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探明安徽省2010—2019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集聚特征,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安徽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与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市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大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安徽省2010—2019年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度最低在0.8以上,关联度高,相互作用明显。安徽省的耦合协调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形成了以马鞍山为核心的协调发展带,且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加强。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为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变化态势及空间变化特征,依据综合指数法测算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并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了河南省2005、2010、2015、2021年空间变化态势。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新型城镇化率相对较高,逐渐由分散向集聚方向发展,且空间差异不断缩小,连片基本形成,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3.
物流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量集中、城市规模扩张为物流业集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极大的市场空间,现代物流业对城镇均衡稳定发展也发挥着支撑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基础上,重点研讨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物流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基于产业聚集视角研究提出安徽省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六个方面,选取了33个因子,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1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马鞍山、合肥城镇化水平较高;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水平不甚匹配;安徽省各市人口规模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5个维度,运用熵值法对广西2003-2012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用主成分回归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其中经济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影响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依次为行政力、产业集聚力、市场力和外向力。  相似文献   

6.
从城镇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得出2012年重庆市城镇化综合水平,应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重庆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不高,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的格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重庆市城镇化综合水平呈现强集聚分布格局,形成了五个集聚中心.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法以及地理探测器对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同程度展开研究。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性逐年增强。(2)从空间聚集的角度上看,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莫兰指数呈下降趋势。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上海都市圈,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程度和数字产业化程度是影响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仍需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利用数字赋能建设智慧城市,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遵义市14个县级地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在ArcGIS、GeoDa、SPSS等软件的支持下对遵义市2007-2021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可视化表达、数理统计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二维角度研究遵义市县域经济格局演变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遵义市县域经济绝对差异总体呈现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市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和仁怀市,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3)遵义市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呈现缩小趋势,由“较为不平衡”向“趋于平衡”演变;(4)生产力因素和资本因素是影响遵义市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常态下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为此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通过对旅游导向的城镇化功能分析认为,旅游小城镇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对资源充分利用发展的地域空间集聚发展模式,在促进产业融合、吸引居民就地就近就业,以及改善小城镇环境等方面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一种反思与替代,是新型城镇化路径的一种选择,并提出了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从人口城镇化角度探讨山东省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根据1995年、2000~2010年山东省17地市人口数据资料,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了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结果表明,1995年到2010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呈现快中趋稳的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17地市初步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即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于烟台市等山东半岛地区,较低的城市集中于济宁市和枣庄市等鲁西南地区,分别形成了山东省城镇化水平高聚集区和低聚集区。山东省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趋稳,但不同县市存在显著差异,需要采取对策协调全省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聚区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体现为:产业集聚区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起支撑作用,新型城镇化是产业集聚区的有效载体。通过借鉴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建设在统筹规划、要素聚集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张家口市的实际情况,据此提出了科学的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规划设计;提升产业集聚区要素集聚能力的方法;围绕特色产业环节、发展全产业链的内涵发展模式;优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等适合两者互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0—2020年人口、产业与土地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度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黔中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土地城镇化率增幅明显,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产业城镇化发展缓慢,产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产业城镇化质量不高,人口集聚与发展带动能力不足;虽然城镇化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但随时间发展呈上升趋势,协调水平以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为主;协调度变化呈现“微升—大幅提升”的演变特征,中部协调度上升幅度较大,西北部协调度上升较为缓慢;城镇化协调水平空间分异显著,表现出明显的以贵阳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但县域间差距趋于收敛;路网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迁入率对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较为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时空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教育和城镇化之间具有深度持久的互动关系.根据2010-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分析二者间的时间序列与空间演变关系.结果 显示:在时间序列上,2010-2017年全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稳步提升态势,其中2010-2014年全国各省的协调程度为快速上升期,2014-2017年为平稳上升期;在空间演变上,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协调度由东部至西部递减,形成了“东强西弱”的特征.因此,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顺应城镇化发展进程,构建高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加大中央财政与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基础教育内外空间布局结构,实现长期高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已成为驱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助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建设,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由此提出体育休闲引导的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研究,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形成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用中国31个省(市)2011—2019年相关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对电子商务与商贸流通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与商贸流通业集聚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各省市多集中在第一和第三象限;电子商务对本地商贸流通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存在显著的负空间溢出性;技术水平改善、消费水平提高可以带来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会带来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化评分法对绵阳市县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绵阳市县域整体的“两化”发展水平比较低,城市核心区涪城区与其他县(市、区)的差距较大;在工业化水平整体不高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新型工业化水平;新型城镇化水平内部的梯度变化不尽合理。最后,依据各县域“两化”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熵值法从城镇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方面测度20世纪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运用ESDA空间测度模型对江苏省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但南北差异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县域尺度城镇化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城镇化相似县域单元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态势,并且空间集聚的程度总体不断增强;县域城镇化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苏州一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宁镇扬地区演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基于安徽省各地级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级市间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对雾霾污染具有正向影响且溢出效应显著;天然气覆盖率以及废气治理都有效缓解了雾霾污染,而产业结构加重了雾霾污染。对此需推动区域雾霾污染联合治理;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基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机遇,继续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以发展促进雾霾治理。  相似文献   

19.
对安徽省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体系存在分形,无标度区对应的46-276km尺度范围内城镇体系存在自相似性。(2)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集中度较高,空间相互作用较强,空间联系较紧密,但是处于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较多,首位城市的垄断性不强;(3)安徽省五大城市中,以芜湖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空间集聚程度最高,合肥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空间集聚程度最低,蚌埠、淮南和阜阳介于两者之间。最后提出了城镇体系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必须借助有效的载体着力破解阻碍发展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发端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克服了"产业园"等发展载体功能单一的弊端,把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不仅关注产业集聚,同时还关注人口的集聚以及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匹配;其本质上是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良、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方向的"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的空间载体",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平台。理论上,特色小镇可以定义为"具有明确且独特产业和文化定位,拥有良好生活和生态环境,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因此,它既是承载人才、资本等高端发展要素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城乡空间布局中一项重要的"节点"创新;不仅可以布局于城市和郊区,更可以灵活地布局于农村地区,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成为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