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与灵感     
创造给人类带来幸福、希望和荣誉。不同的人对创造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把创造寄托在灵感上,他们认为灵感的出现是创造的源泉,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好运。有的则认为这是上帝的意志和安排。显然,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创造决不是偶然的机遇和巧合,也不是灵感的召唤,而是创造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认识的积累和长期的思索,以及千百次的科学实践得到的成果。有人问门捷列夫:“你怎样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是不是坐着不动,五个戈比一行,五个戈比一行写着,突然就写成了?”门捷列夫听了哈哈大笑,回答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二十年。”当然,…  相似文献   

2.
对灵感思维的研究,从灵感概念、艺术灵感思维的研究算起已有2300多年历史;从提出“灵感思维”概念、建立“灵感学”和“灵感思维学”算起只有20多年历史;从提出建立“灵感思维形式学”算起只有8年历史。下面让我们回顾中、西方灵感思维研究既漫长而又简短的历史。一、西方关于灵感的“四论”灵感一词源于古希腊,由希腊文“神”和“气息”两个词复合而成,原意是指神的灵气。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最早提出灵感概念,他曾描述灵感对诗词创作的意义,指出诗人怀着激情和神圣灵感时所写…  相似文献   

3.
需要与发明     
有句西谚曰“需要乃发明之母”。是的,我们都有需要。需要无处不在,灵感也源源不绝。有人会问,什么样的需要才能激发伟大的发明呢?毫无疑问,对伟  相似文献   

4.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春夏之夜闪闪发光,发出浪漫信号的神秘现象赋予人们创作诗歌的灵感。然而对科学家来说,这种现象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谜:萤火虫为什么能够发光?为什么如此精确地控制它们的发光呢?  相似文献   

5.
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栈学森认为,人类的全部科学门类可取向划分为自然科学、杜会科学、数学科学、龟统科学、人体科学、思雉科学。他还提出,思维科学又分形象(直觉)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钱老的这种创造性的见解,无疑地使灵感——这个思维科学中的精灵升华到了美妙绝伦的境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那么,如何诱引灵感闪光?如何捕捉这一闪即逝的光亮?读者不妨一读下面这篇文章,知己知彼,灵感自当出现并为你服务。  相似文献   

6.
灵感思维方法是灵感思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地认识和掌握灵感思维方法开发灵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灵感思维方法的含义和类型    (一)灵感思维方法的含义    灵感思维方法是创造主体对百思不解的问题通过意识积淀贯通作用由解媒诱发头脑风暴而瞬间迸发出破解问题的思想闪光的创造思维方法。正如美国创造学学者沙克劳斯指出的“头脑风暴”“是一种突然爆发出来的灵感。”    (二)灵感思维方法的分类    根据激发灵感的诱因不同,可分为外部偶然机遇型灵感和内部积淀意识型灵感两大类。创造者的灵感诱发…  相似文献   

7.
“创造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是爱迪生的一句名言。美国创意顾问集团主席汤姆森撰写了一本《引爆灵感》,他说,在1990年初开始着手撰写该书时,一个想法在我脑中晃动,我要以怎样的方式开始我的这本书呢?最好能够采访到当今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以对他或她的访问作为开篇。不久之后,他读到一篇关于中松的报道,就决定采访中松。中松义郎是日本的发明家,他拥有2300多项专利,比爱迪生的1093项专利的2倍还多。汤姆森在采访时问中松:你同意爱迪生的名言“创造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吗?中松说:不,现在这个年代刚好相反,我就常要鼓励自己通过…  相似文献   

8.
碰上难题,我们经常百思不得其解;但往往又会“灵光一闪”,豁然开朗。日前,我国心理学家罗跃嘉、罗劲等对“灵感”发源地———大脑“扣带前回”的发现,为揭开“灵感”产生之谜奠定了基础。“灵感”的同义词———“顿悟”在英语里用拟声词“Aha”(啊哈)表示,非常形象生动。据介  相似文献   

9.
二、中国古代关于灵感的“五大说”中国古代对灵感的研究,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历代文论中不仅注意到了文艺创作中的灵感现象,作了大量的生动描述,而且创造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在古代汉语虽然没有“灵感”一词,但却有交感、兴会、神思、妙悟、顿悟、灵性与灵机、养兴与感兴等一系列概念与范畴,通过这套概念与范畴,建立了自己的“人物沟通,心灵感应”为中心的灵感理论。这种灵感理论同西方相比较,主要区别有三:一是对于灵感的来源和本质,西方重神启、重天才或天性,中国则重人与物的沟通,心与物的感应;二是对于灵感来…  相似文献   

