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笔者认为,基于情境理论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学习。现结合《24时记时法》具体谈一谈。  相似文献   

2.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要正确地理解事物,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我依据思维规律相机增补一些材料,提供较为丰富的思维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催开他们智慧的花朵。提供“比较”内容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语文教学中,引进一些与教材有某种联系的文章,同课文进行比较,进行细致缜密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可以收到启发思维、开拓眼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教学效果。《一袋干粮》一文采用的是补叙手法,课外读物《娃娃兵》一书中也有《一袋干粮》,采用的却是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获得的全部学习结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把全部学习结果分为“结果性”学习成果和“过程性”学习成果二个维度.“结果性”学习成果包括4种类型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和4个层级的智慧技能(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过程性”学习成果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在数学结果形成与应用过程中的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思维等;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在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体会认知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特点和了解数学的价值等;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等.  相似文献   

4.
曹才翰、章建跃两先生在《数学教育心理学》第31页指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根据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重的要求安排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知、意、行等诸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可见,启发式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种与注入式相对应的教学思想,其运用对象可以是一个知识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有意识地进行逻辑训练”。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6.
阅读理解是外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去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心理机制表明:阅读是一种对信息源认知的过程,在阅读基础上进行记忆、激活、信息提取、加工组合的心理思维、创造性活动。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称为“阅读能力”或“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7.
比较是辨别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合理地运用比较,能丰富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辨别和分析思考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一、比较中促进思维的转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尽可能促使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习素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  相似文献   

8.
无比较便无鉴别。比较是《作物遗传学》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增大反差,使学生在比较中弄清一些模糊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或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大有助益的。笔者就此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采用比较法要立足于“三基” “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概念,化知识为技能。而概念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合乎规律的、科学的、高级思维的抽象思维而形成的,它是一切技能训练的前提与关键,因此,针对“三基”运用比较教学是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改革课题。  相似文献   

9.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与差异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和充分运用比较的教学策略,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背景,加大学生认识知识和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下面例举我们在听课和自己上课中的一些所思所做,与同行研讨。一、运用比较策略,呼应教学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的序状展开推动了教学进程。从教学发展态势和学生认知状态上看,知识的呈现有着时间的先后、内容的新旧、层次的高低。由此,教师不应该孤立地对待知识的发展结果,而应该在“瞻前”的同时经常“顾后”,指导学生时时“回首往事”,在先…  相似文献   

10.
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综合。认知能力是完成各类活动必须具有的一般智力因素,它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能力等。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借鉴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在传授知识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证实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抽象事物的途径。隐喻也是外语学习中思维训练与转变的重要一环。隐喻教学对外语交际能力各层次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隐喻知识的传授,从而达到促进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没有阅读理解,就没有更高层次的阅读;没有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没有阅读能力。理解是阅读的基础,而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培养真正的阅读能力。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些虚假或者浅层面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元认知技能的引领下,采取“明确阅读目标,监控目标达成;明确文本认知方式,监控认知行为;创建阅读活动,评价理解的发生”等阅读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习得“真正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多次提及“思维”,明确提出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基本理念。教材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载体和依据。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科学小品文《恐龙的灭绝》,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恐龙王国,既传授了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想象和探究的空间,是培育学生语文思维的绝佳素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进行质疑、探究、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点燃语文思维的火花,叩开语文思维之门,培育语文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比法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法。所谓对比,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增大反差,使学生在对比之中弄清一些模糊、难懂的问题,进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或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一、对比法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作用1. 工程力学教学中常用的对比法(1) 纵向比较。人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己掌握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从初中物理课上已获得的一些力学知识与《工程力学》所讲授的知识是有联系的,因此可将这两种知识进行…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表达另一种事物”(Lakoff and Johnson,1980:5),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1](p·28)作为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是词义引申、演变、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衍生新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蔡巧芹 《课外阅读》2011,(11):236-236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  相似文献   

17.
“思维可视化”的活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思维可视化”的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思维可视化”是针对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发展的局限性而提出的认知策略。它是指通过“图画”或者“分析图”等形式,将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形象,而让儿童易于接受理解的过程。“思维可视化”建立在思维发展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按照其外部表现可以分为“可视思维”和“出声思维”两种。所谓的“可视思维”,是指儿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外部言语刺激,经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转化为内部言语的思维过程。在“可视思维”中需要积极的思维参与。“出声思维”,是指儿童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 ,各种知识的认知、理解、掌握到综合运用直至发现、创新 ,都离不开“阅读理解”这一基本环节。而阅读又是人类接受知识的最高形式 ,也是“学会学习”的基本方式。因此 ,研讨化学学科的阅读理解策略 ,优化学生的阅读过程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及时。本文从化学学科学习特点、知识特点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化学阅读理解的途径和阅读理解的认知反思等方面加以讨论。1 化学的学习过程与阅读理解学习途径1.1 实施阅读理解学习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  所谓阅读理解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 ,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一种能力。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而开展研究性阅读则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运用“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心理学》中对"理解"是这样定义的:"理解就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小学生学习首先是对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对事物有所理解,然后才能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的核心.对知识从认知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是从感知开始逐渐通过想象和思维来进行理解,所以思维是理解过程中的核心和主要依据.如果没有真正理解("真理解")就去学习数学,单纯靠机械记忆那便成为死记硬背,只能记住些空洞的概念和法则,不能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不能真正的学懂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