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炯 《出版科学》2007,15(2):81-84
文章在概括现阶段网络杂志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杂志的三种主要运营模式:以资源为主的传统媒介网络化、以技术为主的网络杂志运营商和以征订为主的网络杂志代理商,最后指出目前网络杂志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2004年国内第一家网络互动杂志平台Xolus诞生至今,我国已有二十多家类似的网络互动杂志平台.同时,网络互动杂志用户数也在急剧增多.据艾瑞市场咨询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互动杂志用户数为4000万,2007年将增至6000万.如以POCO、Zbox、Xplus、Zoom为代表的各家互动杂志平台纷纷在风险投资商的关注下跑马圈地,同时更有持续大量的竞争者进入到这个行业,网络互动杂志市场群雄并起.  相似文献   

3.
詹骞 《现代传播》2006,(5):111-112
网络杂志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承载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网络阅读体验。它依托互联网平台定期发布,内容由以文字为主逐渐发展到综合各种多媒体形式,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以及二维三维动画等。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杂志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在网络杂志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所凸现出来的不同特性,并对多媒体网络杂志和传统纸质杂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姚培 《青年记者》2007,(22):123-124
网络杂志(E-Magzine),又称电子杂志、互动杂志、数字多媒体杂志,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概念。它的出现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互联网什么,但却带给人一种惊艳的阅读方式:精  相似文献   

5.
当前,如果要进一步发展网络视频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运营模式的扩展.在原有广告投入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挖掘精准营销的潜力;威客模式的创造性运用也将为网络视频运营注入新鲜的活力;传播学理论的指导更将以理论的高度为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6.
新型网络杂志应怎样命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5年起,一种新型网络杂志开始风行。但是,从目前媒体报道和一些文章使用的称谓来看,比较混乱,如“电子杂志”、“数字杂志”、“网络杂志”等。这些称谓或过于笼统涵盖面过宽,或对新形态与旧形态未加区别。我对新型网络杂志定名为: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  相似文献   

7.
试析网络杂志盈利的渠道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清晰区分了网络杂志和发布平台的概念界线,从网络杂志产业渠道设置现状出发,分析目前的渠道设置在网络杂志盈利问题中承担的责任.本文认为网络杂志渠道设置存在单一渠道重复投放的问题,并造成了受众群体的狭小化、低质化以及网络杂志渠道控制力的低下.根据对单一渠道负面影响的机理分析,本文提出了网络杂志要开辟新媒体平台和精简网站平台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网络杂志盈利路漫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8月15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参与投资的“南方网”开发的多媒体网络杂志《wow!ZINE·物志》正式创刊,这是我国第一份背靠媒体集团的网络杂志。“ZINE”在英文中的意思是“科学幻想杂志”,但从内容来看,《WOW!ZINE·物志》并不是一份“科幻”杂志。在《物志》的刊首语中,执行主编易海燕期待通过“物志”达至“一种混沌的返朴归真的情态”,“以物质的碎片在精神的背面穿梭”,①其中的寓意只有在读者浏览一遍杂志内容后,才会领悟。杂志内容主要包括潮流热点、家居生活、旅游、车玩、数码、城市消费热点、潮流风尚指南、热门图书电…  相似文献   

9.
孟元 《新闻世界》2008,(10):86-88
报纸与手机的融合催生了手机报的产生,手机报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曾经有人统计过,中国的纸质媒体发行量加起来也刚刚超过1亿份。而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7年10月通信行业统计月报》,目前中国已有5.3亿手机有效卡数。近几年来,中国手机有效卡数增长一直维持在17%以上,平均每年增长6000万张卡,增量非常可观。然而,手机报问世几年来,发展却停滞不前,这与国内手机报的内容、资费以及盈利模式等因素的限制都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悦 《新闻传播》2016,(4):55-56
一般航机杂志会摆放在航班的座椅夹层中,主要针对的人群是航班旅客,为他们提供免费阅读的服务。主要向乘客提供航空服务的相关信息、宣传航班品牌、介绍航空公司的业务工作和服务质量等。航机杂志日常的阅读几率在5%到10%左右,主要侧重于宣传和广告的方式,广告涉及到奢侈品、房地产、电子以及与旅游相关的附属产品。航机杂志的成本相对偏高,因为选择的印刷材质比较上乘,印刷质量精良,因此具有相对高的阅读品质,让乘客在阅读的过程中具有比较好的视觉体验和感受,符合高端品质需求。本文以国内航机杂志为解析对象,试图针对我国航机杂志的运营现状做一分析,通过分析了解航机杂志的运营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寻求运营过程中的规律,以期探讨航机杂志未来的市场走向。  相似文献   

