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对核心素养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已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因素。其中,美育更是提升现代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教学内容。而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具有多样化的美育功能,因此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分析了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意义,提出了可以有效促进美育与音乐教学融合的具体措施,并通过音乐美育渗透德、智、体、劳教育,实现“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五育并举”的视域看,美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能养德、美可启智、美育健体、劳美共进。高校作为全社会加强和改进美育的主要阵地,应该突出育人导向,建强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布局,推进课程建设;丰富美育资源,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工作载体,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育人这一核心价值的引领下,“五育并举”需要向“五育融合”提升。“五育并举”是“五育融合”的基础,“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的理论提升。“德美育”的建构是实现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提升的关键,其原因包括:“德美育”的建构是实现全面育人价值的关键路径;“德美育”是“五育融合”的精神内核;“德美育”的建构有利于实现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自然过渡。“德美育”体系的建构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目标维度表征为培育德性美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维度应在课程开发主体多元、课程时空多元的基础上,超越近代西方条块分割的学科建制;评价维度的核心是基于情感和价值的心灵美的内在生成度,建构嵌入式叙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以年级组为单位整合资源与师资、科学实施劳动教育是一条可持续的实施路径。本文探讨了在“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初中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尝试构建年级劳动课程框架,并根据课标等设计劳动项目,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融合多学科知识内容,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艺术作品塑造人格,促进五育并举的全人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下,在“五育并举”和新文科建设语境下,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强化和改进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这一教育宗旨的重要环节。在文学概论教学中,可从加强和改进理论教学与审美实践的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及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大学阶段是学生快速成长、塑造自我的重要阶段,大学与中学在学习模式、人际关系、课余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别,因此,适应性教育在大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结合工作实际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讨论适应性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旨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长春市朝阳区从当下教育形势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学习凝练“五育”融合思想,探寻搭建适切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驱动区域教育育人方式的整体革新。本文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融合途径、探索未来课程、课程实施模式、课程推进策略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深入分析“五育”课程的构建对本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国初年四育并提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制定,体现了推翻帝制后教育观念由臣民向公民的现代转变,而其形成过程,更是当时教育思想纷争讨论的一个侧影。探讨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樊晓彻 《学子》2013,(7):164
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相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在对五育并举和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论述基础上重点探讨五育并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即:基础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行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德语系创建的课外学习小组为例,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施路径。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德语系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创建课外学习小组,学生强、中、弱结合,互帮互助,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研究表明,课外学习小组的创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提高综合素质,对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五育融合”是推进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当下,如何推动高校美育与其它四育的融合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作为加强和改进美育的主要场所,高等教育机构应当着重强调全面育人的导向性原则,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完善理论和实践相互交融的教学体系。推动美育的创新,开发和探索新的教育载体,构建开放性和协同性的管理机制等,从而确保高等教育中的美育能够实际有效地实施,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4.
林珊 《英语教师》2024,(4):119-121+126
随着国家对“五育并举”教育的重视,各个学科都在尝试将“五育”融入教学,高中英语学科也不例外。指出“五育”除了可以融入课堂教学,还可以融入单元作业。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Sports and Fitness为例,对“五育并举”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进行案例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研学实践教育,本文通过挖掘本土海洋区域特色,开发社会资源,对内加强“海洋+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借助艺术渲染、项目式活动开发等完善校内课程资源;对外与海洋科研院所共建研学基地,联合开展海洋探秘研学实践活动,宣传学习海洋知识,将全面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素养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塑造宽广包容、积极向上的海洋品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文章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入手,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义不容辞的任务。学校应该以"五育"为思想支点,从学校价值观、学生成长观和教师发展观等不同维度建构学校办学理念,以文化人,从而形成学校"五育"并举的精神场域。同时,学校还应该把"五育"内化为师生行动理念,并融合在学校的一切实践活动之中。晋江市实验中学大胆突破"五唯",教育管理以"五育"为中心,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师生和谐共生,学校办学品位得以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杨青桦 《考试周刊》2022,(50):34-37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把“五育”并举思想与办学特色“自我发展教育”有机融合,梳理“五育”的功能与作用,厘清“五育”的逻辑关系与融通性,系统设计全方位的校本课程育人目标,搭建有校本特色、科学系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结合“四自-四导”理念,构建“五育”并举自我发展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五育”自育特色课程,建设“五育”全面发展的校园自育文化。  相似文献   

19.
张然 《教书育人》2022,(2):14-16
五育并举是一个严密的教育体系,借助朋辈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高校育人机制,探索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需要在当前的困境中求突破,在大树干中发新芽,为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注入新能量.高校朋辈育人体系的构建以优秀的大学生(朋辈育人者)为教育者展开,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起到引导、帮扶、带动、辅导、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服务性行业,职业院校要重视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江苏交通强省战略服务。新颁布的职教法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通过重新定位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作用,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根植劳动幸福观、培植工匠精神、培树劳模精神、促进身心健康、重塑审美情趣,让劳动教育立学生职业道德之位、科技强国之念、身心健康之本、技术伦理之美、技术革新之路,探索培育具有劳模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交通职教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