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些年,以记录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的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发展迅速,这既跟国家提出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理念相契合,又符合当前社会对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追求。由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节目中心打造的《匠心》节目,作为一档探究山西传统手工艺,宣传山西传统文化的文化纪实类电视节目,以专题兼具纪录片的方式,多角度展现了山西匠人匠心的故事,弘扬山西匠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2.
曹凤洁 《视听》2022,(3):131-134
匠心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除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形式之外,短视频成为重要发力点.匠心文化短视频的内容构建要素影响着传播效果,内容主题中对匠心精神的表达是关键,而视频时长、媒介组合、商品互动的配合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匠心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中,应重视传统工艺文化内涵的传递,对内容进行故事化打造,并在此基础上积...  相似文献   

3.
当下,活动与晚会是电视媒体创收吸金的主要途径,随着活动量的加大,电视编导面临的挑战更多、压力更大、责任更重.匠心是电视文艺编导的灵魂,也是电视文艺产品质量的保证.如何匠心独运打造电视文艺精品,以此作为研究方向,意在与电视文艺编导同仁们一起分享,共同提高.深耕电视文艺编导多年,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用大量的实战案例阐述匠心的重要,更阐明匠心从何体现,有较强的实战指导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独到的创意、严谨的文字、雕琢的细节,来探讨电视文艺编导匠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以其独有的精神人格魅力,享誉古今。但人们往往忽略了该书形式体例与其精神人格魅力的关系。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最大的形式特征就是以类相从的体制。那么,该书各个门类的类目名称有多少是沿袭古人,有多少是编者独创?独创者表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和编者的何种匠心?沿袭者又与传统名称的内涵外延有何变异?以上二者与该书"新语"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详细分析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度畅销书《山海经》的策划、编辑及出版过程,论述了如何精准研究纸质书与电子书差异化实现模式以及实施细节,如何以"匠心质造"来体现颜值经济时代的工匠精神,如何研究和思考纸质书内容的品质和装帧的艺术性创新,又如何以最匹配的方式呈现整体和谐,最终产生美到窒息的震撼效果来传播中华美,实现出版人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6.
冷凇  郭菁 《传媒》2021,(17):20-22
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的火爆,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河南广电")拒绝跟风,深掘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文脉,将"国风""国潮"极致演绎,盘活了中原大地文化资源.其以创新和匠心制作文艺作品引领媒体融合,推广优秀作品引燃电视端口和短视频端口热度,赢得了优质口碑,不仅对内激发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在对外传播方面也同样精彩.从河南广电多个节目的"出圈",可以看到地方台创意文化类节目应以稀缺的独有的文化资源开发为先.  相似文献   

7.
《书教》篇指出史学的宗旨是"以史明道",《春秋》与《尚书》本一家之学,《周官》法亡,《尚书》的撰述方式失去了基础,所以后世祖述《春秋》.从《尚书》到《春秋》再到《左传》《史记》《汉书》,都是史意在不同时势下的流变.史识、史才、史学须统合于史意,才能恢复史学"以史明道"的精神.章学诚的史家述作之道,强调史意与别识心裁,而史意又是关键.心术为著书之本,须以六经为根柢来凝练史意,以史德温养史识.  相似文献   

8.
正《档案见证北京》是北京市档案学会于两年前向北京市民推出的带有普及档案文化性质的讲座,我参与其中,每年一讲,2010年的题目是"上世纪5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形成始末",2011年的题目是"从王府格格到日本间谍——川岛芳子汉奸案"。参与《档案见证北京》讲座,我感悟良多。一是对档案文化的自信有了进  相似文献   

9.
王辉 《记者摇篮》2012,(8):15-16
沈阳日报的《书斋》创办于1996年,到2011年有15岁了。2004年10月,沈阳日报改版,向都市化发展,《书斋》更名为《阅读》,重心移到畅销书的评介及流行文化的解读上,经历了这样一番通变,到2009年,《阅读》又恢复为《书斋》,并重新确立了《书斋》的文化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书斋》在沈阳日报中的文化担当作用。一"、书斋"之立名。上世纪90年代,全国报纸大都有了以读书为主题的副刊专版,如人民日报早已有"读书",新民晚报则有"读书乐",中国青年报有"开卷",文汇报有  相似文献   

10.
《与全世界做生意》纪实拍摄三十四个中国与全世界之间的商业故事,荣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社会类纪录片大奖"。纪录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与全世界做生意》以平民化视角展现中国人对财富和梦想的理解及追求,弥补经济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的缺失,同时呈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商业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全世界做生意》中由商品、贸易、商人等元素折射出的国家形象做出新诠释。  相似文献   

