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0—2015年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如下:①河南省内城市除2015年郑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大于城市化综合指数外,其他城市在不同年份的城市化指数均大于城市创新指数,表明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建设整体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②河南省内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化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中高强度耦合与高强度耦合的城市数量较多,高强度耦合的城市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③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化协调水平整体较低,但总体协调水平趋向提升,郑州市的协调水平较高,呈现出"一个中心"的分布态势,协调水平大体呈现出由郑州向周边区域不断降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山西省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构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山西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的耦合互动关系及演化趋势。实证结果显示:首先,在观察期内,山西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起伏波动较大,后期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居民生活综合评价指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上升较快。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大致上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后期上升幅度有放缓趋势且已处于较高耦合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的协调推进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两个方面度量产业结构升级水平,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呈逐年上升态势,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N”型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度由0.656上升至0.830,且东部地区的增长幅度高于西部地区,耦合协调等级呈初级协调至良好协调的演进态势;科技创新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和环境治理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政府干预、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则对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各城市的“三生空间”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并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15—2019年间,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层级分化严重,各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安徽省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各城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除合肥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其他各城市均处于轻微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通过影响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结果可以看出,主要障碍因素为道路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多数指标分布在生产和生活空间,表明生产和生活空间是影响安徽省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05—2019年民族地区8个省(区)的实际数据,构建了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度分析两个系统间的耦合与互动发展。结果表明:第一,2005—2019年,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指数由2005年的0.809曲折上升至2019年的0.962,年均增长2.64%;其绿色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535逐步上升至2019年的0.726,年均增长9.05%;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态势均为良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第二,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由2005年的0.574增长至2019年的0.646,在2005—2019年间整体上呈现稳定上升态势,略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民族地区耦合协调度基础尚可,但其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较为缓慢,且绿色发展一直较为滞后,还需要进一步协调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耦合协调关系演变上看,民族地区8个省(区)耦合协调关系变化规律较为相似,除西藏外,其余省区都经历了勉强协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发展过程,西藏则一直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大部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都有一定进步。据此,文章提出民族地区关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系统都是动态开放和较为复杂的综合系统,这两个综合系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建立基于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安徽省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数、测算了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启示我们应加大对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创新绿色信贷及直接融资工具,加大环保设施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育赛事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政府执政目标的战略工具。本文基于耦合的视角下,以体育学、城市经济学、体育赛事营销、城市规划、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关系演进、现代城市选择体育赛事的产生机制、体育赛事影响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有益探讨,并以2016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与甘肃城市的发展作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以优化职业教育“五统筹”为起点,以2011-2021年衢州市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专业”“师资”“招生”“实训”和“就业”五个统筹维度测度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以实证分析结果为基础,期望通过调整统筹维度优化策略,为实现衢州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五统筹”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实现路径和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9.
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协调互动是区域落实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构建绿色经济效率、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测算云南省16州市2008-2018年绿色经济效率值及经济韧性值,并探讨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省绿色经济效率在波动中缓慢提高,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和年际变化现象。(2)云南省经济韧性逐年缓慢增强,且形成以昆明市为单核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3)云南省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关系不断增强,区域内处于较低协调、较高协调州市的数量较多,且空间锁定特征明显,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中部高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是否协调,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数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而首要的就是要建立城市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和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协调度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阐述该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的应用,并以广东梅州市为例进行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的协调度为0.586 9,说明全市土地利用系统处于基本协调。另外,本文还对广东梅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协调发展提出了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建立有效的城市土地利用机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世界长寿市贺州市为例,对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评,为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2011—2018年的数据构建贺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贺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协调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说明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越来越好。(2)旅游经济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之间的比值介于0.01~0.86,说明旅游经济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但由旅游经济严重滞后状态逐渐发展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基本同步状态。(3)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方面,2011年和2012年分别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和磨合耦合阶段,其它时间都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方面,2011年为严重失调状态、2012年和2014年为轻度失调状态、2013年和2015年为濒临失调阶段、2016和2017年为勉强协调阶段、2018年为轻度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耦合度,贺州市应该借助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并借...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快速城镇化下城市扩张内部格局协调性.本文利用成都市2000—2016年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的相关数据,构建城市扩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都城市扩张下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经分析得出,2000—2016年,成都市城市扩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指数均不断升高,其中经济效益指数增长最为明显;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多数年份保持高水平耦合,协调度逐年从"严重失调"过渡到"轻度失调".表明城市扩张过程中子系统之间虽然相互制约影响的程度较深,但内部发展仍然存在不协调现象,生态效益滞后逐渐演变成系统失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对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19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市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绿色发展差异明显,且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优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苏北、苏中城市农业绿色发展较优、农业现代化较弱,故而在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绿色发展之间存在发展掣肘。未来江苏需重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化与产业化的耦合关系,建设农业全过程管理系统和数据监控系统,注重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2020年广西桂林市的实际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结果显示:(1)桂林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均有所涨幅,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远高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2)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的耦合度值均在0.8以上,处于极度耦合状态,两系统相互作用强。(3)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缓慢,2011―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衰退层次,直到2018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首次突破中值0.5,实现了从失调衰退到初级协调发展的转变,但距离优质协调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乡旅人才培育,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已成为新时期安徽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机制,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2013年的截面数据,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不同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由东向西的递减特征,而且合肥市表现一枝独秀,合芜蚌创新试验区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16.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形式和形象概括,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侧重于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综合优势和整体需求,侧重于空间结构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综合体系和配套政策。我们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为其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旅游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为探究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度以及影响因素,文章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两系统耦合发展态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二者耦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相互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在空间分布上,地区间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大部分处于濒临失调水平。通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水平、高信息化水平、高消费水平是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绿色物流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织部分,注重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加强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体现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针对三明市物流业的现状,分析其开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并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探讨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安全指标体系,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评体系,对河北省2004-2014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演变的时序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河北省城镇化水平起点低、发展快,城镇化综合指数逐步提高,基本呈线性上升趋势,目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由快速上升转变为较平稳的波动态势,期间城镇化发展由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逐渐转化为新型城镇化模式。(2)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呈现阶段性、波动性特征。2004-2009年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由勉强调和的低水平耦合发展至勉强调和的磨合阶段,2010-2014年两者耦合关系呈现磨合与高水平耦合反复波动特征。表明河北省城镇化发展不仅在量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提升,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交互作用正在经历反复的磨合与适应时期,即将正式进入良好的高水平耦合阶段。  相似文献   

20.
《湘南学院学报》2020,(2):35-40
在大数据时代,公司可以获取结构更复杂、信息更全面的数据.但大数据中存在诸多非结构化数据,仅通过单纯的会计知识难以精准解读其信息、挖掘其内在价值.文章以XY公司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理论,尝试构建其财务报表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函数,将财务报表整体框架进行量化实证研究,并对其耦合协调发展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2014年XY公司财务报表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为高度协调;2015年—2016年大幅下跌,系统低度协调;2017年—2018年有所回升,转入中度协调.压力子系统与响应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制约财务报表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