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常态绝大部分都是变动的,而“静态”则往往也可以作为“动态”的平衡或者“动态的特例”来处理。“微积分学”就是为了研讨事物变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数学,它为我们提供了从数量分析这个方面研讨变动事物的基础理论和有力工具。不等式涉及数量之间大小的比较,而通过比较常能显示出变量变化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不等式的探讨,在数学分析中甚至比等式的推演更为重要。许多数学前辈证明和发现不少重要不等式,许多著名不等式均在数学分析中起到非常…  相似文献   

2.
江波 《地理教育》2006,(2):39-39
复习课要敢于舍弃原教材中的案例、材料,善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中挖掘同地理原理、规律等相关联的活生生的素材,并有机地运用到复习教学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由可看得见、摸得着的“枝叶”顺藤找到相关教材中的原理规律之“根”。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学习“自然”,是让他们从认识自然界中一般事物和现象开始,以后逐渐加深,使其从中懂得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大多事物和现象都是小学生习闻常见的。为揭示事物和现象中所包含着的科学道理,教中安排的插图和有关实验,是要求学生从观察入手,进而研究分析。这是引导学生学好“自然”课的一种手段。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对于不同事物和现象,要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1.对比观察:为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区分不同事物的功能和性质,可用此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量词在语义、原型意象两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同样的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计量,同一量词可以计量不同事物;不同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量词“门”、“种”、“类”是一组表示类别的量词,其用法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对称现象。文章运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学生,对新出现的事物往往表现出较长时间的兴奋.兴趣容易引起学生的神经冲动,因为有趣的事物总是和愉快相联的.当学生接触这类事物时,自然就得到了乐趣,从而导致学生喜欢这一事物,进而产生出探究它们的意向.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当一些新奇、有趣的现象出现时,青少年对事物的兴趣总会比成人浓些,他们也喜欢干自我觉得“有趣”的事情,特别是对那种操作简单、容易得到乐趣的事物,他们都明显地表现出向往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一、要善于把哲学课本教“厚”把哲学课本教“厚”,是由哲学原理和哲学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是把高度抽象概括的哲学原理讲清讲深的客观要求,是哲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抽象过程中,把丰富多彩的具体事物和具体现象舍弃了,只保留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如物质、意识、联系、发展、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哲学教师在讲授这些抽象原理的时候,要善于把被舍弃的具体事物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其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7.
“1O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起始课。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及教材的编排特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从生活现象入手.逐步抽象出“妊”初入学的学生虽然能说出身边事物的名称及数量,但对其数量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只有多少、长短、大小的初步概念,因此,应由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认识l-Ic各数,教材是按照直观——半抽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进行编排的,教学中就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如教学“l”时,应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有序提问进行观察。第一步,观察第一幅插图,初步感知“1…  相似文献   

8.
创新就是观察到的事物与别人相同 ,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根据认识论的原理 ,人们经常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能产生不同的认识。创新就意味着观察客观事物要有新视角 ,要敢于打破常规 ,而不能受旧的特定的认知框架的束缚。一、“肯定视角”创新和“否定视角”创新1 .“肯定视角”创新“肯定视角”就是思考某种具体事物的时候 ,首先设定它是正确的、好的、有益的、有价值的 ,然后沿着这种视角 ,寻找它的优点和价值。历史上有不少的新发明 ,都是在犯了错误之后而“将错就错”的产物。在很久以前 ,德国某个造纸厂因为配方出错 ,造出的纸…  相似文献   

9.
通过释疑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英山县温泉镇小学金妮(436700)自然课教学中,为使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比较,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揭示出事物的自然规律,教师都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矛盾激疑就是方法之一,在“热胀冷缩”一课的教学中,我在通过...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生活难道不是一出奇异的戏剧,里面混杂着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劣?这一法则作用难道不是普及一切事物?”文学艺术在再现生活时运用对比手法揭示真善美与假恶丑相互对立的矛盾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法则,它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列宁说:“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对比,就是在创造中有意识地运用对立相反的矛盾法则。它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本身的对比。古人称为“衬笔”,用性质不同的事物相互对比叫“反衬”,用性质相同的事物烘托叫“正衬”,广义讲都是对比。茅盾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匹蝇”,“从客观方面说,天下本无绝对相同的两件事,从主观方面说,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模糊现象具有普遍性。人的思想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变,其中“落后”和“先进”的界限就是不清晰的。模糊现象“不精确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类别隶属判据”,即客观事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中所表现出的互为中介的“亦此亦彼”性。思想政治教育引人模糊数学,就是要解决思想转化过程中中介过渡状态的“类别隶属判据”,为模糊认识的量化研究提供根据。一、人的思想状况类属的不晴晰性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物可根据精确的标准把他们分为彼此界限分明的类别。人和机器,固体和液体,每个事物、每种状态,非此即彼,类属清楚…  相似文献   

