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 ,概括起来有“三多” :物质种类多 (包括物质的俗名、主要成分等 )、化学方程式多、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多 .为此 ,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一、抓住重点 ,覆盖全局本章虽然涉及的物质多、知识面宽 ,但是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即以碳的单质 (金刚石 ;石墨 ;活性炭 )→碳的氧化物(CO2 ;CO )→碳酸 (H2 CO3)→碳酸盐(CaCO3—石灰石、大理石、白垩 ;Na2 CO3等 )和有机化合物 ,以及物质的存在———性质———用途———制法为两条知识主线 .学习中 ,既要掌握知识的整体框架 ,纵观…  相似文献   

2.
在本章之前,教材已经讲述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在此处安排一章金属铁,使整个初中的化学教材既有一定的非金属元素知识,又有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这样,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就比较完整了。  相似文献   

3.
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概括起来有“三多”:物质种类多(包括物质的俗名、主要成分等)、化学方程式多、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一、抓住关键掌握规律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制法及用途,而物质的性质又是由物质的结构所决定.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其最外层电子数是4,决定了它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所以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三课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教材编排上,是继氧气、单质碳等物质学习之后,进人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启蒙课。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悉,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本课题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的铺垫。本堂课的重点是采用探究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实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学会从化学视角来认识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5.
碳是学生连续学习的第三种非金属元素。跟前两种元素(氧、氢)不同,碳的单质是固体。因而通过本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学到一些固态非金属所特有的物理性质,同时还能学到有关固体之间的反应,溶液之间的反应,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 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元素,在小学自然课、植物课和前面两章的教材里,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已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例如学生已经知道空气里含有二氧化碳,碳能燃烧,动植物的呼吸都放出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6.
碳族元素是从非金属性向金属性变化规律相当典型的一族元素,这对复习巩固周期律和物质结构理论知识有重要的作用。对碳及其化合物,在初中已经有较多地学习,本章着重学习硅及其化合物。要学好本章知识,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三抓”。  相似文献   

7.
李雪梅 《化学教学》2003,(11):34-35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铁的性质是初三教材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讲述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再安排一章铁,使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非金属单质后,也接触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一方面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内容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因为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拨的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第一节铁的性质的学习也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等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习的知识准备.  相似文献   

8.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铁的性质是初三教材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讲述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再安排一章铁,使学生既学习了一定的非金属单质,又接触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一方面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内容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因为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拨的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第一节铁的性质的学习也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等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习的知识准备.……  相似文献   

9.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铁的性质是初三教材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讲述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再安排一章铁,使学生既学习了一定的非金属单质,又接触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一方面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内容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因为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拨的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第一节铁的性质的学习也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等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习的知识准备.  相似文献   

10.
谢尚超 《中学理科》2002,(1):25-29,94-95
说明:本部分要点有:1.碳的单质.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用途.4.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5.常见的有机化合物.重点是2、3、4.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第五章有关内容,可在“知识结构及要点”中补充有关知识,完成化学方程式.复习本章可采用:  相似文献   

11.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知识,理清以上各类物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章化合物的知识多.化学反应多,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多,学习时要注意随时归纳、总结,并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12.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可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知识,理清无机类物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章知识系统性较强,概念较多,涉及的化合物种类及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多,实验多,习题类型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多.因此,学习时要注意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13.
《酸碱盐》一章,主要涉及的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全章的知识繁杂,物质的种类多、性质多,物质问的相互反应多,牵扯的反应类型多,化学方程式多。因此,本章是全书的一个难点,成为全书的又一个分化点。另外,学生在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单质及化合物知识后,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认识事物的涂径和方法.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陈小梅 《广东教育》2007,(7):114-117
知识梳理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也是非常繁多的,但根据新课标和2007年广东理科基础高考要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碳、硅、氯、硫、氮等常见的重要的几种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其内容比起旧教材已经有了很大的压缩。下面我们按照:非金属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的顺序,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做一清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碳”与“炭”二字意义一样吗?答:“碳”字表示碳这种元素,如一氧化碳,这里的“碳”字是表示一氧化碳的组成中有碳元素;又如碳元素的符号是C·而“炭”字则指的是碳元素的单质,用于表示游离态存在的各种形式的碳元素,表示单质的名称,如木炭、活性炭等·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这是何变化?答:这是化学变化,因为石墨和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导致二者的性质不同,变化中生成了新的物质金刚石·3·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答:不一定·初中教材中已学了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而性质不同的单质,二者混合…  相似文献   

16.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获得无机物分类的系统知识,理清以上各类物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章知识系统性比较强、概念较多、涉及的化合物种类及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多。学习时要注意随时归纳、总结,并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17.
<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的主干知识包括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两部分.碳单质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基本规律,这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同样是中考的热点.其试题的综合性一般较强,常以时事、生活、健康、科技、环保等材料为背景设计,新颖灵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的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8.
对比法学碳     
由氧、碳、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重点。碳及其化合物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了。像金刚石、石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物质与生活的联系又是如此的紧密,而且碳的学习又为今后学生学习有机物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习它的必要性可见一斑。同学们学习碳这一章时,不防采取对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复习目标1.了解碳的单质、CO、COZ的物理性质和用途;CO的化学性质;酒精、醋酸、煤与石油。2.应用碳单质、COZ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CO。的反应原理;应用碳及其化合物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有关化学现象。3.综合分析应用碳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物质的推断。二、知识网络初中化学中碳及其化合物知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补充说明:(-)无定形碳是由细小的石墨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所以无定形碳可划归石墨一类。(2)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的方法2.碳的氧化物是:在纯氧中燃烧,都生成唯一产物一COZ。(3)金…  相似文献   

20.
本章是初中阶段唯一全面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章,学好本章对以后较系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重要意义,因此学习本章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