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学围棋》、《桥牌入门》和《围棋布局原理》(责任编辑:承志字)分别在1986年12月和1987年4月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学围棋》(作者:北京棋院)为围棋初级读物,作者结合多年的教棋经验,全面讲解了围棋的基本技术和基础知识,既有理论,又有实例,讲解精练,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每章附有习题,能使读者一学就懂,立即掌握。此书已连续再版四次,印数达25万册。《桥牌入门》(作者:乌国英、朱良达、瞿强立),是桥牌初级读物。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吸取了国  相似文献   

2.
(一)初涉围棋 在老家的时候就听说聂卫平是抗日英 雄,很了不起,当时的我对围棋一无所知。简 直觉得他就是云彩上面的人。 初中毕业后,我因闲来无事便向弟弟要 了十几块钱,买了一本《围棋入门》(当然这里面还有聂英雄的作用)。我花了一天时间“弄懂”了规则。第二天便找同学“动武’结果自然是被打得“鼻青脸肿”。不过几天之后我便赢了他一盘,赢棋这后的我喜形于色,随口一句:“到底谁臭(下十盘我输九盘)?” (二)在苦难中 上高一的时候由于学业繁忙,我没碰过围棋,直到放暑假。一天下午,老妈叫我到对面的巷子里去批些冰棍…  相似文献   

3.
王越英 《围棋天地》2010,(20):21-21
几年前有几次星期天陪亲属家孩子去学围棋,那时候从未想过关于围棋,只知道两盒子黑白棋子,一块方格棋盘。不知道孩子们为什么要来学围棋,是自己愿意来还是家长要求,也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如果仔细去想那时能够留有一点印象的是一个词“打劫”,说不定还是因为当时的电影《天下无贼》。  相似文献   

4.
围棋在西方仅仅经历了一个世纪。最初出现于西方文献,是在四五百年前,但实际上引进到欧洲并对奕则在1881年。当时,一位被聘为日本铁路技术顾问的德国人奥斯卡·科尔施特,因偶然机会接触到围棋,并受教于当时日本第一个围棋团体方圆社社长村赖秀甫。他归国后出版了《围棋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内容丰富,至今仍屡版不衰。第一部用英文写的围棋书,是阿瑟·史密斯所著的《围棋技术》,1906年于纽约出版。此书取材于前书。1900年,西方最旱的围棋俱乐部。是由奥地利海军士官在亚得里海滨海城市普拉(当时属于奥地利,现归南斯拉夫)创立的。这俱乐部有会员200人,持续活动达8年之久。后因倡办者阵亡,该俱乐部解散。但在此之前,围棋  相似文献   

5.
天地间征文     
《围棋天地》2008,(18):91-91
刚学围棋那会儿,某日被人问及“官子”一词的含义,这可让我顿时傻了眼。从前虽也觉得这个名词有些奇特、不好理解,却从未探寻过它的正确意义,要知道《围棋入门》我也才自学到布局,离“收官”还早着呢。  相似文献   

6.
贾倩 《围棋天地》2013,(12):4-5
李钦诚家在江西南昌,父母都不懂围棋,4岁时第一次接触围棋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李钦诚的启蒙是在喻平二段开设的围棋教室,入门阶段.也是由业余老师带着他起步.可李钦诚进步神速.过了没多久.业余老师已经无法教给他更多东西了,只好由姜磊老师和喻平老师亲自指导。  相似文献   

7.
李浭先生在《体育文史》1989年1期上发表题为《我国最早的围棋月刊》的文章,称“我国最早创立的围棋月刊是在1937年,由当时设在上海市汉路421号上海旅馆内的‘中国围棋月刊社’编辑石印的杂志。”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的围棋月刊应为成都围棋俱乐部1922年创办的《弈学月刊》,比上海创办的《中国围棋月刊》早15年。日本最早的围棋月刊是《棋道》,  相似文献   

8.
在《围棋的别名和别名诗》中,曾谈到解缙写过一首嵌有围棋十个别名的七律诗的事,解缙在诗中,隐晦而巧妙地抨击了明成祖朱棣的骄奢淫逸。后来,他终于在京城被朱棣杀害。解缙的这首围棋别名诗,在某种程度上,  相似文献   

9.
周荃 《围棋天地》2005,(7):67-67
大约在1987年的春天,第一次见到《围棋天地》是在青海围棋高手刘新房的家里。当时自己跟着女儿学围棋半年多,瘾头正大,正不知如何迅速提高棋艺水平,见到《围棋天地》,如获至宝,当时就将杂志借回家里。从第二个月起,自己就开始买《围棋天地》,至今已18年,期期不落。  相似文献   

10.
三、桂子山上俩画家1993年发行的纪特邮票中有两位作者来自位于武汉桂子山的华中师范大学。1993年4月30日,《围棋》邮票发行,这是美术系教师钱忠平首次"触邮",当年他才27岁。在回复我的征求信中,钱忠平告诉我《围棋》邮票不为人知的一段故事:当年国家邮政局为发行世界第一套围棋题材的邮票,广泛向美术界征稿。在岳父的鼓励下,不是围棋爱好者,也不集邮的钱忠平动了心。当时,围棋热正风靡亚洲。  相似文献   