11.
河北电视台播出的《中华好诗词》是一档文化类季播节目,以中华诗词为骨,以娱乐精神为髓,闯关娱乐形式与诗词内容核心巧妙结合,文化与娱乐并重. 我们常常看到众多娱乐节目大红大紫,文化节目却总显得冷冷清清,而《中华好诗词》独辟蹊径,靠"形神兼备"获得巨大成功."形"是指以夺冠元素为核心,辅以命悬一线、心有灵犀等形式的创新;"神"是指以诗词为核心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2.
王晓璐 《出版广角》2015,(9):123-124
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来说,任何现代化改造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入侵",这种"入侵"带来的不仅是血腥的战争、动荡的生活,还有文化上的毁灭—弱势族群总会因物质上的落后逐渐丢失精神信仰,趋向于先进族群的价值观,而弱势族群一旦淡化或失去了对本民族的精神认同,那么距离被毁灭也就不远了.本文以奈保尔的《河湾》为例,探讨了一段在特殊时期里非洲民族的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3.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克思主义,也送来了《国际歌》.《国际歌》是革命的宣言,是战斗的号角.为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革命的认识,以及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国际歌》这首根据地人民非常熟悉的战歌,不仅体现了歌曲宣传的简洁性与以情感人的魅力,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亢激昂的旋律,教育、鼓舞和激励着根据地人民前仆后继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4.
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著名作家刘白羽同志说,"使我感到惊奇的,听说编这样一套书就一个人,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一个人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埋头工作,我很感动." 这"一个人"就是我的父亲吴早文,这"一套书"就是他一人策划编辑的《将帅传记回忆录》丛书. 首先问世的是《刘伯承回忆录》,之后是《刘伯承回忆录·二》和《刘伯承回忆录·三》,《徐海东将军传》、《艰苦岁月》、《往事沧桑》、《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千万里转战》(粟裕)、《非凡的年代》、《征战纪事》、《第二野战军纪事》和《记刘帅》.此为丛书第一辑12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语言与历史的双重演化逻辑,系统考察了“工匠”“匠人”精神以及编辑“匠心”的失落与复归,旨在为这些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发掘深层次的理论根基.在词源学/语义学层次上, “工匠”和“编辑”都起源于社会底层的手工技艺性活动,其行业精神和“匠心”天然具足,只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展其本真内涵被逐渐淡化、遮蔽,乃至于沦为次要甚或贬义义项,直到德里达的“语言学革命”才为其“正名”;在历史层面上,工匠和编辑活动作为手工业时代的重要代表,伴随着福特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到来迅速衰落,又伴随着后福特主义的盛行而重新回归,而且后者与理论界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和“审美资本主义”的来临同步演进.  相似文献   

16.
文学期刊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大庆这样一个有着工业文化、英雄主义文化的城市。《石油文学》从创刊起就肩负起大庆油田文化宣传的重任。刊物从内刊到面向全国发行,对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以刊物的形式,在新时代参与到了文化体系建设中。以《石油文学》改刊为例,或可深入认识一本杂志的策划对建构文学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重庆市档案馆有这样一份档案,它有37页,是中共四川省委在1930年11月份印制的,它是一本伪装成《国文教本》的党内文件。翻开正文第一页,可以发现它的右上角写着"国文教本第四集",内容是节选的《左传·蹇叔哭师》,然而《左传·蹇叔哭师》的内容只有一列,从第二列下半段开始为我党的文件《中央通告第九十号》《三全扩大会的总结与精神》。  相似文献   

18.
凡丁 《现代出版》2005,(1):31-31
2004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本自成 体系、独具特色,又简明实用的大学通选课教材--《文化 学教程》。本书由三大板块构成,即上编"文化",中编"文化 学",下编"文化学简史"。从文化到文化学,再到文化学史, 由浅入深,纵横结合,内容完整而丰富。 在上编"文化"中,首先讨论了"人与文化"的问题,进 而介绍文化学的兴起。中编"文化学"有五章,具体纲目为: 文化的起源;文化类型;文化模式;文化传统;文化变迁。而  相似文献   

19.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1898年将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60多个《论语》英译本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山海经》不仅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眼中的"小说",而且逐渐成为市井集市上的通俗热销商品。这一转变既受到了明万历朝以来商业出版迅猛发展的影响,又与市井之徒的休闲娱乐息息相关。被书商们从书中提取出来的"山海怪物"与"海外臝虫",越来越多地以图画的直观形式出版为《山海经图》、日用类书等通俗读物,充斥于市场。这种消费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山海经》接受群体构成的变化,以及不同阶层对《山海经》接受态度的区别。而且随着怪物异人的图像渐渐成为市场的必需品,《山海经》也就从古代经典转变成了象征"新奇"与"怪异"的文化符号。整个《山海经》成为"小说"的历史过程,便是一段文人士大夫笔下未曾记录过的大众文化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