间和移动空间之间数量的相关性.媒体使用形态受到时空和生活时间段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可视化的新闻视频挖掘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挖掘新闻故事之间隐含的信息为目的 ,首先对新闻视频进行内容提取、分析和统计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两种新的可视化形式 :时间趋势图和时空分布图。时间趋势图反映出态势的发展 ,时空分布图则综合反映出事件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这两种方式将对决策者全面掌握态势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许丽霞 《东南传播》2021,(11):101-104
传播社会在征服空间上具有越来越完备的现代性,而在时间掌握上却越来越衰弱,共享信息的传播如今已经远远超过了共享历史的传承.作为族群文化共享仪式的歌仔戏,其媒介时空偏向与时下媒介的时空偏向存有本质性的冲突,这种区别亦是歌仔戏仪式危机的关键之处.其一,歌仔戏仪式的时间偏向于历史、传统、神话、缓慢、重复、集体,这与互联网时间观存有极大冲突.其二,歌仔戏仪式对空间的要求极为讲究,对媒介的物质性依赖极高.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愈后演的媒介物质依赖性愈低,物质性媒介被忽视,由此,文化建筑逐渐被被抛弃.当人们不再重视事物的物质性时,情感性也将被消解,这就是传播媒介扭曲时空的代价——文化遗产传承危机.  相似文献   

15.
周伟勋  魏华 《青年记者》2016,(17):18-19
“时间都去哪了,还没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曲,触发了人们对已逝岁月的怀恋,同时,也映衬出新媒体全方位的时空冲击.在极速超载的信息公路上,似乎只有现在,没有过去和将来,更谈不上去体味和追忆.与时间相连的空间,也被压缩为扁平式的.本文从构建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性结构、主体性结构和媒介性结构人手,探寻新媒体所蕴含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16.
苏珊·桑塔格在其后期两部小说《火山情人》(1992)和《在美国》(1999)中采用了“时空穿梭”的创作手法进行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小说重现历史事件或刻画历史人物并非桑塔格的目的,她不过让其小说人物在时间中旅行,以“历史”为幌子玩了一个游戏,而真正关涉的对象则是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自我探索。这种时间层面上的旅行隐喻对应着“自我审视”的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17.
"场景"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场"与"景"的结合,是解析戏剧、电影、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的定义众说纷纭,我们在这里更倾向于罗伯特·麦基对场景的分析,他认为"场景是指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1],我们在这里借用场景的概念,是想更清楚的分析常见档案展览中的叙事表达和结构。场景的构建必须在一定时空和具体的情境下才能形成,档案展览的场景并不像戏剧、电影中直接以视觉的方式进行呈现,它通常需要观展人对档案图片、展品等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转换和表达.  相似文献   

18.
哈罗德·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论”和保罗·利文森的“技术补救理论”为传播媒介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技术思维模式,解读了媒介形态的演化机制.媒介形态演化遵循空间性能突破,导致媒介时空失衡、时间性能补救失衡的发展路径.以此理论为基础,媒介可按照不同时代的传播时空性能进行划分,当下的各种新媒体可看做拥有类似时空性能的一个媒介群体,新媒介群实现了对传统电子媒介空间偏向性能的时间平衡补救,从技术上为人类传播系统的时间空间性能平衡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文章提出按照英尼斯和利文森的理论,在狭义相对论的视野下,未来传播媒介难以形成对空间性能的再次突破,这也就意味着当前的媒介系统的技术时空平衡是带有终结性的,这种时间和空间性能的平衡状态将是未来传播媒介的演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于文 《编辑之友》2018,(5):17-21
以"知识付费"为代表的新兴知识服务是基于网络时空而产生的全新知识生产和分享空间,围绕知识作品使用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也都随之颠覆与重构,引发了知识服务在"思想/表达""成本/效率""围墙/自由"方面的版权矛盾与冲突.出版业等数字内容产业在知识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应当从建立和完善侵权监察制度、版权许可方式、版权合作机制和版权经营理念等方面做好相应的版权制度调适.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初,各地省级法制报根据中央的决定划转到当地党报集团,一时间人们纷纷认为,失去了行政支撑的地方法制报将陷入生存困境.经过5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地方法制报没有倒下,但地方法制报不能仅仅满足于维持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报业市场,危机时刻潜伏,因此,地方法制报不能划地为牢,固守在自己以党政干部、司法干警、律师为主体的"第一市场"读者群,应当以市场之手而非行政强力应对外力竞争,将生存的挑战转化为开拓自我发展空间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