11.
著名围棋家过惕生是我国围棋界的老前辈,曾三次荣获全国围棋冠军,他与著名围棋宗、已故上海棋类协会副主席刘隶怀有“南刘北过”之称,在棋坛享有盛名。他现在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棋类协会副主席,还是新成立的北京棋院副院长,《中国古代围棋丛书》的编委。在北京棋院成立的前夕,我访问了他。过先生居室简朴,颇有特点。一进门,靠墙的正方形桌子上,铺着兰色的塑料棋盘,桌  相似文献   

12.
张如安 《围棋天地》2007,(13):92-93
大约在两年前,陈祖源说起他在收集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资料,并约我讨论《敦煌棋经》,我畏其艰难而不敢应承。想不到去夏他来宁波即把一部图文并茂的《围棋规则演变史》书稿送到了我面前。我是探索过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在拙著《中国围棋史》中,对每一个时期的围棋的棋制棋规也都有介绍。  相似文献   

13.
当初为何架设擂台? 时光到了1983年,中日围棋一年一度的友谊赛日益激烈起来,日方派出的已全部是九段棋手,中方的胜率不断上升。中日围棋的实力差距究竟如何,能否办一个决战性的比赛?当时中国举办唯一新闻棋战“新体育杯”赛的新体育杂志社总编辑郝克强这样思索,并得到当时国家围棋队领队陈祖德的赞同。有关人员赴日本时,多次带去了这个信息。没想到,日方也正在酝酿此事,大家不谋而合。当时日本棋院《围棋俱乐部》编辑长酒卷忠雄在其办公室和同仁们进行过一次信马由缰的神侃,内容是办一次中日棋手的趣味性对抗赛。他万万想不到,这轻松的奇思异想,竟然不谋而合,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旷日持久的围棋“事件”。  相似文献   

14.
北洋军阀段祺瑞虽是一介武夫,但却非常爱好围棋。在他出任临时政府执政时期,围棋名手顾水如、过旭初等人,部被他网罗门下作清客。中华棋圣吴清源在少儿时代,也曾被纳入段府作棋客。一个少年儿童,为什么会和段祺瑞弈棋呢?吴清源的二哥吴景略教授所著《中华棋圣吴清源》一书中,道出了其中的原委。1925年,吴清源的父亲病逝,全家入口生计维艰。吴清源的母亲便去拜访围棋名手顾水如,托请他将吴清源推荐给段祺瑞。一天早晨,当时11岁的吴清源,被顾水如带到北京东城吉兆胡同去见段执政。段祺瑞问过吴清源的年龄、家庭情况后,便叫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成立50周年。五月底,由原卡斯美会长、经济学家神林章夫为团长,日本诗文书会作家协会理事长大井锦亭为顾问的日本文艺界围棋访华团和日本书道界围棋访华团共同访问了北京。当时,因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而知名的洪洲先生高兴地把刚刚出版并带有他亲笔签名的《游戏黑白》送给了每一位团员。这真是一个极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胡廷楣 《围棋天地》2008,(19):88-91
几十年文字生涯,几十年行走在围棋的世界,既是资深的报人和记者,也是资深的棋迷和围棋撰稿人。独特的身份赋予了胡廷楣先生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发表于《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3月号的长篇小说《名局》就是胡先生围棋心得的浓缩,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折射出他自己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折射出他对棋以外世界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17.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18.
黑先白先     
刘星 《围棋天地》2010,(7):102-102
围棋界普遍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围棋是白先的,现代的黑先是跟着日本改的。对此我曾经作过一些考证,写过文章,指出中国古代围棋确定为白先起于明万历年间的围棋名家苏之轼(字具瞻、亦瞻),是他在其所著的《弈薮》的“凡例”上首先提出白先的。  相似文献   

19.
浙江大学文学院长、著名作家、前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金庸)是中国围棋协会授予的围棋名誉六段,曾积极支持、赞助“新体育杯”围棋赛事,两次邀请决赛赴香港举行。今年5月,他在云南丽江参加“炎黄杯”名人围棋邀请赛期间,接受中国棋院顾问、前新体育杂志社总编辑、《围棋天地》主编郝克强关于围棋文化一些问题的访谈。这篇访谈录经金庸校阅同意,现同时发表子《新体育》和《围棋天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张大勇 《围棋天地》2004,(24):31-33
围棋界是一个不大的江湖,20年不过一箭之远,这片不大的江湖与不长的岁月连在一起,就串成了一段充实的围棋史。20年来,《围棋天地》是默默谱写这段胜负春秋的一支笔。从1985年围棋爱好者案头陌生的创刊号,到刚刚出版的本期杂志,20年斗转星移,《围棋天地》成为千百万棋迷的挚友。通过这个窗口,看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看为围棋倾倒的众生,一切似隔世,一切又似在眼前。在本刊迈上20年的最后一个台阶之际,我们有一种行过之后追忆往昔的冲动。谨以此文从《围棋天地》的窗口眺望历史,重读过去曾经的头条、沧桑的光影以及那些朴实抑或激扬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