11.
论期刊品牌的三重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群  王继红  周敏 《出版科学》2010,18(4):44-47
品牌战略是期刊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采取归纳演绎和案例研究等方法,着重探讨期刊品牌的三重目的,分别是:品牌的起点——差异化,直接的目的——附加值,间接的目的——意义。这对于避免期刊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和实施期刊品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外期刊广告经营比较--兼论现代期刊的广告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把期刊作为一种产业经营之后,当广告成为连接产品市场与消费者的桥梁之后,期刊经营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广告之于传媒的发展意义.对于商家与企业来说,期刊拥有的读者群体便是潜在的消费群体,因此,期刊的买方市场除读者之外,还有商家与企业.  相似文献   

13.
郭彩萍 《图书与情报》2007,(6):75-76,82
文章结合书目中心和在线编目工作的兴起与发展历程,立足期刊编目工作实践,阐述了期刊在线编目工作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徐丽芳 《出版科学》2009,17(6):79-85
以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先厘清网络科技期刊发行活动的使命,指出网络科技期刊发行工作中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然后通过实证研究,排比、抽象出某些关键问题的最佳解法,并在模式层面升华和结构研究成果;最后针对每个模式展开对经验证据(案例)的描述,对原理、机理的说明,并解释尚待实践证明的疑点和应用中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期刊主编,在确认期刊定位后,面对市场,通常要考虑设计期刊的节奏问题。我以为,“四个半拍”原则在现阶段可以帮助主编谋划期刊。这四个半拍分别是快半拍、慢半拍、高半拍、低半拍。一、快半拍任何期刊当然都希望比其他媒体、比同类刊物要快,选题要新。一般来讲快是指期刊报道事件的速度。但期刊比报纸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速度肯定慢。那么期刊的快应当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首先这个快应当体现在期刊对事物的预见性,比如美国的《商业周刊》曾经最早提出“亚洲金融危机”问题。《商业周刊》有个口号是:我们并不只是倾听商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期刊业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刊市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加入WTO后,境外期刊业势必会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国内期刊市场的竞争会更激烈,如何抓住机遇,迎接严峻的挑战,已经成为中国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期刊发行现状的落后,已经成为阻碍期刊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论期刊分类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建立期刊分类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期刊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依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汉语科技名词定名的八条原则和四条协调原则,对按期连刊意欲无限期出版下去的出版物的称谓提出建议并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9.
试论期刊的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格原本属于用以品评作品或人的一个美学范畴,它被引入现代文艺理论,指的是由作家、艺术家创作中的创作个性所体现的艺术特色。而所谓期刊的风格,则是指期刊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特色和个性,也就是期刊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化、个性化的特点,这和其本义是相通的。风格不仅是期刊内容和形式特色的体现,更是期刊编辑思想、编辑原则、编辑技巧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反映。风格是一份期刊的识别标志,也是一份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基础,成功的期刊无不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绝不会把《故事会》与《读书》相混淆,因为前者通俗易懂趣味横生,而后者品位高雅严肃深刻;我们也不会把《家庭》与《读者》相混淆,因为前者平实亲切,而后者典雅隽永。独特的风格对期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法国作家布丰在论及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的关系时曾说过“风格即人”,将这一名言借用于期刊理论与实践,我们同样可以说“风格即期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对全球经济影响力最大的50位人物之一,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有五种竞争作用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影响产业竞争态势.在与这五种竞争作用力的博弈中,有三种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竞争战略--总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专一化战略,可使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从而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