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改装的747喷气飞机配上激光武器,可以在几百公里外击毁来犯的弹道导弹。“定向能量”加农炮能够以光速拦截飞来的火箭,加热内部的爆炸物,使它们在半空中爆炸。这不是星球大战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美国在10年前就启动了的现代武器发展计划,是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批准召开的这次全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科技界是很关心的.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它将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学体制不同于其他社会体制,它缺乏发达的有效的正式控制机制,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是科学的非正式控制机构之一.广义的科学家社会化关注于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狭义的科学家社会化关注于科学家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科学家社会化不同于工程教育,通过科学家社会化的研究可以有效寻求减少科学中不端行为的途径,增强科学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5.
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科学知识的应用持续地为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有力的方法,这些挑战包括食品安全、疾病、污染和武器的扩散等等。最近,信息技术、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为个人的健康和人类福利带来了巨大期望。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科学事业的发展却非常不平衡。比如,发展中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不足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是2%~3%。发展中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1/20~1/30。世界上95%的新科学是由发达国家创造的,而这些国家的人口…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早期的自然科学家的宗教情感,并考察现代科学家的两位杰出代表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宗教观念。通过这些考察总结科学家眼中的宗教究竟是什么,并且有什么共同之处。然后指出流行的两种对科学家的宗教情感这种事实的两种解释的错误之处,最后发现科学家们认为的宗教与科学的统一之处。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07,(9):36-37
未来机器人技术是否会帮助人们实现减轻人类工作负担、陪伴人类生活的梦想?还是会像好莱坞大片中描述的那样会带来杀戮和灾难?  相似文献   

8.
础德 《百科知识》2002,(11):42-43
牛顿科学探索的中止牛顿虽然在科学探索领域里成果丰硕,但在他从事科学探索的漫长岁月里,经济收入却一直很不宽裕。1692年,50岁的牛顿被富裕的物质生活所吸引,决定抛弃科学探索的艰辛生活,寻找一个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收入的职位。消息传出,人们纷纷为牛顿推荐去处。开始有人推荐他去担任伦敦查特蒙斯公立学校校长,但  相似文献   

9.
(一)200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在这份宣言中,在“科学的社会责任”这部分,有如下一些重要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中国》2007,(9):36-37
未来机器人技术是否会帮助人们实现减轻人类工作负担、陪伴人类生活的梦想?还是会像好莱坞大片中描述的那样会带来杀戮和灾难?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09,(5):113-113
机器人也许至少可以在实验室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员。这是本期《科学》杂志的两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这两篇报告都预想机器人能与科学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时取代他们。Ross King及其同事创建了一个取名叫ADAM的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做酵母菌代谢的试验(无需或很少需要人对该实验进行干预)。而且它还能对那些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并计划下一步要做的实验。设计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填补那些未知酵素的空白,人们需要用这些酶来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的生物化学及生物信息学的有关描述。文章作者证实,ADAM确实发现了那些在酵母菌代谢中具有功能的各种酶。  相似文献   

13.
《阿凡达》来了,带着狂风扫落叶般的吸金大法。与此同时,它带给中国人的,不仅是超级好莱坞大片的强力震撼,同时还有一番难以言表的郁郁寡欢——中国人的想象力到底深埋在哪里?几时才会彻底星光灿烂?  相似文献   

14.
《今日科苑》2006,(6):40-41
一架波音747飞行一小时要耗油100吨以上,较小的波音733或空客319每小时油耗也接近3吨。机器喝起油来简直就像是饥饿的“猛虎”。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与政治家的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厚宇德  潜伟 《科学学研究》2008,26(2):261-266
 科学家是现代科学世界的主角,一些科学大师较早就对两种文化问题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思索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解读薛定锷、奥本海默、爱因斯坦、贝尔纳、玻恩、费恩曼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展示了他们对这一话题以及对科学与人类未来等方面的思索而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为两种文化存在对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是完全可能的,但一定是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张永谦  蒋国华 《科学学研究》2010,28(8):1121-1121
 田夫同志生于1924年,曾任中科院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等职务,是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和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田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7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者,本刊特发表此文,致以沉痛的悼念。  相似文献   

18.
30年后,战争将主要由计算机、机器人和无人驾驶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智能武器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述和评论了几年前发生的索卡尔事件和由此引发的科学家和反科学思潮的一场争论及其在国内外的反响.讨论了在20世纪末兴起反科学思潮的原因.引述了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对这一事件的评论.  相似文献   

20.
这可绝对不是科幻大片里面的系列离奇情节!不信,到时候你配副好眼镜,仔细瞧瞧——百年之后的人类会变成什么样子?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已经变成了一个较大的难题,因为20年后人类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注定要发生科幻般的“进化”,而且“进化”的结果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科学家认为,人类目前正在发生的“进化”之所以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根据现在一些有关人类健康的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科学家预计20年后,在一些发达国家,你会发现一批被科技“装扮”起来的“最酷一族”,他们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