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以社会 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经典翻译实例,从言内意义的音,词和句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译者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再现原文的言内意义,达到社会符号学“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2.
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国文化经典,就是试图以一种共同的理性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对《论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可以发现隐含在孔孟思想系统中的建构逻辑之起点---中庸,既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最具特色的要素,形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家以“仁爱”“尚义”“崇礼”为标志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逐渐升温.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主要从核心概念翻译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方面展开,视角丰富、层次不一.后续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应从加强史实材料收集和考证、深入文本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儒家概念词反应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庸》赋予“道”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地地位。“道”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对其含义的正确解读便成为正确传译儒家思想的关键。本文由“道”的英译入手,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更加忠实全面地传达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一书作了简要评析,指出文本外因素如信仰、动机、社会等对译者在翻译儒家经典过程中的影响,翻译家评价模式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翻译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它既是对先秦儒学的总结和发展,又是宋明新儒学的经典根据。作为《中庸》思想体系核心观念的“诚”,在《中庸》里是贯通天人、连接物我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并且被赋予了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蕴。《中庸》之“诚说”构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蔡新乐的专著《翻译理论的中庸方法论研究》引入儒家的中庸之道,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相关核心词汇的疏解与翻译,如“文”“明”“生生”等,生发思想,探索译理,以期为翻译理论研究铺设新的方法论路径。本书的主要特征有三:1)参照西方文化,回归中国传统;2)利用批判思维,开辟创新空间;3)着重形上思考,兼顾形下实践。作者的治学之道对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构建也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8.
孙芳  肖志兵 《文教资料》2013,(19):20-22,27
《道德经》英译涉及核心概念的转换,研究“天地”一词的翻译,弄清楚“天”“地”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亚瑟·韦利虽然想竭力摆脱前人译作的束缚,试着开创一个《道德经》英译的新局面,也就是“语文学性质的”翻译。但是他对中国思想的索隐还是过于理想化,因而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仍然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可谓是典型的儒家道德标准,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以其中的翻译方法作为着手点,对辜鸿铭、理雅各和陈荣捷的翻译目的和基本翻译策略进行推理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涉及到与翻译紧密相关的所指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用这种翻译法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文化传输方面对张亦文和Moss Roberts《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就翻译文本内的研究而言,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最为全面,可作为翻译批评标准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和”、“合”、“中”、“正”,这些概念分别出现在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修养之道、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的思想里。这些思想正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其现代意蕴体现在矫正西方天人对立的价值观,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导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圣经》既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化宝典,堪称西方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功能相符,意义相似",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意义与风格的对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以《雅歌》的三种汉译本为例,对《圣经》的三种中文译本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止"是儒家哲学体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见于《大学》、《周易》、《论语》等儒家经典文本之中。"止"大致有"停止"和"至于某处而不迁"两种含义,前者反映了儒家适时而动的处事原则,后者体现了儒者对于"止于至善"的追求,此外"止"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与儒家的"礼"相通。"止"的两重含义能够打通"中庸"、"仁"、"至善"等儒家核心概念,但"止"概念所内含的知与行、礼制的可行性、止于至善的追求和止于经典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本运用符号学理论,以其翻译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招手,分析了商标词的意义及其发挥的功能,并着重探讨了社会符号学招手下商标词的翻译实质及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与“五经”在其精神内蕴及义理上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主要探讨《孟子》对《诗经》的引用及继承,并截取几个概念如礼、乐、知言、巧言等加以挖掘与阐释,从而明晰孟子及儒家“与民同乐”“推己及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等处世原则与社会理想,以期更深入把握儒家智慧。  相似文献   

17.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4):185-189
儒家“五经”之首《易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其深刻的“有机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的可通约性。结合两者并符号学思想,可以尝试定义“翻译有机体”,进而探讨演绎翻译哲学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继续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既可以展示中国文化,又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共存。但《道德经》的某些英译本,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丢失就是被曲解。作者比较《道德经》两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理雅各(James Legge)较好地处理了《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与其相比,威利(Arthur Waley)则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19.
儒家经典中《中庸》展示了较多的伦理思想,集中展现在“中庸”和“诚”上,具有可以分为修身伦理、孝道伦理、健康伦理、生命伦理、政治伦理以及现代自然伦理、经济伦理等.本文即从上述角度阐述《中庸的》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0.
黄英 《文教资料》2013,(17):53-56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主张安分守己、提倡积极入世、倡导政治伦理及推崇明哲保身等方面都与中庸精神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中庸》思想的诠释,探讨《中庸》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