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安徽省6县58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讨论子女性别偏好和状态依赖假定下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户主的年龄、非务工收入对劳动力跨省流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是否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户主是否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户主学历为初中、与县城的距离等变量对家庭户主的跨省流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家庭是否有男孩、头孩是否为女孩等子女性别特征变量对家庭户主的跨省流动产生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子女性别结构是农户家庭劳动决策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男孩偏好下更高的抚养成本成为户主跨省流动就业的重要激励,但这一家庭特征因素背后仍然脱离不开经济动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运用MLog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务工迁移区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倾向于选择"县外市内"及更远的区域务工;较大的家庭土地规模会显著抑制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和城市融入;同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对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此,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投入、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其城市社会资本,以推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化进程,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世界银行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迁移区域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迁移区域的选择,是农民工“健康自选择”、企业选择,以及劳动力市场选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农民工健康状况越好,则意味着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外出务工时越会受到企业的“青睐”,越有益于其迁移至较远区域无务工,以获得较高收入.应以加大对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为主线,提高农村地区潜在剩余劳动力的健康素养,增强其外出务工的竞争力,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户受教育水平对农户就业选择与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就业选择和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就业选择和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天津市2003年的家户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户人均纯收入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倒U态势;较高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提高了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非农就业的工资率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而且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容易在第三产业就业.  相似文献   

5.
如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动向——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不少先行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陆续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回乡创业。这些“衣锦还乡”的农民工带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唐山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及转移就业的特点来看,农村劳动力总量庞大,供求矛盾突出问题将长期存在。国内外环境、政府政策、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岗位、层次、成本。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出务工农民"回流"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就地转化成为今后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3年我国西部四省七村的留守家庭问卷调查,对影响留守家庭对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期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家庭的回流期望与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整体上趋于一致,局部上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留守人口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留守家庭的土地面积、相对贫困,外出人口的亲属关系、打工地、打工时长、回家时长、购房情况对回流期望有显著影响,验证了新迁移经济学的部分假设。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关注农村留守家庭的生活状况,通过改革土地制度、降低相对贫困、加强人口往来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留守家庭的回流期望,从而拉动农村外出劳动力主动回乡就业,加快西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维吾尔农民工的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维吾尔农民外出务工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人多地少的矛盾、种田不挣钱、农民负担重、城乡差别的推拉作用等方面。本文根据维吾尔农民转移外出就业的理性选择,将探讨维吾尔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就业不仅仅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助推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民生问题。文章以皖北地区为例,重点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影响农民进城就业的主要因素,并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进城就业主要受性别、年龄、非农收入比重、交通状况、就业途径、培训以及社会评价作用明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是造成进城农民双低就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中相当部分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经商而把孩子留在家里,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少年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正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利用课余时间,我和同伴来到家乡.对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儿童、少年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进行了调查,并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19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1亿人,占农民总人口的40%。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该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前,各行各业中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能力虽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但由于许多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传统就业观念和意识等自身因素的限制以及缺乏必要的外出就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试图从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19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1亿人,占农民总人口的40%。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该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DEA模型,对湖北省16个市州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湖北省各市州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在改善外出务工农民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湖北省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也存在供给不足、培训总体上缺乏效率,各市州农民工技能培训效率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发展配套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制定促进竞争的政策;规范引导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开发体系,以促进省域内劳动力的素质提升;继续培育和发展传统产业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创业培训、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不仅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也造成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程.为了适应农村劳动力市场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采取多予少取政策,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农村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第一部分先介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为样本,以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及访谈,分析职业教育对农村剩余转移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对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显著,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是影响其收入水平和向城市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是否愿意接受职业培训,又受农村劳动力自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的影响,自身年龄是负面作用,而受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是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大理市7个自然村14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作为研究样本,在分析大理市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特征的基础上,就劳动力转移对大理市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大理市农业生产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若转移人口超过临界点,势必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效应较突出,但就对农村生活而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为此提出通过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本文首先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已知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模拟和预测2010-201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人数,精度为92.15%。最后,就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强 《农村教育》2006,(12):24-25
随着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和较发达乡镇中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流入地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快速调查分析.2005年5月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约为1.2亿人.并每年递增500万。外出农民已经成为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不应忽视的社会群体。近几年.在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情况下,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外出农民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