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有:开展主体教育,培养中等生主体意识;改革评价策略,促进中等生发展;教师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2.
提高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有:开展主体教育,培养中等生主体意识;改革评价策略,促进中等生发展;教师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3.
提高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有:开展主体教育,培养中等生主体意识;改革评价策略,促进中等生发展;教师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4.
提高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有:开展主体教育,培养中等生主体意识;改革评价策略,促进中等生发展;教师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帮助中等生走出困境,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在“自学、精讲、勤练”的教学中,多关注中等生.其次要针对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中等生实际水平,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加强基本概念教学.此外,还应注意问题的分析引申,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施行,其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开始面向全体,也逐步渗透到每位教育者的心中。以前教育工作者采用的是“重点培养优等生、辅导差等生、过分忽略中等生”的教育方式。正是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课堂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优等生思维活跃、成绩优、表现佳,由此成为教师的“宠儿”;而后进生则由于学习能力较差,会受到教师的注意与帮助;中等生则由于学习成绩一般而被教师忽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在教育教学中“中等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教师如何去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及疏导;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分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所谓中等生,就是指除优等生和差生以外的学生。中等生易分化,和优等生、差生的边界是模糊的。中等生人数在教学中是个变量,在一定的阶段里,具有相对性和不稳定性。我们教师研究中等生,是因为他们有着广泛性。教师的经验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都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即中间大、  相似文献   

10.
课堂存在感是指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被教师所感知、关注和重视的自我体验,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存在价值。然而,“抓两头,带中间”的实践教学策略却使得中等生缺失课堂存在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教育现象学分析,解读中等生课堂存在感缺失现象背后的隐忧,诸如对中等生权利的剥夺增加其消极体验、被关注感缺失导致中等生与“重要他人”疏离、标签内化催生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在此基础上反思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寻求提升中等生课堂存在感的方法:以关注理解为起点,采取更为公正的教学行动减少中等生的消极体验;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给中等生以情感支撑;形成中等生特有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团体,祛除标签效应。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育待关注的中等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历教育以培养大多数学生成才为目标。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轻视了作为大学生绝大多数的中等生的培养和中等生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中等生的概念、特征、分类、高校教育中中等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李强 《教师》2011,(23):93-9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教师(包括学校)会不自觉地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落后三种类别。对于不同类群的学生,常规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方法却掩盖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即淡化和削弱了对中等生的教育。所谓“带”,实则是跟着走,出现教师“抓两头”精心,“带中间”随意的现象。而教育法规一再警示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的主要对象可以说就是这一大批中等生。若绝大多数中等生仅靠“两头”去带,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其自尊心,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对中等生有所忽视。这表现在不论是学校工作计划总结,还是班主任的计划总结,几乎涉及不到中等生的教育问题。其实,中等生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死水一潭,有时思想会不稳定,呈现两头分化。我们教师就不能只顾两头,丢了中间。抓中等生的教育就要研究中等生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也处在不上不下的中等水平上,比较一下,这与中等生有许多类似之处。一、处于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大部分都希望生活能提高,中等生同样具有渴望进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羡慕优生成绩,希望得到老师…  相似文献   

14.
姜筱敏 《成才之路》2014,(35):12-12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中等生的转化和培养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教师既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相互合作探究学习,更要从心理入手,植根于爱,让学生在行为中体现出来。初中地理教学要提倡"快乐教育",要实施合作探究学习,要施之以爱,要晓之以理,要导之以行。  相似文献   

15.
关注中等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策略有:赏识激励;延时评价,增强中等生的自信心;给中等生多创造表现的机会,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因素;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树立榜样,改造中等生的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每接一个新班,最先认识和了解的往往是尖子生和后进生,最后才是中等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等生本身在班里表现很一般,不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二是因为好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采取的是“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而实际上往往只注重了“抓两头”,却忽视了“带中间”所致。正如一位中等生所说的:“老师经常表扬鼓励好的同学,批评帮助不好的同学,对我们这些不太好也不算太坏的同学就不大管,我们都快成了被遗忘的人了。”此话很有代表性,既反映了中等生的心声,也反映了教师“抓…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抓两头(优等生、后进生)。带中间(中等生)”的工作习惯,过分强调“两头”,忽视对中等生的关注,客观上造成了“忙两头,丢中问”的后果,使部分中等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中等生主要有以下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等生"的概念,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细究起来,它应是指在学生前进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在教师新接触一个班级时,往往最先认识的学生是"两头"的学生.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模式,但也往往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因此,事实上"中等生"成为被忽视的群体.本文拟对"中等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疏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 ,最终形成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在同一教育措施影响下 ,学生在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上 ,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和品德达成的状况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3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中等生的身上 ,认为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 ,一项教育指标 ,中等生达到了 ,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本无可厚非 ,但从现代教育最优化和因材施教的角度看 ,这种教…  相似文献   

20.
陈丽萍 《考试周刊》2012,(40):187+195-187,195
每一位教师都深有体会,在接手一个班的时候,班级中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能很快被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作为占班级大多数的、表现比较一般的学生,即所谓的"中等生",往往容易被教师疏忽。在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中常运用"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这一策略实际上是把中等生放在了教育的"盲点"上,忽视了对中等生潜能的发掘与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