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弈”小考     
弈,这个字许多人都知道是指下围棋。最早在《左传》中就有“弈者举棋弗定”之语。《孟子》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然而关于“弈”字的真正本义,古今尚未见有解释。本文拟就浅见所及,对“弈”字作一试探性的考释。“弈”其实是个象形文字。上为“亦”,下为“廾”。据《礼记》注云:“人臂两垂,臂与身之间则谓之臂亦”。据此,“臂亦”就是指人的腋部。又见《说文》引徐铉说:“亦,今别作腋”。《广韵》也说:“肘腋作此字”。所以“臂亦”又引伸为人的两只手臂,我们细看“亦”字,上面的一点很象人头,一横下面的两点即表示两臂,所以“亦”字…  相似文献   

2.
成语故事专心致志□文/中城小学 春秋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孟轲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弈秋教棋的故事。 《孟子》里面写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缓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3.
十七世纪初叶,出生于安徽省歙县的汪汉年从顺治年间(一六四四年~一六六一年)至康熙年间(一六六二年~一七二二年)初期在中国棋坛上以其卓越的棋力享誉棋坛。汪汉年在年轻的时候即已成为长江淮河一带的著名棋手而广为人知,到了青年时期已与当时著名棋手周东侯齐名。顺治年间,他在扬州与周懒予数度交锋,互有胜负,但还是输棋居多。于是在此之后他改进了自己已有的围棋思维,终于在棋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后来的围棋国手徐星友所著的《兼山堂弈谱》中所记述的。周东侯是安徽省六安人。在顺治年间与名手汪汉年相会,二人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4.
周东侯     
《围棋天地》2011,(16):113-113
周东侯,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名手。安徽六安人,名勋,字东侯,以字行。早年间,周东侯常携棋游于江淮之间。初与汪汉年遇于扬州,双方旗鼓相当,以为雄视一世,后皆负于周嫩予,始有司于棋理,翻然改图。顺治末年,随汪汉年、程仲容、盛大有往杭州角胜,刻谱刊行。康熙年间又与黄龙士于扬州弈乐园激色约三十局,  相似文献   

5.
弈墨记心雪     
中国棋手经宋、元、明时期的努力实践、总结和探索,棋艺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进入清朝后,在过去几百年酝酿准备的基础上。更出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局面。近人李耀东在《中国围棋史》中曾有中肯论述:“……五十年来,棋坛名手先后继出,称霸争雄。此期之弈史,无异于吾国政治史上之有周末战国时代也。” 季心雪即为此时活跃于弈坛的知名棋手。他是邗江人,未及弱冠就孤身一人游走四方拜访名师。家人虽极力劝阻,亦不为所动。至顺治初年,已隐然有国手之誉。于同年遍过海内名家宿将过伯龄、许在中、周元服、汪幼清、周懒予、李元兆、汪汉年…  相似文献   

6.
品“弈”     
弈,造字者专为围棋造的字,妙极! 专为围棋造的?有根据吗?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新华字典》说,弈只有两个解释:1,古代称围棋;2,下棋。意思就是,作为名词,弈指围棋;作为动词,弈指下围棋,都只与围棋有关,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意思。当然,你有无穷大的权利嘲笑,这样的理解“不会举一反三,很不与时俱进”,然而,我有近乎零的义务替造字者说一句“可爱的实话”:问那个年代,象棋、军棋、跳棋——“是何东东”?  相似文献   

7.
陈祖源 《围棋天地》2014,(16):83-89
一部长期失传的棋谱 《眉山墅隐》是清代一部享有盛名却又扑朔迷离的围棋棋谱,关于《眉山墅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查找到如下信息:清初著名围棋国手汪汉年编.徐星友、程兰如评;嘉庆二十四年刻印。程爱函作跋;徐星友说“《眉山》一谱,虽不无利钝,然大方正派.无纤巧之习,固当俯视诸谱也”。  相似文献   

8.
一、围棋的起源和传播围棋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关于围棋的起源有如下说法 :其一“尧舜说” ,此说尚未可信。其二“春秋以前说” ,由于围棋最早见于春秋文献《左传》中“弈”的记载 ,认为迟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围棋。一般认为 ,围棋诞生于西周。公元前7世纪前后 ,作为游戏的围棋出现了。春秋晚期 ,孔子第一次指出了围棋有益于人的修养和智力。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位知名的围棋手弈秋。汉魏之际 ,出现了最早的围棋专著。东汉班固的《弈旨》是目前流传下来最古老的一部围棋专著。围棋的最后定型是在南北朝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围…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围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国手棋圣,他们如一座又一座巅峰让人无法超越。这其中,从明末过百龄到清朝中叶的范西屏、施襄夏,堪称我国古代围棋最高水平的代表。下面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谱中的精彩片段,供棋友品茗鉴赏。 棋高德尚求道派周东侯 白:周东侯 黑:汪汉年 周东侯,名勋,安徽六合人。周东侯是周嫩予之后最负名望的棋手,青年时期与汪汉年棋力相当,中年后棋艺大长,超过了汪汉年,在棋坛独领风骚。他的棋风古怪多变,不拘一格。周东侯最擅长攻杀,即所谓“偏师驰突”后来,黄龙士棋盖天下,当时棋手望风而靡,只有周东侯一人敢与他  相似文献   

