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认知层面还是在具体研究实践层面,至今仍存在严重的范式困惑。本文认为,传媒经济学属于传媒研究的三大取向之一。传媒传播学研究、传媒形态学研究与传媒经济学研究,由于研究范畴的不同,研究范式也各有差异。传媒经济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经济问题,其主导范式应为经济学范式。传媒经济学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不同层面的研究,构成传媒经济学的整体研究框架。三个不同层面的研究,有通用的相关经济学范式,更有与之相对应、相适切的不同经济学范式。  相似文献   

2.
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国际通行的科学分类规范出发,提出传媒学的学科归类应当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应用范畴,或者是传播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梳理了国外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论述了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队伍和学位教育情况.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媒经济学的范式范式是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那么,传媒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呢?目前,对传媒经济学的认识很不统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如赵化勇教授在《电视媒介经济学》序言中提到,“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①另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个独立的应用学科。这里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4.
出版学既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在当前我国的传播学和出版学研究中,经济学分析又是一个薄弱环节。与教育经济学、电信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学科相比,包括出版经济在内的传媒经济研究已经落后。而在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内部,  相似文献   

5.
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我的传媒经济理论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回顾了作者28来研究传媒经济的经验,梳理了作者传媒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即1979年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广播电视,到1992年后由单一的经济学研究转向应用传播学研究,以及2003年构筑应用传播学完整体系,指出传媒经济的学科性质是应用传播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只有从应用传播的角度,才能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媒介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虽然是从1978年开始起步的,但是,中国的传媒经济活动自新中国成立时起就开始了.60年来,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到2008年,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媒经济学体系已经形成,其标志是:中国传媒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理论、三大应用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十二个分支理论体系以及五十八个理论假设都经过了传媒实践的检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成为我国传媒界行为的一种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体系的构建出发,认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边际成本递增、价值实现方式、生产与消费的非理性、价格机制的扭曲上具有独特性;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须将传媒产业被抽象掉的因素和现象重新引入;另一方面,需建立在规范分析关照下的实证分析与实证分析基础上的规范分析的模式.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及其衍生产业经济学之上,其理论框架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8.
陈鹏 《今传媒》2010,18(9):1-4
周鸿铎教授是我国最早对传媒经济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培养传媒经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者,是最先揭示传媒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双重属性的学者,是最早创建传媒经济和广播电视经济学科的学者,对中国传媒经济学和应用传播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沉醉"于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三十余载,他所创立的一个核心理论、三大应用传播学理论体系、十二个分支理论体系以及六十九个理论假设经过了传媒实践的检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对国家的传媒与文化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是特约周鸿铎教授的学生对其进行的专访,希望大家能通过此稿对本刊顾问周教授的幕后故事多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9.
"认知传播"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本文从研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入手,认真地分析了现有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以及我国传媒文化本体、整体文化产业等学科理论和实体解决不了的"例外",探索和设计了"认知传播"的研究范式,提出了科学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应该弄清楚几个问题,特别强调"认知是对认识的提升,是对文化核心元素的打造,是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性别视角以及社会性别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性别与传播交叉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不过,基于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该研究领域已然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分别是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传播研究",和以传播学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与传播研究"。本文将阐释这两个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别,并分析各自的特征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期问世至今的发展传播学理论一直都是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尝试着把发展传播学理论的范式转换概括为主导范式和新范式,并参照Silvio Waisbord提出的family tree的概念将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化的发展历程构建成形象化的理论树,以期对发展传播学的理论研究领域有更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学人风采     
《今传媒》2020,28(5):F0002-F0002
周鸿铎,国家二级教授,中国传媒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网络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创建了《广播电视经济学》《传媒经济学》《结构传播学》等学科。其著作有:《传媒经济学》《应用传播学》《广播电视经济学》《传播学》《广告学》《市场学》《传媒经济论》1-3卷(精装本)《新传播学教程》等数十部传播记忆类、传播结构类、传播哲学类著作以及部分社会科学类著作。  相似文献   

13.
发展至今,传媒经济学越来越成为一个活跃的跨学科领域。有学者认为中外传媒经济学研究在热点议题和研究范式上具有较大差别,因此有必要了解国外该领域最新研究热点,以增进中外传媒经济学的沟通对话。本文引入文献计量学中的内容分析和共词分析法,通过对EBSCO数据库中收录的2013年传媒经济学相关英文学术论文做定量分析,梳理了2013年国外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议题热点以及研究者分布情况。纵向对比发现,数字化和全球化影响了研究议程;横向对比发现,中外研究议题和范式并非彼此独立互不相容,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跨国交流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尽管传媒经济学渐成显学,但其研究却呈莫衷一是之态,为此,本文建构了以传媒机构、效用对象以及两者间交换关系构成的传媒再生产系统并以之为直接研究对象;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技术等宏观背景系统为延展研究对象;以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应用以及建构与批判等四对哲学方法论范畴为研究方法体系依据的传媒经济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与系统学、信息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得出有相对示范意义的"涉农企业与农户闻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伊利集团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特征及信息传播现状进行实地考察与探究,验证"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代雅赤 《传媒》2018,(12):83-85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就业难与媒介化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日益上升、用人单位猎寻优秀传媒人才难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进入公共传播时代,传播关系由原来的强主体性特征转变为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传播过程中的公共理念与公共精神成为基本的传播伦理要求,传播目标的公共利益取向日益突出.与之相对应,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公共传播范式转向成为必然,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应转换原来的"新闻传播"范式为"公共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17.
陈华荣  邓德胜 《报刊之友》2010,(12):175-178
我国新闻传媒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属性确认以来,传媒营销在理论研究和实操层面都逐步活跃起来。文章力图以图表的方式客观呈现传媒营销与管理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媒体经营管理)的学科架构关系,横向描画出不同学科或融合或跨越或交叉或内嵌的实际情况,并从研究发展的高度指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的共同参与可能有利于丰富研究议题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对传媒营销研究发展轨迹不同节点的勾画,纵向揭示出较晚起步所留存的巨大研究空间等待着大批有学术热情的研究者去积极探索和挖掘,做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9,(1):60-70
在传播学的话语版图中,媒介效果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坐标。作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范式的经验学派与批评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诸如"皮下注射模式""第三人称假说""媒介文化",等等。但在媒介效果研究的本质归属上,两大学派的观点却发生了较大分歧:经验学派认为批判学派的效果研究只不过是借用了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其他研究范式的一些新名词,其研究成果缺乏形成"理论"的社会基础/实证调查;而批判学派认为经验学派过于推崇实证/量化研究,所谓的"研究结论"充其量只能归属于"假说"的范畴,难以建立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范式。由此,媒介效果研究到底是"假说"还是"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学术问题。本文尝试在借鉴哲学、社会学有关"假说"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现状探讨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两大主流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归属问题以及二者的"可能性融合"趋势,以期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种基础的、本质的话语范畴。  相似文献   

19.
组织传播学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上世纪60年代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纳入传播学的范畴;我国的研究大多散见于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学科中.早期的组织传播研究受当时的企业管理理论影响,主要集中于组织内部管理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20.
媒体如何促进社会发展是发展传播学的中心议题之一.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科林·斯巴克斯教授新近出版的<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一书中,对发展传播学中的主导范式、参与范式、帝国丰义范式和全球化范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批判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传播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