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段文忠 《围棋天地》2008,(12):102-103
《围棋天地》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拥有众多读者的围棋期刊,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也作为一名执着的围棋爱好者谈谈关于贵刊定位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6,(24):95-95
天地相伴 平生遂愿 纯粹是机缘巧合,我与围棋结缘,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恰好与《围棋天地》创刊同步,屈指算来,不经意间,我的棋龄竟同天地的历史一样,已长达二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3.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4.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8,(9):102-103
由天地与天地间想到的 年复一年地看天地,日复一日地摆围棋,从高中时代开始,历数已经二十个年头了。原来并没特别注意与天地杂志有着同名渊源的天地间围棋会馆,有一天与友人谈到品牌营销、围棋经营的话题,才突然想到,其实围棋营销也需要与时俱进,是到了围棋市场细分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捧起2004年最后一期《围棋天地》,《行过知苍桑》这篇特别报道深深地触动了我。从书架上翻出厚厚一摞《围棋天地》,那些过去的日子,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6.
疑惑     
《围棋天地》2011,(18):23-23
《围棋天地》编辑们你们好!我是《围棋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2005年开始学习围棋至今,每期《围棋天地》必看,认为《围棋天地》是一本围棋爱好者必须拥有的杂志。  相似文献   

7.
吕卫东 《围棋天地》2005,(15):67-67
不经意间,《围棋天地》过二十岁生曰了,算算我也该有二十年的棋龄了。二十岁前,尚在“大二”的我,一个来自边远小城,只知世间有“车、马、炮”而不晓得黑白子的学生,于一个炎炎夏日的夜晚,在学校的阅览室初遇“天地”,结识众多擂台英雄,从此,与“天地”一往情深,相依为伴。自己的人生轨迹,至少是业余人生吧,从此多了几分清雅之感、灵智之花,  相似文献   

8.
马林 《围棋天地》2004,(22):8-9
翻间最近几期的《围棋天地》,我注意列一个现象:自从以“弈”为主题的中国花样游泳在雅典奥运会上亮相后,很多棋友很是兴奋,高呼着让围棋进入奥运会,对围棋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棋迷,我完全理解大家的心情,也衷心希望围棋能走向世界,发扬光大。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为什么无论在围棋还是在其它许多社会领域里,我们都摆脱不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呢?  相似文献   

9.
王洪军 《围棋天地》2007,(23):74-75
《围棋天地》的少年行栏目邀我写篇介绍廖行文棋风的文章,这是《围棋天地》今年所介绍的最后一位少年棋手。鉴于行文年龄尚小,棋风远未定型,所取得的成绩也远远比不上先前的几位大哥哥。所以,在这里,我只想就行文的一些棋和事谈一下我个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迷上围棋的年头已多矣。现在的铁杆棋迷绝大多数都是当年中日擂台赛培养出来的,擂台赛到今天也二十多年了,那么我接触围棋也有二十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也只是逐渐达到业余3段的水准,  相似文献   

11.
《围棋天地》2010,(11):20-21
我很喜欢《围棋天地》,每期都看,也有好多年了。我接触天地的时间应该比现在的大多数天地的工作人员都要长,没有卖老的意思,只是说明我对天地很有感情。每当看到天地都有非常亲切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围棋天地》今年第五期刊登了黔仁的《为什么还棋块头》一文,记得以前也见过类似意见的文章。虽作者信言“现今的棋规在地域本质与归属的判定上误入歧途”,但笔者拜读再三实在不敢苟同。我以为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是件好事,因为讨论可以把平时模模糊糊的东西辩得清晰起来。尤其规则是围棋的根本,在围棋日益走向世界的时候,在大家都在议论围棋进入奥运会的今天,围棋规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围棋天地》关心规则是对围棋长远发展的远见。  相似文献   

13.
郭平 《围棋天地》2011,(9):107-107
很多棋迷可能知道,曾经有过一本《围棋》月刊,她的历史比《围棋天地》还长。机缘凑巧,我一直精心珍藏着六册《围棋》月刊:1963年第1期、1965年第1期、1966年第5、7、8、10期。  相似文献   

14.
《围棋天地》2010,(2):21-21
年近八旬,与木野狐相恋六十多年,身为《围棋天地》老订户的我,新年之际,建议《围棋天地》:  相似文献   

15.
感谢天地     
两年来,每次捧读赠阅的《围棋天地》,心中都有一种激动,那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关怀”二字,叫我感动不已。我们威远煤矿有三万多人,围棋爱好者也有几十号,但是订阅杂志的爱好者却寥寥无几。说来痛心,很多爱好者想订,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温饱是第一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全国也许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围棋天地》2008,(1):103-103
近几年我一直坚持购买和阅读围棋天地,今天我想谈谈对《围棋天地》封面的印象和看法:我个人认为2005年和2006年的封面设计富有中国文化气息,既华丽又纯朴,而且每一期的封面都可令人感觉到它是一个很有味道的故事。(但也有几期不太理想。)可是自从今年以字为主题以后,封面的设计却给人一种“乱”的感觉,缺少围棋重厚的味道。选择的汉字好多不是单薄就是死板。特别是用字的大小浓淡都缺乏讲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方说有的字是半透明的与背景混成一体,到底是背景重要还是文字重要已经说不清楚,看起来感觉非常乱。此外,有的字竟然大得出现残缺、有的字又小得可怜。  相似文献   

17.
鄢宇 《围棋天地》2006,(12):75-75
今年《围棋天地》第5、第7和第9期上,先后发表了江志鑫先生和陈祖源先生关于围棋起源尤其是“黑先白先”的争论文章,形成了《天地》创刊以来少见的争鸣,十分有趣。对此我有些个人愚见,也想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8.
黄燕京 《围棋天地》2013,(15):20-20
《天地》2013年第13期编者“银发爱好者”一文,颇具前瞻性,作为一个年届七句的“资深”棋迷,读了很温馨,作为一个省的围棋协会主席很感认同。文中提出“老年人围棋推广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围棋关怀老人,也是围棋自身发展的需要”,我非常赞赏。  相似文献   

19.
人类进化     
王元 《围棋天地》2013,(15):M0001-M0002
本期中.读者“不过壹盘”的《棋理助我人生决策》.相当有意思。认识围棋理解围棋和会下围棋的好处.我们当然想大力宣扬。只是.在围棋天地里浸得久了,以棋中理念为尺子.差不多也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20.
杨晓华 《围棋天地》2005,(10):69-69
1998年3月去非洲埃塞俄比亚参加路桥工程建设,作为一个围棋迷,我忘不了带上一副棋具和几本《围棋天地》杂志,心想在国外那漫长寂寞的岁月里,围棋将是我的一位好伙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