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在课堂上打架,授课教师杨某某却当起了“看客”。一个年仅14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在教师眼皮底下陨落了,读来令人后背生凉,在课堂上,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者,同时还是课堂秩序维护者。“杨不管”任凭风浪起,稳站三尺讲台当“看客”,这是极端不负责任、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江苏、浙江、上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迅速涌人,随之带来了外来工子弟一族,作为“流动的花朵”,他们理应以同样的角色参与课堂。然而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外来工子弟在一种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徘徊,成为课堂参与的“缺席者”,在课堂上充当的是“看客”的角色。如何提高外来工子弟的课堂参与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课题。笔者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祛除手段遮蔽。还学生真实体验 教学手段的功能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眼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在“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手段,希望教学能够出彩。音乐、图片、影视剪辑等涌入语文课堂,多媒体取代了学生的想象,取代了语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一切似乎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师,学生成了“看客”,师生都在课堂之中,又似乎都游离于课堂之外,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4.
一、祛除手段遮蔽。还学生真实体验 教学手段的功能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眼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在“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手段,希望教学能够出彩。音乐、图片、影视剪辑等涌入语文课堂,多媒体取代了学生的想象,取代了语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一切似乎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师,学生成了“看客”,师生都在课堂之中,又似乎都游离于课堂之外,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独自演讲自己事先精心设计的教案,虽然教师激情四射、感情充沛,期间也不乏阵阵精彩,但这只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没有多少戏份。因为我们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名看客、一名听众,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其量是一名“配角”、一名“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即使我们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只能天马行空地去想其他的事情,这种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教师,怎样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与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庆芳 《广西教育》2012,(38):70-70
推行多年的“展示课”在逐步尝试和推行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如80%-90%以上的学生成为无所事事的课堂“看客”和“听众”;本该灵活、机动的课堂因被程序化、程式化的东西所掩盖而毫无生趣;看似有生命力的、活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在教师和学生的按部就班中呈现出令人窒息的静止状态。我认为,有必要对初中语文课堂展示课的“活”及时做一个“会诊”了。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的可行性、科学性与优越性已为实践所证明,但随之出现的一些“旁落”现象却令人担忧。 一是教师“旁落”。新课改一改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及作用,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并将其理解为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很多时候成了热闹场面下的“看客”。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的可行性、科学性与优越性已为实践所证明,但随之出现的一些“旁落”现象却令人担忧。 一是教师“旁落”。新课改一改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及作用,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并将其理解为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很多时候成了热闹场面下的“看客”。  相似文献   

9.
当前,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战线上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首先,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是由教师单方面地扩大课堂容量,一味播放、放映,学生就只能成为热闹的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只能称为多媒体演示。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把端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应在改变授课方式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留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其发挥学习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之一是语文课堂几乎成了教师施展身手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了“舞台”下的“看客”与“听客”。语文课堂话语权利分配极不协调:一方面是教师的话语权无限膨胀,教师对文本做出“权威”解读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对参考书中“公共理解”的传授与阐释不容质疑;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被无情剥夺了课堂话语权的学生基本处于失语或人微言轻的状态,他们的个体解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1.
聚焦新课改下的课堂,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教师——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信息的“重组者”;学生——也不再是听凭教师训诫的“羔羊”,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见地、活生生的人,在课堂上逐渐站立起来了。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对话,敞开心扉地交流,甚至可以无拘无束地插嘴,学生成了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  相似文献   

12.
<正>课堂上教师展示作文任务时,学生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会不会有条件反射一样的“本能”,训练出的“本能”究竟是不是教师的教学期待;学生是否有时间思考,他们会怎样判断,有没有个人的想法,对自己的思考,他们有没有自信,有没有可以支撑的依据,课堂有没有“多数人”与“个别同学”的共存,等等,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现象 ,一切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之下 ,复杂的、高密度的、形式多样的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则是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它的中心环节 ,是主阵地 ,教师在课堂上有效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 ,师生之间在融洽的氛围中 ,思维发生碰撞与互动 ,从而使学生自然的将知识链接到自己的“知识链”中去 ,同时更好地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正是人才发展的目标 ,也是我们教师始终驾驭教学的方向。在化学课堂上 ,学生常常会由于知识理解不透彻 ,而甘愿充当“配角”或“看客” ,回避课堂上…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会出现“传声筒式教学”“打算盘式教学”“天女散花式教学”“开火车式教学”?关键是教师在观念上对师生这对主体的伦理关系认识不清,对基于这种关系的教学缺少机智.从生成课堂的“互联思维”入手,深入剖析“互联思维”的课堂意义在于指明教学机智的技术路径、走向对话生成的课堂高地、实现平等自由的教育伦理;确立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双主体地位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应然和必然,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上看“十佳教师”的事迹报告。看着看着,眼泪就蜇疼了眼睛。他们当中有一位姓方的女教师,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场面。然而在精彩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令人深思的缺憾。从教研的角度看到,课堂目标不明确,没有教学主题,听课人,也包括学生,都不清楚这节课究竟要学点儿啥;课堂上教师虽然能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是放得太散,学生不能自己解决问题,老师还说“说得好,不错”,却不能引导学生跟踪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还有的课看着像低年级课,中年级也这样上,高年  相似文献   

17.
陈瑞观 《学子》2014,(9):31-31
语文课是一出舞台剧,教师是总导演,精心策划每一堂课。由于“小演员”天马行空的思维,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若教师能在课上能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化解这些“小插曲”,反而能使舞台剧熠熠生辉。一、“借尾巴”的讨论课堂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富有个性的小学生,他们的脑海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正因为他们充满想象,富有创造力,所以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始料未及的“小插曲”。  相似文献   

18.
我喜欢……     
我喜欢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存在。我喜欢倾听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生活。这是一种课堂上没有的感觉。我喜欢静静地看着他们,端详他们学习的神态,欣赏他们各种调皮的表情。我喜欢听他们给我讲我听过的笑话,然后笑得前俯后仰;我喜欢装作很困难地回答出他们给我出的脑筋急转弯。我喜欢在接受孩子一点点的帮助后,说声:谢谢!你好能干!”我喜欢悄悄“做”些小失误对我的孩子们说声“对不起”,并死皮赖脸地请他们帮我更正;我喜欢看着这时得意洋洋的孩子们,一个人偷偷地乐。我喜欢在有进步的孩子最爱的书上贴上可爱的小熊维尼,鼓励他们继…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定势,课堂成了那几个学生的表演场,其他学生则成了“看客”,成了“旁观者”。  相似文献   

20.
听课随想     
听课随想单县师范闫本昭在课堂上,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往往是那几个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最近我听了一节课,全班45名学生,有三个学生回答问题六、七次,其他学生就像听众和看客一样。这样做,至少有三害:一使大部分学生不去积极思考,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二使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