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面纱》是毛姆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因其异域形象在中国备受关注。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徘徊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一方面是丑陋的、低劣的;另一方面,又是神秘的、理想化的。这一"中国形象",远非真实的中国,而是想象的"他者"。它是毛姆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传达出毛姆作为英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深层需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析毛姆在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生的枷锁》和《在中国屏风上》中所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以及这种傲慢与偏见产生的原因。毛姆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对东方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创作了大量以东方为背景的作品。其中,《人生的枷锁》和《在中国屏风上》,他不但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系列中国形象,而且这一系列中国形象也折射出了他作为西方作家内心的傲慢与偏见。毛姆对待中国,尤其是对待中国人的那种傲慢与偏见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是诸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首先,在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中国人的相貌一直悖离西方的审美观;其次,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英国一跃成为列强之首,社会上空弥漫着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情绪,这就使英国的作家们在进行"他者"形象的建构时难以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有就是毛姆自身的性格因素。  相似文献   

3.
毛姆是位著名的英国作家,然而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中国屏风上》是他亲历中国后的散文集。书中官员和平民形象有别于西方常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对官员和平民形象特色的观照及其背后成因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毛姆,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及对自身或异域的认识也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国20世纪作家毛姆笔下的传教士形象如同一面镜子。透过它折射出的是作家的童年成长历程。同时,传教士虚伪、狭隘的面目背后是毛姆对基督教信仰的破灭。现实生活的精神荒芜后毛姆转做异域文化的"他者",如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在异域获得了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题材”在17世纪进入英国文学,自此成为英国作家言说不尽的文学资源,毛姆即是其中一例。毛姆于1919—1920年来到中国,随后写了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意象画。本文试图解读毛姆的这幅中国屏风画,透过他勾勒的形象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毛姆复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三种美学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古老、辉煌和华美的中国;黯淡、破败和落后的中国;宁静、平和与恬淡的中国。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他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认同与否定,体现了他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式,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撞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1,(4):36-39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凯蒂的自我建构过程。镜像阶段是个体成长的起点,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和消亡。凯蒂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以母亲、情人和修道院长等人作为个体他者,又以社会生活法则为他者,凭借着他者呈现的镜像反馈进行自我调整,并逐步脱离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直至分辨出镜像和自我的区别,最终寻获真正的主体性。文章通过镜像理论对女性在情感逆境和社会逆境的活动进行解析,探讨女性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实现积极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0.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以《在中国屏风上》一书中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为切入点,探讨毛姆描述的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的性格特点,揭示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下,在华西方神职人员意识形态当中,既有对"他者"开放的人文关怀,更有"自我"狭隘的优越感和在"他者"异域环境下的恐惧、孤独、焦虑等复杂情感,是西方自我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天使与魔鬼──《刀锋》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毛姆的创作心态李天军“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这是威·萨·毛姆的长篇小说《刀锋》的题记,可以说是全书的主旨。那么,究竟是谁越过了“刀锋”?如何又算越过了“刀锋”呢?这大概要让书中的人物和毛姆一起...  相似文献   

12.
保罗·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从人类学家本身及其调查对象出发探讨田野作业中的“他者”。当地人一旦成为“资讯人”,其文化立场与本土文化便产生了对立,出现他性特征;人类学家由于其本身的异域文化属性使其具有天然的他性特征;资讯的他性导致田野调查也必然存在他性特征。人类学家对相同文化的多重阐释证明了拉比诺“文化即阐释”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后,随着大移民浪潮的推进,帝国主义不仅在东南亚和西印度地区夺取了大量土地,并且将大多数普通的中国及亚裔劳动者成为殖民当局牟取暴利的工具,随着大量亚洲移民前往东南亚等地寻求谋生机会,中国移民作为西方他者的"华人群体"愈发被套话.在毛姆游历东方诸国之后,创作了最后一部充满异域情调及东方元素的作品——《阿金》,作品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在1919年游历中国后所创作的一本游记。除了关于中国湖光山色的描写,毛姆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中国人形象,成为该书的特色。毛姆对中国普通贫苦百姓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他对一些个体中国人,如,两位中国文人以及两位中国官员的形象描写失真。这反映了毛姆自身阅历以及同时代英国作家集体无意识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体现了毛姆及同时代作家来华的真实目的和欲望诉求。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一道瑰丽的景观。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中有大量对于中国的描写,作品表现的中国形象既是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又是使人净化心灵的世外桃源形象,具有矛盾性。本文将运用形象学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对《面纱》中这一矛盾的中国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而探究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揭示西方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截然不同的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变异的表现、变异的必然及其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旧课本     
开启一扇窗,看着外面的世界,吹吹别样的风。《异域采风》带你一起走近海那边的同龄人,欣赏一下他们“世界”的风景,领略一下异域风情。 (编者)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我国文学理论界对马列文论“中国化”的建构做出了新贡献,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理论视阈,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联系,公认《讲话》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变革力和推动力,对于当前建设文化强国来说至关重要,影响深远;《文艺科学发展论》是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创新成果。应以科学态度对待“西马文论”,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本源解释中存在的“泛化”和“窄化”问题;既要避免将“西马文论”“神圣化”,也要避免将其“虚无化”。应在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植根中国现实土壤的“接地性”和立足中国语境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马列文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有很多故事都涉及到中国一词,但是这个中国不是实际世界中的中国,这里的中国只是遥远的阿拉伯人对远方国度的一个美好想象。研究《一千零一夜》故事中有关中国的部分,有助于了解中古阿拉伯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异域文化的接受,以及他们对异域文化达成认同的心态取向。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