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系统理论在国外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应用已有十几年历史,而国内真正运用该理论进行二语习得研究的还很少。该理论强调要把中介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考察影响二语习得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描写和解释动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但因为变量太复杂,很难设计出有效的研究方法。据此,我们在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种更切实可行,更具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复杂系统理论的提出为二语习得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几年,国内外运用这一方法对二语写作的发展研究也日趋升温,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试从复杂系统理论,以及复杂系统理论框架下二语发展过程入手,分析复杂系统理论与学术写作的内在联系,探讨该理论对学术写作研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课堂环境中二语习得诸多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层面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系统的运行轨迹反映了学习者二语的发展路径和水平。本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借鉴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尝试对课堂二语习得进行研究。研究由三个部分构成:1)构建新视角下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框架。2)探讨评析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方法。3)选择师生互动和学习动机作为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范例,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二语写作的语言产出过程及其模式时,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二语写作模式作为关于二语写作和写作任务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现有的语言产出过程模式并不能全面地解释所有的语言产出现象,鉴于此,该文根据不同的关注点和目标,主要回顾了那些描绘并解释语言产出是如何产生的语言产出模式,旨在为二语写作研究提供一个更全面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语块发展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热点,但是传统单一视角下的语块研究范式常常忽视其发展的复杂动态性与交互性。本文站在哲学的高度,以基于使用的语言观为基础,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对语块发展中的语法化、意义建构、构式浮现以及语块学习等过程中所呈现的复杂动态性、交互性进行详细阐释,并构建了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二语语块发展研究理论模型。最后,本文认为该理论模型有助于融合社会环境、认知心理及语块本体三个维度,全面认识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语块发展做出合理、统一的解释,为其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相关研究已证实元认知知识在二语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自觉提高写作者的元认知意识,加强元认知知识的运用,无疑能更好反作用于二语写作。文章从认知主体出发,探讨了如何在二语写作中有效地对元认知知识加以调节和监控。最后得出只有在自我监控与外部监控、宏观监控与微观监控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者的元认知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二语写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动态系统理论的缘起、传统二语习得的研究缺陷以及动态系统理论的介入,依据二语习得总系统及三个子系统(语言、学习者和环境)框架,对近十年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进行了分类解析,发现已有研究在内容及方法上的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从内容上提升理论内涵,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外语发展模型,从方法上改善研究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语言学领域引入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仅有十余年。该理论把二语习得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融合了认知观和社会观的非线性、变异性的复杂过程。基于动态系统理论,探讨动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原则以及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内容、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注写作策略的研究者发现,可以根据写作策略使用的不同情况来区分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二语写作者。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经验和缺乏经验的二语写作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写作策略的应用,而不是语言的熟练程度。目前,在国内的英语教学环境下,系统研究高中生英语写作策略使用情况,并实施英语写作策略培训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试图研究高中生英语写作策略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英语写作策略的培训,以期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L2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和动态评估理论为基础,探讨写作中和写后多稿修改阶段怎样结合同伴反馈、自我反馈、教师反馈和在线自动评分系统反馈,使写作者以不同角色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写作动态评估中,达到发展写作元认知、建立读者意识、提高修改质量、发展写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雨纤 《现代英语》2023,(13):43-49
声音一直被认为是写作教学和写作评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二语写作中写作声音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在不同视角下,声音由不同的语言要素体现,其中,第一人称被认为是最能够凸显写作者个人声音的要素,模糊限制语、语气加强词等立场标记语也为声音的构建做出了贡献。在梳理研究者对写作声音认知的历时发展后,文章对二语写作领域中声音构建语言要素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做出总结,较为全面地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了批判性回顾,文章提出了未来写作声音研究的几个潜在发展方向,并强调了声音在二语写作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动态系统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界最新发展动态,它的提出对于语言发展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近年来,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或是对其它理论框架的补充和丰富,或是使得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不同维度得到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解。它提出的将语言视为复杂、动态、发展系统的观点为揭示语言发展过程的特征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进行了反思,并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栾震 《考试周刊》2014,(72):97-98
复杂理论源于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是二语习得领域的又一新理论,强调系统行为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适应性、自组织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复杂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中,系统行为会改变环境,系统本身也会产出新的行为以适应新环境。复杂理论认为,语言是在使用中不断涌现的一系列动态分级模型,是在交际过程中自下而上产生的。复杂理论为研究语言和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全面深入研究二语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付超群 《考试周刊》2015,(45):103-104
动态系统理论融合了以往对二语习得研究的认知观和社会观,将二语习得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进行研究,从而为二语习得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本文主要介绍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四大特点及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适用性和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教育社会学解释理论的跨学科对话框架,本研究吸收了悉尼学派基于语类的读写教学模式、教育社会学的最新理论发展(合理化语码理论、语义波和累积式知识建构等概念),提出了一项"以外语教学环境为背景、以发展学生意义潜势为目的、以构建语义波为手段、以实现再语境化为依托"的累积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稳步发展之后,转向关注动机的社会动态性,其典型特征是从复杂动态系统的视角来看待动机结构的多元性、动机作用的情境性和动机变化的时间性。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和归纳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动机研究的理据、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结合本领域研究的进展,尝试指出其发展趋势。综观本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动机研究一方面要吸取新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目的是找出在特定语境下的二语动机系统内部与外部相关因素的互动关系以及系统变化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二语习得理论,学习策略理论以及过程写作法,利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访谈等调查工具,调查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写作过程中修改策略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策略使用情况,讨论了高水平写作者和低水平写作者在修改策略运用上的差异以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微观修改策略(词汇和语法)相比,学生对宏观修改策略(内容和结构)的了解程度不高,运用较少。高水平写作者与低水平写作者在策略知识运用上有显著性差异,高水平写作者比低水平写作者能更多地运用宏观修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二语物理语境因素和二语社会认知语境因素两方面分别展开大学英语写作的语言结构母语负迁移和语篇思维模式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定性分析。研究发现,二语写作母语负迁移问题是由于语言使用者忽视了二语写作语境相关因素(如物理因素、文化思维因素等)的动态顺应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
身份是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写作者在文本中的身份建构对其在社会互动中实现交际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身份概念复杂、研究视角多元,现有写作者身份建构研究缺乏清晰的界定与分类。本文尝试对写作者身份概念与内涵进行阐释,对写作者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二语写作的语篇意义构建、语篇意义功能、写作复杂性、中介语发展、学术写作等研究维度都有语法隐喻的贡献。语法隐喻以意义为核心,关联语境层和词汇语法层,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就书面语篇意义构建提供的符号资源;是实现抽象概括、衔接连贯等语篇功能的资源;是复杂性语义生成、以及满足高级语篇写作交际复杂性需求的资源;中介语发展和学术写作也以其为语法资源。语法隐喻框架下二语写作研究本质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故写作教学应该以“意义写作”为本,运用语法隐喻资源,构建具有语境契合度的语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