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震 《新闻爱好者》2010,(9):140-140
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人物传记等当代体现纪实手法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说明人们厌恶虚假,渴望真实,喜欢自然天成,摒弃人工做作,这就为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少,而电视专题片却越来越多,有纪录片融入专题片的倾向和趋势,二者融合形成了纪实性的电视专题片。这种纪实专题片在选题事件、人性化人物和现实语境等叙事元素方面形成了独具的特色,是典型的"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3.
4.
纪实性美学的奠基人前苏联电影大师维尔托夫认为,纪实的美是指“未经人为艺术加工的自然形态的美”。美即是生活,美即是自然。因此,在纪实片创作中我们把风格的“质朴”和反映事物的“真实”看成是纪实片的核心。纪实片不仅要求现象的真实,而且还要求本质的真实,不仅要求事件本身的真实,而且要求观众在荧屏上感受到这种真实,不仅要求拍摄的作品本身符合生活逻辑,而且要求真实事件是摄像师有可能拍摄到的。例如纪实片《潜伏行动》,通过记者与警方一起参与追捕罪犯,拍摄了这次潜伏行动的全过程,抓拍了许多真实感人的细节,使观众如临其境。这样,把临危不惧的武警,穷凶极恶的罪犯,紧张激烈的追捕场面刻划得淋漓尽致。《半个世界的乡恋》通过对韩国慰安女的跟踪拍摄,反映出了一位久经磨难寻求真情的慰安女。观众为真实的事件所吸引,在这质朴、真实的氛围中,才能产生共鸣,才会与纪录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5.
很难替什么是真正抓到了社会脉搏跳动的报道做个科学界定。谈到社会脉搏,谈到历史,人们往往习惯地首先想到那些巍峨高大的东西,那些惊心动魄、一刹那足以导致社会巨变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生活的潜流,忘记了水面下涌动着冰山,于是,人们常常象“泰坦尼克”号一样,就“毁灭”于那小小的一角冰山之上。生活的潜流并不总是潜流,冰山也总有一角露在水面上。社会心态,经济潮汐、政治举措也往往就凝聚于那一点,于是,就时时给予干新闻的人们出着迷魂阵一般的考卷,看你能否发现。  相似文献   

6.
7.
自然,电视专题片的一种美学追求──兼评电视专题片《献给大自然的童心》胡智锋前几天在北京电视台看到一部不过1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献给大自然的童心》,久已疲惫麻木的精神忽然为之一振,清新爽快的感觉油然而生。是什么东西使我产生出如此的感受?这部电视专题片的...  相似文献   

8.
《合龙》是一部反映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的专题片,节目创作历时近四年。四年后,《合龙》荣获2007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笔者体会到:真实是这篇重大主题报道超越于技术技巧之外打动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合龙》是一部反映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的专题片.节目创作历时近四年。今年,《合龙》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杭州湾风雨中的四年耕耘,让我们体会到.真实应该是这篇重大主题报道超越于技术技巧之外打动人的力量。四年来,对真实的坚守,让我们备受煎熬又收获丰硕。  相似文献   

10.
所谓叙述视角,即叙述事物出发点,或曰叙述事物的角度和方法。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的解释,叙述视角指的是叙事作品从什么角度叙述故事,以及叙述角度如何随着人物的视角而发生变化。确定叙述视角的关键在于找到担当故事叙述者的最佳人选——谁最适合将这个故事告诉给别人,谁就来担当故事叙述者的角色。一、一般电视新闻采用的叙述视角电视新闻属于叙事作品,也存在一个从什么角度叙述“故事”,谁最适合充当“故事”叙述者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包括电视专题片)的叙述视角有如下几种:(一)主体视角即由记者在摄像机前面用…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由福建省厦门市档案局馆和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节目中心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足迹》开拍。《足迹》立足全市档案工作,以电视宣传片的形式,真实呈现全市档案系统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精神面貌和近年来全市档案事业取得的主  相似文献   

12.
20~21世纪之交,消解"美的本质"、"美的本体"、"美"本身的呼声始终不绝于耳,不仅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美学家们摇旗呐喊,而且中国大陆也有不少人遥相呼应,甚至比西方解构主义者叫喊得更加起劲,更加激进.  相似文献   

13.
邬治国 《青年记者》2012,(24):74-75
电视媒介视听兼备,文艺性节目是它的强项,在向受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潜隐着审美教育的功能。电视的审美教育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受众的审美能力,感化人们以美的规律去创造,以美的情趣去生活。艺术性电视专题片就是突出审美教育功能的电视专题的重要一类,主要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电视界至今仍存在着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实问题。这一现实问题的原因似乎并不复杂,一方面电视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艺术门类,而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更是晚于西方国家,加之“文革”的影响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中国电视业真正的发展实际已是80年代的事情了。20年的发展中,实践的积累还远远不足以为理论研究提供丰厚的土壤。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洪潮汹涌澎湃的现实中,我们的社会为理论研究提供的环境、条件并不完善,真正踏实地从事艰难的电视理论研究的人比投身于电视编播制作的人少得多。由此,出现了电视理论相对贫瘠,“电视无…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毛泽东》与电视纪实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视纪录片《毛泽东》与电视纪实艺术朱景和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中国文坛上尤其是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温度颇高的“毛泽东热”。这一陡起的热潮,表达了广大作者和亿万群众的炽烈真诚。其空前的热度甚至引起了国际传播界的关注和评论。这里,仅就电视纪实艺术的同时升温...  相似文献   

16.
抓住“美的瞬间”并加以表现,在画家的眼中并不陌生,莱辛在其《拉奥孔》一书中提出:造型艺术家要善于选择能够反映事物前后联系的某一瞬间,从而使其固定不变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头脑中引起对事物过程的想象。因此,通过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在这以前或以后事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优秀的画家用来概括生活现象的常用手法。这里“瞬间”显得十分重要。与绘画艺术相似,电视艺术也是由一幅幅画面组成的,但与绘画艺术不同的是,电视中  相似文献   

17.
电视专题片,尤其是系列专题片应该怎样搞,它的纪实性特质和文学手法应该怎样协调,它的动态表述和静态追述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它的同期声画面和画外音解说,应该怎样搭配,这都是摆在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而其中隐性存在的“度”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需要加强注意的。  相似文献   

18.
在今年的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科技教育节目评奖会上,电视专题片《栗瘿揭秘》获得科普类一等奖和优秀摄像奖两个奖项,并且作为大会观摩片在评奖会上播放,受到了与会专家及同行们的好评。回想这个节目的创作过程,我们认为,一部好的科教片  相似文献   

19.
MTV《望月》(郎昆创意,宋祖英演唱,中央电视台录制)是近年来电视文艺领域内的新收获。它新颖而独特的创意,它感人至深的动人旋律,它简洁生动的画面构图及歌唱家近乎完美的诠释,给观众以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在凝神观听之余,纷纷叹赞它:声画合璧,曲美情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纪录片界有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北京广播学院任远教授主笔并主编的《电视纪录片新论》。尽管距它的出版已有五个年头,但今天在电视领域中,它仍是一本畅销书籍。 这本书立足于“纪实”二字,区分了纪录片与艺术片、专题片的区别,系统提出了纪录片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