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欣 《采.写.编》2018,(2):149-150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表情包作为一种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所感知的信息载体符号,能够形象地传递用户需要表达的信息.研究符号与信息关系的符号学也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多地被广泛运用,在指导本文的社交媒体表情包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符号学意义上对表情包进行了类别建构,并从符号学理论出发分析其特征,探讨了表情包特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剧中表情包更是迅速攻占网络,成为助推这场网络狂欢的强势符号。作为传播符号的表情包实际上代表着《人民的名义》一剧,快速实现了影视剧IP表情包化,表情包在互联网病毒式传播也就代表着该剧的意义体的传播。本文旨在解读表情包在该现象级电视剧传播中的使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8,(3):47-54
本文以符号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为视域,对表情包的符号"内爆"所致的意义错乱、刻奇主义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表情包作为虚拟社会中一种新的话语和行动象征,在戏谑精神和刻奇主义的掩盖下,具有消极抵抗和自我解构的修辞意义。通过表情包这一病毒式传播的图像"武器",新生代网民建构了其特有的行动逻辑。而这种竞赛性、消解性的图像政治,也将导致符号去主体化后的自我"内爆",并塑造一种游戏的、可供消费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研究离不开文本与符号.表情包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在特定情境下有特定蕴意.本文从模因理论出发,通过对表情包的传播分析,探讨网民的社会心理动机及表情包的传播影响,进而思考如何促使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表情包的符号属性与情感表达特点出发,结合认知语境的相关知识论述了表情包影响文字解码的内在逻辑。表情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在情绪表达方面形象直观且具有冲击力,相对于具有逻辑抽象特点的文字来说往往更能抓住解码者的眼球,表情包的情绪表达以及人们对表情包的基本认知影响着交流主体认知语境假设的构建,奠定解码基调,从而影响文字文本的解码。理清这一逻辑对于理解表情包在现实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表情包对网络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视角,以后现代思潮与表情包的关系为出发点,对网络表情包后现代式的传播逻辑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解构主流与权威,重构互主体价值观;解构严肃政治符号,重构娱乐性话语空间;解构传统美学,重构草根文化;解构理性与深度,重构表象化解读四个角度。同时对网络表情包背后的话语体系流变与发展趋向作出了思考,集中在从沟通辅助到沟通障碍的变化、意识形态与流行文化的操控、虚无主义倾向的表露及文字意涵的复归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真人表情包作为人类情绪的媒介化之物,不仅改变了个体交往的深层心理机制,也形塑着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使用.在交往机制层面,网络对话成为基于自我认知和期待下的选择性表演,个体在充满情感控制与计算的日常谋划中实现"面具化生存".而在身体认知层面,个体通过表情包符号将身体从物理空间抽离,实现了无限在场和主观述情,身体价值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个体的身体观也发生着转变,面容的尊严象征日益消解,祛魅后的身体受到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思想的双重渗透,过度消费身体的价值倾向引人担忧.  相似文献   

8.
具有复合语言特征的表情包作为当下受欢迎的网络文化符号,被网民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即时性情绪.文章通过分析表情包的制作和使用行为,着重解读认定制作与使用表情包行为构成侵权的相关条件,重点讨论表情包制作和使用过程中著作权、肖像权和名誉权等权利的认定和侵权要件,就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做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9.
赵斓  于承州 《东南传播》2017,(12):101-104
以图文为基本素材的表情包,是网络民意表达和情绪宣泄的一种载体,并经历了形式和意义的转变。表情包的出现和传播呈现了一个以青年群体为主,充满多元思维和狂欢快感的阵地。"符号的狂欢"并非与主流价值观对立,而是缓解着现实中阶级差异带来的压力。社交媒体为多元文化提供了滋生空间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侵权、挑战道德底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一代是制作与使用表情包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文章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入手,分析表情包的青年亚文化特质,从表情包的传播中窥探青年群体的思维活动与行为特征,探寻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风靡的原因,并探讨表情包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网络符号表情承载着使用者的情绪状态,创新网络交流方式,便利人们的交际,同时展现着个人特色与魅力,成为使用者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形象构建的图像符号手段之一.本文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使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并基于表情包自身特点与发展态势,探析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使用表情包进行自我表达、互动交流从而进行自身形象构建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2.
曾妍 《青年记者》2017,(26):101-102
表情包的定义与背景 表情包是一种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表达信息的一种图像符号,是传统网络表情的变体.图像的刺激是显著直观的,随着社交媒体繁荣发展,迎合视觉文化特征的表情包应运而生.在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用一串ASCⅡ字符“:-)”来表达微笑,随后表情包在日本受到追捧并逐步发展为“颜文字”,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PS技术的普及,创造专属的风格独特的表情包成为了网民进行社交表达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得益于数字化发展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网民借助图像抒发个体情绪的需求随之增长,表情包在网络社会引发热潮,并逐渐融入日常网络社交之中。从后现代语境来看,这种具有碎片化与多元化叙事风格的表情包,不仅是青年网民群体在热门事件中的情感和话语表达方式,更是通过符号的"拟像"与"戏仿"打破了时空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在以社交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表情包成为了社交空间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话语符号,大学生作为表情包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表情包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实现自我表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表情包使用情况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现象的探析,从语言文字表达、娱乐化和价值观等方面探析表情包文化的内涵,认识表情包表象下隐藏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以便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15.
孙晓婉 《东南传播》2018,(3):123-124
自2016年初"帝吧出征"与8月傅园慧表情包走红,表情包逐渐进入新闻传媒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视野中。本文统计了近几年表情包研究的数量,梳理了已有表情包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及学界共识,并指出当前表情包的研究不足在于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的落后性,以此分析未来研究中可突破的方向及应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静 《出版广角》2016,(18):77-7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符号,开始变得丰富多样.从简单的微笑字符表情到如今的动态表情包,网络表情符号在网络交流中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本文通过阐述网络表情符号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分析受众对网络表情符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我们通常不觉得,从发出不同的声音到书写各种标示,再到各种表情和动作,所有的信息传播都必须依赖这些符号。大家认同某种符号代表什么意思,才可能进行信息的传播和理解。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这些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本文讨论的便是这些问题。以前这些只是语言学研究的,我们现在的研究角度不同,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于是符号必须与意义相联,语言的发展与传播的关系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8.
从最初的美式ASCⅡ到现在的表情包,表情包迅速发展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种新的网络文化。本文梳理了表情符号的分类,从受众的角度,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了表情包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稿件处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符号及一些陌生的用法.也许大家对"@"这个符号并不陌生,但其意义及用法或许就不是很清楚了.  相似文献   

20.
表情包作为重要符号在线上沟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当代际沟通中出现真人表情包时,中老年人无法准确解读,易造成代际间的沟通障碍。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真人表情包是否会对代际沟通产生影响。研究以20-30岁的大学生和45-65岁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控制实验,样本量为40。研究发现,在使用真人表情包聊天的情况下,代际沟通感知差异扩大,证实了真人表情包的使用会对代际沟通产生影响,并发现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中老年群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