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决定道路,道路催生新型文明,道路决定民族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三重建构因素:民族复兴是基本主题、社会主义是基本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基本路径。这一道路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特征:意蕴着民族性的中华文明自身发展逻辑,体现着世界性的科学社会主义文明逻辑,内含着现代性的现代化文明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探索与文明实践,一方面着力从本质上解决本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作为文明形态的开拓与创造,承载着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性变革的伟大使命,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构建,为全人类的发展前景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的现代唤醒和现代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摆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任务。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多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其建设向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文明属性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从文明脉络看是五千年绵延不断而又焕发新生命的文明;从文明形态看是“五大文明”相互协调、共生发展的文明;从文明价值看是倡导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命题,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诉求。理解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溯源、理论进路、现实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担负起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历史溯源来看,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主体性和历史传承性。从理论进路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接续探索。从现实意义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谱写社会主义文明新篇章的科学路径,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深入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面向”的理论逻辑,是科学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基础性工作。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域下,文化建设的三个面向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逻辑延续与当代建构,既是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指向,也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文化层面的高度自觉。其中,面向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现代化普遍趋势中跳出西方现代化,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文化形态的历史自主性;面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具有的超越民族国家并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面向未来则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开启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新境域和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与文明观之间具有内在历史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并敞开着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守正创新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包容、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观念成果,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它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指引,同时也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华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铸就现代文明新辉煌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自觉。在现实性上,文化与文明的共生发展和双向律动,以历史必然性的时代拓展构成了二者链接的内生逻辑;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五个文明”协调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向度,表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普惠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特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则以精神底气的涵育、发展坐标的明晰、价值根基的夯实、时代新人的培养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增强,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从形成过程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经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到“新的文化使命”,再到“新的文化使命”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统一的三个阶段。在理论上,这一思想是完备严整、开放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彰显统领性、人民性、全局性、实践性等理论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筑牢共同思想基础,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历史起点发出的伟大号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价值引领、发展动能、生机活力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开创的现代化道路,蕴涵着中国解决现代性难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意味着,其文明形态的创新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而且从根本上变革着当代人类现代化的文明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先进的政治文明、全面的社会文明、系统的发展文明和实践的憧憬文明展开哲学叙事,既是以其实践的可行、民族的创造和时代的自觉引发情感共鸣、政治共情和文明共存,更是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表征的哲学观念和文明理念。学理地揭示、理论地表达和思想地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叙事,既是我们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文明性的理论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性开端的。这条道路有两个本质规定,即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与马克思主义发生本质的关联,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经过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而这场社会革命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然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本质关联的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本质的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不仅展现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的重大意义,而且展现出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而且在于: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在占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正在积极地开启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而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文化的复兴相关联。中国要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并自觉将传统文化放在现代化建设的语境中给以合理的价值定位,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本真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接轨。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文化思想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开启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命题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漫长的历史沿脉。一旦脱离这样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难以追寻到正确的开启方式,极有可能会陷入某种抽象的设定而难有大的实际作为。所谓理论基础,就是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紧密的内在关系;所谓历史沿脉,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进程中,认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方式的矢志追寻与不断推进,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全力聚焦新时代,进一步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方式的文化自觉与实践升华。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对中华文明命运的关注,就是对中国命运和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需要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了智慧与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在“两个结合”中探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中,形成了以红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规律性认识,红色基因库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载体与资源,是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教材和“活”的课堂。构建红色基因库传播体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在现代文明的观照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历史证明,构建红色基因库传播体系的深刻内涵是展现“第二个结合”的文化新形态,增强“四个自信”的思想自觉,建设中华民族文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逻辑结构是把握意识形态要求,掌握传播规律,积淀成功经验;赓续红色文化创新路径是在构建红色基因库传播体系当中,运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华政论坛暨“‘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沪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与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性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新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化使命,以“‘双百’‘二为’‘两创’‘两个结合’和‘七个着力’”为通达路径,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为后发展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为推动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诠释了中国答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丰富世界文明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等学校是精神生产的特殊部门,它担负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围绕这一任务而展开,为这一目的而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基于特定的历史境遇而生成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的出场,是与近代世界发展的大变局、近代中国发展的大变局以及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基本思路的演进紧密联系着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破除旧政治、建立新政治,破除旧经济、建设新经济,破除旧文化、发展新文化,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形态作出了不懈努力。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始终立足中华民族立场,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力量,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成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丰富了中华思想文化的宝库,形成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在人类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元典思想,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现代的教育,培养了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代又一代人。这些都毋庸置疑。本文集中讨论的则是...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意识形态这一战略定位,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坚持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创新“两个结合”的文化实践方略,以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成了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体现了鲜明的真理性、科学性、实践性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人类文明新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