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吕慧 《现代语文》2011,(6):115-116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每一节课都有不可预设的生成,教师应该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我们的课堂合理有效,灵光四溢。那么,怎样才能抓住生成,上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背景下的精彩课堂是预设与生成共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做到课前有意设"套",课中善解"生"意,智慧处理"意外",那么,生成就会随心所愿,课堂精彩自然在随"意"间看似无心中浑然形成。  相似文献   

3.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意外"往往正是生成之处,是课堂的精彩所在。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使数学课堂因“意外”而更精彩。  相似文献   

5.
课堂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开放。的确,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一、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生成对应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是动态生成的。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但课堂意外也是在所难免的。意外的出现不一定就是坏事,课堂意外可以是课程的生长点,是认知深化的催化剂,是好课的亮点。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合理调整、重构共建、动态生成,从而把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理解是:"课堂应是面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成功的课堂预设,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然也有充分预设下不能引起课堂共鸣的情况。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但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  相似文献   

8.
宋士国 《考试周刊》2011,(76):166-167
思品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互动、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如果灵活处理这些课堂"生成",突破"预设",就能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形成品德,打破传统品德教学的说教、被动接受的模式,使品德教学变得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生成的全部细节。那么,一位数学教师,该如何来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呢?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朱翠芹 《考试周刊》2011,(80):184-184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这就使得物理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意外"。面对这些"节外生枝"、"灵光一闪"的"意外",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用智慧捕捉这些"意外",重新调整教学结构,并有效利用这些非预设性生成资源,使师生情感交  相似文献   

12.
颜鹏 《中小学电教》2012,(8):131-131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预设",利用其在课堂之中的"生成"功能,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对于一节成功课堂的标准如今就有了一条新的标准,就是对于"预设"和"生成"的良好把握,"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学认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而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而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学生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呢?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4.
"生成"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所谓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那么,如何在动态的课堂中进行生成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堂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成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着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化解意外,演绎节外生枝之美。  相似文献   

16.
高金花 《数学教学》2014,(11):27-29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也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课堂精彩的"生成".但课堂精彩的生成首先源于教师"开放的预设".  相似文献   

17.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是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的教学流程。它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波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如何有效地把握生成。使课堂真正演绎出精彩。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允许"节外生枝",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通道",捕捉那些"美丽图景",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相似文献   

19.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我们需要对"生成"倍加珍爱,课堂也常因"生成"而获得精彩。作为一线教学的老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朴实的课堂激情飞扬。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当教学出现"意外"时,我们就应该对教学行为适时进行调整,给"生成"腾出空间,使课堂"生成"的非预设性问题得以利用和优化。这样我们才能机智地驾驭课堂,点燃课堂教学的亮点,让"预设"与"生成"交相辉映,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