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子小朋友是一个懂事、爱学习、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大家都喜欢和她交朋友。有一天吃过午点后,诺诺小朋友跑过来说,叶子把桃酥装在口袋里要带回家。我感到很奇怪,把她叫过来问问怎么回事,叶子双手捂着口袋,好像怕丢了什么宝贝似的说:“我全吃了。”“撒谎可不是好孩子,老师和小朋友都不会喜欢你的。”我严厉地说道。她望着我,含着眼泪说:“老师,妈妈生病了,我想把这一半桃酥带回去给妈妈吃。”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用小手帕层层包着的半块桃酥。多懂事的孩子呀!我立即在班上表扬了叶子。并且组织幼儿讨论:“妈妈生病怎么办?”孩子们发言非常积…  相似文献   

2.
爆米花     
下午做完作业,我在打乒乓球,突然听见“砰砰”的响声。跑去一看,原来那是爆米花的声音,于是我和爷爷拿上爆米花也去爆。我看见那人把玉米倒进黑色的圆桶形的机器里,搅动着,用火烧一阵子,然后从米上取下来立在地上,对准一个大口袋,打开盖子,“咚”的一声,吓的我们都跑远了,玉米花都冲进了口袋里,我和伙伴们都跑上去抢着吃热的米花,我们被爆米花的香气包围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把作文的技法藏在“故事”里 喜欢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把枯燥的作文技法转化成生动的故事奉献给孩子们,能够化解教学难点,孩子们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而且记忆深刻。如教学作文指导课《漫谈观察》,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  相似文献   

4.
宋谦 《山东教育》2004,(7):34-35
妻子把我刚脱下来的外衣拿去洗,想不到却有新发现。“快来看,一张纸条。”话音未落,妻子接着念起来:“老师,我喜欢听您的课,多么希望您能给我们多上这样的语文课啊!”妻子的腔调里含着兴奋,她显然替我有些高兴:“真行啊,学生把纸条塞到你口袋里还不知道。”看来,这张纸条是我上语文课时不知哪个孩子塞进我口袋里的。受到孩子这样的表扬,心里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了上来。这张窄小却寄托孩子心声的纸条,使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我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  相似文献   

5.
小桃树告白     
好多孩子都只听得进表扬,听不进批评。尽管我们也提倡以鼓励为主,但不是只能鼓励,只有鼓励的教育有失偏颇。长此以往,必然使孩子的心灵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怎么办呢?我想了很久,决定从一个故事开始。星期一的晨会课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自编的故事:在一个果园里,长着许多果树。春天到  相似文献   

6.
颐新苗 《湖南教育》2004,(13):30-30
一、哪些批语能激起学生认真阅读的兴趣 鼓励表扬性的批语。这种批语或者是对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的肯定赞扬,或者是对某些词语运用的恰当表扬,或是对某方面进步的鼓励。当然,这种肯定、鼓励、表扬必须是恰如其分的。一般学生看到老师给自己作文写的这类评语,心里都感到十分高兴,总要多看上几遍,还会回头再看看自己作文的相关处。  相似文献   

7.
暑假的一天,我和妹妹到森林里去捡柴。走着走着,忽然听到前面有人说话。便悄悄地跟过去。一看,有三个叔叔,一个叔叔拿着枪,一个叔叔提着口袋,另一个叔叔正抽着烟。其中一个说:“我们就在这儿等。”那两名叔叔答道:“好吧!”  相似文献   

8.
高趁敏 《成才之路》2009,(21):34-35
一、鼓励和欣赏是学生写作的动力 美国教育学家巴士卡里亚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赞扬和鼓励。作文教学同样需要老师拿起表扬的武器。中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9.
“亲情”是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时时刻刻地沐浴着这份“亲情”:那一个鼓励的眼神,那一个熟悉的动作,那一句淡淡的叮咛,那一份浓浓的牵挂……我们在幸福地感受着它、享受着它,但我们却很少细细地去品味过它.  相似文献   

10.
李筱俐 《学语文》2006,(3):36-36
作文的本质是什么?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大小作文写了几百篇,但他们从重复式的批语,重复式的训练中收获的是“爱你不容易”。可是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又令学生不敢懈怠。学生不得不写,又不得不爱,无奈地在有限的素材里,重新组合“正确的假话”。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试图用一个公式把如何作文固定下来、规范下来,就自以为取到了如何作文的“真经”。我们可以从那些大同小异的文章里。读到许多冠冕堂皇的“真理”,嗅到古人的八股气,看到作文技法的表演,而就是找不到属于他们的“真我”。  相似文献   

