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墙板报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1974年,丁肇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这个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蚊子和大家是不“打”不成交的“老朋友”,要想战胜它,就…  相似文献   

2.
我要用中文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 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 3 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 4 种最小结构。因为中文的“丁”与英文的“J”很相像,所以丁肇中便把这个新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76 年 10 月 18 日,丁肇…  相似文献   

3.
丁肇中先生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藉华人。1976年,40多岁的丁肇中先生因发现新粒子 J/4而获得当今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按照惯例,在授奖仪式上,获奖者必须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丁肇中是美籍华人,自然要用美国语言英语演讲。然而丁肇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闻周刊》披露了一条举世瞩目的消息: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实验组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个消息震撼了沉寂十年的高能物理学界。它成为粒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2月4日,丁肇中诞生在美国。他的青少年时代受到来自家庭的爱国主义和崇尚民主科学的思想教育,对于他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丁肇中出生不久,就被父母带回中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受到完整的小学教育。1948年冬天,举家迁居台湾,他在台湾读完中学。他的一位中学…  相似文献   

5.
丁肇中先生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市。1936年出生在美国,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他的最杰出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讲述的正是丁肇中中学时代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6.
丁肇中教授由于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J”粒子而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誉.重视科技应体现在何处?丁肇中:首先政府要在科学技术方面给予足够投入,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科学和科学家.由于经济原因,一个地方的科学技术研究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技工作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那么很难说这个地方科技发展会有什么希望.如何看待由于基础研究离生活较远,所以对基础研究缺乏重视和支持这一问题?丁肇中:照这种观点,我现在进行的粒子研究是没有用途的.其实,有用没有是很难立即判断的.有的…  相似文献   

7.
<正>在2月18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外宣布,阿尔法磁谱仪发现了弱作用重粒子(WIMP)存在的证据,而WIMP就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丁肇中称,将于未来两到三周发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1995,(6)
1976年12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再次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中国血统的美藉物理学家丁肇中因发现了J粒子而获此殊荣。 在得奖者发表演讲的时候,在伦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以及许多科学巨匠站立过的神圣讲台上,丁肇中回忆起遥远的童年时代,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嘉陵江  相似文献   

9.
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1974年发现了新粒子“J”粒子,轰动了国际物理学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日照市。他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1976年丁肇中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把获奖的研究成果——第4种夸克命名为“J粒子”,因为他觉得英文的“J”很像中文的“丁”。当他得知每一位诺贝尔  相似文献   

11.
不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是什么时候开始播出的,反正我是直到偶然看到它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有这样一个科学教育频道.第一次看到这个频道的时间是7月10日中午,那时播出的节目是丁肇中教授作科普报告.不是从头看起,所以题目是什么,不知道.我打开电视的时候,丁肇中正介绍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和由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  相似文献   

12.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出生2个月后,父母就把他带回到中国。他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执安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相似文献   

13.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4.
我要用中文     
蒋光宇 《下一代》2014,(10):6-7
丁观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  相似文献   

15.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母亲意外早产而出生在美国, 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1976年丁肇中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把获奖的研究成 果--第四种夸克命为"J粒子",因为他觉得英文的"J"很像中文 的"丁"。当得知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要在颁奖典礼上致辞, 他便决定在那极其庄严而神圣的时刻自己要用中文发言,让中国 人和能听懂中文的人分享自己的自豪、幸福和快乐。 他把自己的决定郑重地通知给瑞典皇家科学院,通知写得十  相似文献   

16.
蒋光宇 《小读者》2011,(10):38-39
丁观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  相似文献   

17.
英涛 《高中生之友》2012,(22):37-38
丁肇中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丁观海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而王隽英当年也是在美国留学。他们本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王隽英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8.
师(深情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籍华人丁肇中。(投影展示丁肇中画像,文字显示其主要事迹)丁肇中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按照惯例。获奖者应用本国语言做一个简短的致辞,所以丁肇中决定用中文书写自己的致辞,  相似文献   

19.
一 在雨季的时候.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在一秒钟之内要落下千千万万的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怎么找出那一滴雨?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一滴雨”.最后被物理学家丁肇中找到了.他发现了构成物质的第四种粒子——J离子!  相似文献   

20.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奖得主,那年他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丁肇中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