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钦  张颖 《中国编辑》2024,(2):71-76
在万物皆媒的移动互联时代,媒介生态的变迁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极大拓展。为了适应媒介化的生存状态,增强人们在媒介认知、安全、情感、使用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媒介素养培育成为必然选择,其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时代要求,媒介素养培育可以从视角、对象、范式和体系等方面着力,在助力个体应对智媒时代种种挑战的同时,推动媒介的使用与发展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2.
孙姣娇  郝雯婧 《传媒》2021,(14):88-90
随着新媒体急剧崛起与智媒时代的到来,传媒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局,媒介形态的革新与聚变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并持续影响着传媒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向、规格、能力等.智媒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应深化和拓展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提高智媒内容运营能力,提升内容价值的判断能力,注重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3.
李巨星 《中国出版》2023,(22):22-25
研究在系统分析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传播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能等视角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细致厘定,提出智媒技术语境下从主体层参与力、内容层软实力、技术层媒介运用力和效果层影响力等四个维度,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4.
5.
张媛媛 《中国出版》2022,(19):29-34
智能媒体时代,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互联网信息过载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匹配的效率。由于推荐技术具有实质性非侵权用途,故在版权侵权中,不可因技术的应用而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具有帮助侵权的主观故意,但“应当知道”对应的过失责任要求推荐服务提供者对侵权信息尽相应的注意义务。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注意义务的设定应当与其技术类型、技术水平和对侵权信息的发现能力相适应,避免过高的侵权防免义务成为技术发展的桎梏。文章认为构建良好的作品传播生态,需要超越法定义务,探索内容来源控制、权利人与用户参与、平台分级管理的共同治理路径并形成可资行业借鉴的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6.
李倩 《新闻世界》2010,(4):111-112
消费社会下,受众和媒介出现了异化现象,受众通过媒介的偏移宣传而倾向于异化消费,成为异化的受众;媒介也因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造成管理失范和假新闻泛滥,成为异化的媒介,受众和媒介的双重异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8.
王建凯 《传媒》2024,(6):75-78
数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以建设高质量的版权产业链为着力点,智能媒介技术能够加强版权作品的研发制作力量,构建安全的版权交易机制,提升版权内容的开发与应用,提供高效的维权服务等,对数字教育的版权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教育版权生态系统的机理,然后梳理了现阶段数字教育版权面临的生态失衡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媒时代数字教育版权生态圈的建构策略,以智能媒介技术为支撑,有效增强数字教育版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版权生态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李潇涵 《今传媒》2020,(2):31-34
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兴起,并被运用到媒体行业和新闻领域。技术的更新对媒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拓展了传播的渠道、改变了传播的方式、增强了传播的影响力,带来了新闻生产的革新和传播思想的颠覆。但与此同时,技术赋权也增加了新闻伦理的思考维度。本文主要选取智媒时代中具有代表性的算法推荐技术,从三个方面提出算法推荐技术带来的伦理失范现象,并对算法推荐带来的新闻伦理困境进行探讨,以期对算法的伦理规制和算法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11.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强大、高效、准确的信息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手段驱动全球新闻业走向数字化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与获取也产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智能媒体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中屡屡陷入新闻伦理失范。通过对比自媒体与智能媒体媒介伦理失范的差异,深入了解智能媒体时代媒介伦理失范的特征,以厘清媒介技术工具性与人性的价值冲突,审视智能媒体时代(以下简称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实践的道德主体性问题,完整反映“人是媒介的尺度”的媒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进入互联网日益繁盛的21世纪,新技术、新媒体应运而生,给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说,用户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移动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日益凸显;从智媒体的角度来看,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完美的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依据传统"采编播"模式的主流媒体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守正";如何在媒体的智能化背景下进行"创新",探索新闻报道的新路径新方法,成为了必须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依照在智媒时代下新闻报道的新特点,探索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如何"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3.
孙赫 《视听》2021,(2):197-198
互联网技术使传统的传播方式不断被改变,现在到达的是融媒传播时代还是智媒传播时代?两者的区分点在哪里,又有什么重叠之处?本文认为二者存在继承深化关系.通过追溯传播方式变革源头可知,二者的根本性差别是国家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生产变革、市场变革、人才需求变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智能媒体时代,基于算法的新闻推送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闻推送过程中以大数据为依托,用户画像推荐和协同过滤推荐是其主要依托的运作机制,从个人和整体两个层面对新闻进行推送。与此同时,"把关人"的权利从编辑让渡给了算法背后的工程师,最终造成了算法偏见、信息茧房、隐私风险等问题。因此,多元化把关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高算法透明度、增加辟谣机制等就成为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15.
邓沛 《视听》2021,(4):106-107
智能媒体技术嵌入社会发展过程,对服务用户个人需求、拓展群体交往范围、助推智能社会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显露出种种隐患,表现为犬儒主义、社会文化分裂,以及技术带来的隐私信息泄露等问题.智媒时代下,社会面临着技术利维坦的潜在风险.因此有必要对智媒热进行冷思考,认清社会与智媒连接的本质诉求.本文认...  相似文献   

16.
智媒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关注受众的需求,成为当今媒体关注的重点。人工智能化将更大限度拓宽信息源,创新传播方式,提高受众满意度,转型为服务型社会治理,建立在服务上的管理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治理方式。服务型社会治理将促使国家拥有更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志杰 《中国编辑》2023,(Z1):37-41
智媒环境下,用户在线时长成为衡量媒介产业价值的重要指标,时间竞争在推动媒介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媒介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媒介产业对用户时间的“虚耗”和“霸占”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编辑要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把关人的作用,担负起媒介内容时间优化的新使命,做好媒介内容与用户时间的适配优化,构建媒介内容的时间评价指标,平衡改进算法的传播分配机制,扭转媒介内容收割用户时间的错误发展倾向,推动媒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纸媒转型智媒,2022年南方都市报以品牌口号焕新引领转型发展。通过研究品牌口号焕新的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南方都市报的转型发展思路,挖掘品牌发展潜力。南方都市报2022年新品牌口号“智媒领跑者,价值传承者”,增加了品牌文化定位,其来源与内涵更为广泛、更具潜力。为促进加快转型,提出更新品牌要素、塑造品牌文化和优化品牌组合三点品牌策略建议。最后总结南方都市报的品牌实践活动以及对其他媒体转型的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别君华 《现代传播》2019,(11):32-36
以智媒传播中的人机关系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以及梳理人机融合的现实语境,归纳了智能化实体人、智能化虚拟人和类人化机器三种人机融合形态。基于对主流传播学视阈中有关人机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反思,进一步指出并辨析了智媒传播中的人机融合在主体观念、身体-技术关系和传播实践三个关键维度的变革意义。人机融合作为跨越传播学与技术哲学的重要问题,最终指向的是有关人类新的生存形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