11.
“弯弯绕”这个名字是我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里借用过来的,我把它用于幼儿的智力游戏中。每周,我们都有一次名为“弯弯绕”的智力游戏活动。每当我们出一道智力游戏题,幼儿的思维活动都很活跃,发言热烈,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幼儿每说出一个正确答案,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幼儿的情绪都很高涨。一次,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很高的竹竿,上面有一块手帕,我们既不能把竹竿放倒,也不能爬上梯子  相似文献   

12.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把自己的设想付之于行动并不断改进与创新,本身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这样,学生就愿意主动发现和寻找身边不如意的事情,并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我区有一名学生是乒乓球队的队员,打完球后,教练总是让队员们把满地的乒乓球收拾好。可是由于训练太累,孩子们都不愿意捡球。这名同学就产生了发明一个“拾球器”的想法,教师听了及时表扬鼓励他,他做了一个长把的撮子,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思考王国”里的主角——教师与学生,该如何凸现把思维的发展放在首位呢?评价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陷入了课堂评价的误区,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或是表扬太多,或是批评过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或是评价语言过于华美,或是评价主体单一,造成了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产生愉快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教学自述我们常说,要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良师”“益友”,五年前初出茅庐的我一度认为这是两种矛盾的角色,就好像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一样。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不停地寻找着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渐渐地,我发现,原来孩子们是这样的单纯,要让他们满足,让他们把你当作朋友,有时只需一个甜甜的微笑,一次温馨的鼓励。  相似文献   

15.
又到了习作评改课了,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受到了孩子们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今天谁的习作进步了,老师会表扬谁呢?”“我的习作会在全班交流吗?”“我上次的习作感觉不太好,同学们会怎么评价的呢?”……通过他们的表情,我就知道他们的小心眼里都在想着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藏糖游戏     
星期天,我和表弟小轲在家里玩藏糖游戏。糖必须藏在自己的身上。糖藏好后,由另一方来寻找。游戏开始了。表弟先藏糖,由我来找。他藏好糖后,兴奋地大喊:“哥哥,你快来找呀!”我立即跑过去,开始在他身上进行搜查。我想,口袋里最容易被发现,他自然不会把糖藏在那里。我从头到脚把他全身都找了一遍,就是没有找到那颗糖。“你会把糖藏在哪里呢?”我自言自语道,这时表弟露出得意洋洋的样子,说:“我看你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吧!”表弟迅速从口袋里拿出那颗糖,高兴地说:“哥哥你输了。”我拍了一下头,“哎!想不到你竟然敢冒险把糖藏在最危险的地方。”表…  相似文献   

17.
口袋通常是孩子藏物的“百宝箱”,弄不好它很可能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孩子好奇心强,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口袋里装。这些杂物不仅容易损坏衣服,更令人担心的是:它们极易危害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因为这些杂物往往带有病菌、寄生虫等(那些在垃圾里、地上捡来的杂物受污染程度更为严重)。它们随时都会污染孩子的手,如果口袋里再装些零食,则零食又会被污染。一些孩子患胃肠炎、痢疾、肝炎、寄生虫  相似文献   

18.
黑色柳丁     
我曾经有一只黑色柳丁藏在我的口袋里。它另类,有个性。,对,带着点朋克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应该多鼓励孩子!”“应该经常表扬学生!”……在我们日常教育话语中,像这样含有“应该”的语句很多。然而,直接和孩子们接触的家长、教师都深知,在和他们的实际交往中,在积极的鼓励行为意识之外,批评甚至惩罚,都是常有的事。那么,批评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体验批评的?批评的教育意义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评伴随着的是一种怕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家长不娇惯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是对的。但是不要把批评当成主要或是惟一的教育手段。正确的教育方法应当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尽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进步和长处,激励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这个道理一般家长都明白,但实际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更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得到。特别是那些毛病比较多的孩子,平时听到表扬、鼓励很少,批评成了“家常便饭”。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一旦这种情绪占了上风,孩子就更其实,任何孩子身上总是有积极因素的,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只不过是有的孩子身上的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