12.
3.美在关系 十八世纪,法国美学家狱德罗在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中,看到了用“伟大”、“用途”、“对称”、“秩序”等表面现象罗列方式来界定美的不足,他从无限纷繁的美的现象中,从一切美的事物中发掘出共同的性质——关系,提出了“美在关系说”。他说:“我相信,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根据狄氏的观点,关系是使得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属性,美随关系的产生而产生,随关系的消失而消失,随关系的增加而增加.随关系的减少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一、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举例先行,在对例子中的事物、现象进行对比后抽象出理论。具体做法是:针对一堂课的核心理论,教师先提供具有代表性和引导性的恰当例子,指导学生将其中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寻找异同,以发现其内在规律。这种“由例到理”的过渡方式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使理论的提出更自然顺畅,学生更易接受。还可继续通过“理后有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行为。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隐喻表现为一种修辞格,它在一种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种事物。“谈论”意在挑明隐喻是一种语盲现象;“事物”意指任何物体或情态;“暗示”意在表明隐喻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15.
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一种由结果推论现象产生原因的立意方法,叫做由果推因立意法。由果推因立意法,就是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由结果推论出原因来确立文章论点的立意法。因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完全确定的,从质的方面来说,就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一定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从量的方面来说,就是原因发生了量变,一定会反映在结果中,即原因的量变必然出现结果的量变。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就可以根据由果推因的原理,来确立文章的论点。就拿命题作文《立志与成才》来说,根据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原理,可以知道“立志”与“成才”之  相似文献   

16.
腐败分子的可耻行径 ,人神共愤。反腐倡廉 ,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本人结合哲学常识 ,谈谈对腐败分子的认识。一、运用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 ,认识腐败分子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本质离不开现象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离不开本质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腐败分子往往是“高明”的化妆师 ,常常扮出两副面孔 ,双重人格。胡长清在公共场合口若悬河 ,给人以“学者领导”形象 ,在不少人眼里 ,他是一个“爽快豪放 ,为人坦荡 ,热心助人 ,没有架子”…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报道.但是,新闻报道是人的活动,就必然有其倾向性,“纯客观”是不存在的,客观性和倾向性是新闻价值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闻事实有着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两个方面,新闻报道必须利用不同的新闻手段,通过事物的现象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18.
李淑芳 《教书育人》2002,(11):15-16
“同构对应”是格式塔心理学用来解释审美经验形成的重要原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鲁道夫·阿恩海姆,他认为外在物理有场,而人的内心在心理也有场,两个场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心理———物理场”。外在事物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知觉和美感,是因为外在事物的力的样式、方向、强度同主体心理的力的样式、方向、强度之间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人们既可以利用外物来表现情感,也可以从客观物象中体验到情感。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心物同构对应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诗经》的“昔我往矣”,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直至清人恽格的“春山如…  相似文献   

19.
《矛盾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部矛盾即内因引起的。这集中表现在两处:一处是在批判形而上学时,说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意思是说承认外力的推动是错误的。一处是在给唯物辩证法定性时,说唯物辩证法是“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并且认为形而上学由于否认了这一点,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以上均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5、276页)。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都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承认了外因的“引起”作用,是不是就不能解释事物质的多样性?下面我们用一些事实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赏识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赏识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我们一直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下面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等观念下,赏识教育为学校教育吹进了一股清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理解赏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将赏识教育等同于“表扬”学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赏识教育,以期准确地认识和实施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其效用。一、现象与本质: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事物都有其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