10.
郭平 《围棋天地》2006,(4):70-70
一部《红楼梦》,曹雪芹无所不能的笔触几乎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棋在“中华刚艺”中的排名仅次于琴而高于书画,红楼弈事,亦堪玩味。《红楼梦》中的人物,男有贾政、宝玉、冯紫英、詹光、王作梅等人,女有宝钗、宝琴、香菱、莺儿、湘云、探春、惜春、妙玉等人,都会围棋。如果在这些人之间搞一个比赛,各凭真功夫打拼一番,谁会是红楼第一弈手?  相似文献   

11.
四、唐代第一国手王积薪唐玄宗时,著名的围棋国手有王积薪、郑观音、杨季鹰及冯汪等人,其中以王积薪的名声最大。后人评论唐代的棋艺,总是首推王积薪,如明王世贞《宛委余编博物志》说:“唐之弈,以开元王积薪为第一”。  相似文献   

12.
皇帝飞棋     
《围棋天地》2013,(7):108-108
《弈人传》是成书于民国初年的一部煌煌巨著,将自上古至清末著名围棋人的事迹、著作编为一册,有着汇聚资料、独成一家的重要意义。在署名上,《弈人传》由“黄俊编撰,李行之点校”。致力于围棋史的前辈贤达完全以个人之力做成了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着实令人钦佩。但或许正是因为个人之力,书中难免出现一些费解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新安派     
《弈人传》作者黄俊称:明代弈家,相子先、范洪开其先,而以鲍、程、颜、李四大家为极盛。之前已介绍过永嘉派的开山祖师鲍一中,接下来再叙一叙新安派的程汝亮。程汝亮,号白水,是新安派棋力最强者,却不是开山立派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14.
围棋     
陈康 《集邮博览》2008,(5):48-49
在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中,棋类是一个主要的项目,有围棋、中国象棋、六博、塞戏、弹棋、双陆棋、打马棋等。其中,围棋是棋类的鼻祖。围棋最早的名字是"弈"或"奕",在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中记载:"围棋谓之弈"。最早见诸于文字是在春秋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的"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到东汉时,"围棋"之名已成书面语。此外,在《孟子》中还记载有"弈秋"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围棋深受人  相似文献   

15.
余岢 《上海集邮》2013,(4):35-35
琴棋书画,是为中国古代四大艺术。其中之"棋",古人专指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流行,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东汉桓谭《新论》:"世有围棋之戏,或言兵法之类。"可见围棋虽归属于艺术、体育,却是研究如何争夺地盘,围死敌人的军训"利器"。"弈"是指下棋,下一切棋类。而那时的人们,称"弈"是专指下围棋,又称"行棋"。又因围棋棋  相似文献   

16.
《体育文史》杂志1992年第一期,刊载了李重申和韩佐生先生《敦煌体育文物概述》一文。现就文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 一、《敦煌体育文物概述》以下简称《概述》在棋弈一节中说:“宋代454窟东壁的《维摩结经变》,绘有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这个栏目中,已经向大家介绍了周东候、黄龙士、徐星友、何 公等明末清初的诸多国手。而在这许多高手之中,梁魏今更是不可忽略的一个。 梁魏今,生于1670年,卒年不详。亦作会京、魏金。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棋手。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回族。棋风绵密细致,计算力犹强,与程兰如、范西屏、施定庵并称“四大棋家”。据《弈理指归》载,雍正十年(1732年)梁魏今曾与旋定庵同游乌程岗山,借山下流泉譬喻弈理,认为弈棋之道在于“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任其自然而与物无竞”,施因有所悟,棋艺大进。可以说,范西屏、施定庵的崛…  相似文献   

18.
自鲍一中开创明代三大弈派,围棋迎来盛世。万历末年,冯元仲在《弈旦评》中列举自鲍一中以来一百年有姓名的围棋国手二十六人,其中堪称翘楚的有李养泉、王玄所和林符卿。李养泉名李釜,崛起于京师,后游走江南二十年所向无敌。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弈林影响深远的名士中,杨明忠是以自己独特的活动而受人重视的一个。他以喜爱收集象棋资料、研究古谱及参与排局的活动而扬名。先后与瞿问秋、丁章照、冯锦诸等棋友合作,积极开展对古谱古局的整理和考证,出版了《民间象棋排局选》、《象棋民间排局》、《江湖残局》、《百变象棋谱》、《神妙变化象棋谱》、《蕉竹斋象棋谱》、《烂柯真机》、《烂柯神机》、《棋谱秘  相似文献   

20.
罗维明 《体育与科学》1993,(1):16-17,42
1 从《阏弈》说起 晋郭象所据以整理的《庄子》,曾有过《阏弈》一篇。“阏”,《辞海》作“阻塞”解。“弈”,古代一般指下围棋。从文题上看,该作也许是谈棋道的。可惜郭象以其属于“巧杂”之类,将它舍弃了,故今本《庄子》不载此文,这真是莫大的遗憾。由于原文已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