10.
灵感历来被人们所崇拜,甚至认为它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意即没有灵感也就不能产生发明创造。于是有人提出灵感是一种思维方法,要学习和训练灵感思维,以求把握灵感思维方法而产生更多的灵感;也有人认为灵感是大脑某一区域某种专门思维机制的产物,可以通过某种高科技手段对大脑进行研究来找到产生它的区域和思维机制,以揭示出灵感产生的秘密。本人认为上述是对灵感认识的两个误区。第一,灵感不是一种思维方法,而是思维的结果。这一结论可以从灵感产生的过程得到说明:人们对某一问题产生注意,然后又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产生了一种要解决的“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11.
论直觉和灵感思维的自组织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觉和灵感思维在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直觉和灵感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自组织机理,本文认为,思维系统的开放是产生直觉和灵感的先决条件;远离平衡态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必要条件;非线性机制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内在根据;随机涨落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直接诱因。除此,直觉和灵感的产生还依赖于“知识加汗水”。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与绘画历来被看成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人们能否发现,并通过一种工具去描述、去表现?能否用音乐作画或用绘画来作曲?即以一种艺术作为另一种艺术的“创作灵感”进行再创作,回答是肯定的。这种用来进行再创作的工具,就是计算机。计算机色音转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埃泼斯坦 ( Robert Epstein)有一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访问了 10 0多位世界知名度很高的发明家 ,询问他们的问题只有一个 :“你的创造灵感从何而来 ?”大部分的回答使埃泼斯坦感到惊奇 :“胡思乱想 ,天马行空 ,都可以激发你想出新点子。”要想发掘你潜在创造力 ,要掌握以下方法 ,那么你就可以不让历史上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物专美于前。捕捉灵感新点子一瞬即逝 ,假如不立刻抓住 ,可能一去不复返。懂得发掘创造力的人 ,都已学会怎样留意新点子出现 ,把它留住。他们有“捕捉”的能力。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常常从幻…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创新者无处不在,从工厂到销售展示厅,从IT客服中心到人事部门,从餐厅员工到高管层,所有岗位都在呼唤创新。创新需要以灵感为原料,它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对组织内部与外部机遇的洞察,帮助你提高效率、获取利润或者提高参与度。怎样才能发现灵感?  相似文献   

15.
张妍 《科教文汇》2010,(33):79-80
"灵感"一词原本是宗教用语,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使用"灵感"这一概念,借以描述诗人创作时所出现的狂乱心情或狂热激情等特殊精神状态。1980年科学家钱学森第一次鲜明地把灵感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提了出来,他说:“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灵感也就是人在科学或艺术创作中的高潮,突然出现的、瞬时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由英国电信公司和《今日管理》杂志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管理者表示他们最好的灵感都是在工作之余产生的。典型的答案是:洗淋浴的时候,泡澡的时候,剃胡子的时候,开车上班的路上。为什么人们在工作时百思不得其解,放松时却容易产生灵感?  相似文献   

17.
苏鹏 《科技新时代》2009,(7):102-103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了无数灵感:从螳螂身上获得灵感发明了锯,从鱼身上获得灵感发明了船舵……现在,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张蕾和谢永当从蚂蚁身上得到了灵感,设计出了一款名为“都市蚂蚁”的微型电动车。也许你从来都不认为蚂蚁很可爱,甚至还有一些反感。但看看这辆憨态可掬的“蚂蚁”车——蚂蚁眼睛一样的仿生车窗、串节状的车体,以及多种可供选择的车身颜色——你一定会对蚂蚁产生好感。  相似文献   

18.
思维擂台赛     
《发明与创新》2006,(12):14-14
思考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闪现灵感的火花,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自上两期“思维擂台赛”推出后,受到了读者朋友的热情支持,纷纷来信来电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本刊决定持续推出此栏目,真诚期待您的积极参与。下图中的[?]应该填入什么字呢?○$=海△=皮○□=涡◇$=梅○△=?有人用石头排出了图中的“岩”字。您能不能只拿走其中两个,让它变小呢?填字石头排字思维擂台赛~~  相似文献   

19.
三、中国现代当代灵感理论“四说”据我国美学工作者朱狄考证,灵感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坛之时,估计不会早于20世纪20年代”。这个概念根据英文inspiration,音译为“烟土披里纯”。胡适在他的白话文新诗中就直接生吞活剥搬用这个“烟土披里纯”,遭到鲁迅辛辣的讽刺。以后,inspiration被译为“灵感”。这种意译,应该说是合于西方灵感概念的原始意义的。在中国语言中,“灵”这个词本身是多义的,除指神、巫外,它还有心灵、聪明、灵妙等意义。如果从“人物沟通,心灵感应”这个意义上来概括创造性思维认识活动中的这种飞跃现…  相似文献   

20.
2002年至2005年,是液晶显示器取代CRT显示器成为主流的几年,有人说这是电脑桌面显示系统的一次“视觉温饱”革命。而如今,17英寸液晶显示器已经渐渐让出了市场主流的地位,19英寸甚至更大规格的宽屏液晶产品开始有“一统天下”的趋势。我们的桌面显示系统又在经历一次从“视觉温饱”到“视觉小康”的转变过程。在未来,液晶显示器还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灵感和激情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