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构”,本是西方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主流文学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在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的“非虚构”性,也涉及到文学的“非虚构”因素。本文旨在从“虚构”这一现代叙事学概念出发,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包含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观,彰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新时期非虚构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期待于自己的,将不仅仅是对新时期非虚构文学进行描述,更是对其进行反思。但“反思”往往得求助于“描述”,何况“非虚构文学”一词自身也还并未升格为一个专有名词,甚而一个不规范的习惯用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从“非虚构”着眼,把批评宗们目前尚乐于分而论之的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和口述实录体,作出整体性的历史反思,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会因为“非虚构”的多层次带来论述上的诸多不便。我们只好以“完全非虚构”和“不完全非虚构”把报告文学、口述实录体同有所虚构的纪实小说生硬地割开。至于有着纪实感。然而又确属虚构的“仿非虚构”作品,我们则把它置身于与非虚构文学相关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3.
作为叙事文学范畴的“虚构”,可进一步区分为题材意义上的虚构和叙述方式意义上的虚构。在“非虚构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新新闻小说等)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本质论诗学中,判定叙事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性的标准无疑是虚构性),其“非虚构”当是就题材上说的,其“文学”(虚构性)则是就叙述方式上说的。由于它在叙述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显示、场景叙述,故其虚构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关这类文体是否容许适当虚构或其虚构性的限度如何把握之类问题的讨论,由于未区分题材学上的虚构和叙述学上的虚构,致使其讨诊在文体理论的建设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不仅有其文本特质的原因,更是现代性持续显现的时代表征。在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为代表的新世纪非虚构文学,呈现出个体复杂深刻却鲜为人知的现代性体验,在个体命运的互证中显示了现代性“变”与“不变”的矛盾,并以对现实的记录和对历史的重写,彰显了文学的现代性反思品格。总之,新世纪非虚构文学既以对现实的真实记录而展现了现代性图景的繁杂,同时又在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性中建构着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叙事文学范畴的“虚构”,可进一步区分为题材意义上的虚构和叙述方式意义上的虚构。在“非虚构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新新闻小说等)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本质论诗学中,判定叙事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性的标准无疑是虚构性),其“非虚构”当是就题材上说的,其“文学”(虚构性)则是就叙述方式上说的。由于它在叙述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显示、场景叙述,故其虚构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关这类文体是否容许适当虚构或其虚构性的限度如何把握之类问题的讨论,由于未区分题材学上的虚构和叙述学上的虚构,致使其讨论在文体理论的建设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6.
“非虚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外延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变化,从早期有限的几种文体到几乎涵盖了所有以真实为内容的文学作品,而在演变过程中,“非虚构”概念初期对于新闻等体裁写作新变的意义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出一种走向现实生活的开放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非虚构文学等同于国内的纪实文学称谓,涵盖了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新新闻主义小说、传记、游记散文和口述实录体等所有以真实描述为写作手法的文类。从1979年"非虚构文学"概念引入中国以来,从最开始的质疑,到中期的讨论争议,再到最后的认可,非虚构文学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非虚构文学在国内发展壮大,一方面离不开国内文学创作环境的放松和现实主义风向奠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国外,尤其是美国非虚构文学的译介引进,是内、外两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大众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大众文化品格王晖关键词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大众文化品格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大众文化的出现、成长乃至壮大成为可能①。而近代中国报业的兴起,又为生于兹,脱胎于此的中国非虚构文学(以本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初为其上下限)②注入...  相似文献   

9.
对“非真实概念”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把形式逻辑中的“概念”分为“真实概念”和“非真实概念”(又称虚假概念、虚构概念、虚幻概念、虚概念等等)。由此产生了关于“非真实概念”的逻辑性质问题的不同观点:有人认为,“非真实概念”既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教育(上)》2010,(19):157-158
《人民文学》杂志日前宣布了一项名为“人民大地·行动者”的写作计划:向全国公开征集12个非虚构写作项目,各提供1万元资助经费,并且在年度人民文学奖中增设两个“非虚构作品”奖项,奖金各1万元。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关于文学的虚构本质说十分流行,这无形中纵容了作家们在虚构与想象上的冒险甚至是胡编乱造,导致文学虚构与想象的品质有下滑之虞。对此,本文主张文学虚构和想象应该有一定的限度,有其方向和目标。因为作家创作会有意向性,读者接受也会有“可能”和“可信”原则。严肃文学有其深度目标,不同的文学类型或创作方法也有各自的规则或惯例。为了进一步提升虚构与想象之品质,作家们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或努力方向,比如审美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12.
理解非虚构文学应该从新闻、文学和方法这三个维度出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人们也把非虚构小说归入新新闻写作,或者称新新闻写作为非虚构小说。同时,非虚构文学还是一种方法,既是一种写作方法,又是一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人民文学》从2010年开设"非虚构"栏目以来,陆续刊发了许多作品,其中有十几篇"非虚构"作品在文坛备受瞩目。有必要从"非虚构"文学产生的原因、内涵、文体特征、真实性、文学性以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便勾勒出一个较完整的关于"非虚构"写作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打破了逻辑一语义学的真假崇拜,赋予语言“以言行事”的功能。然而奥斯汀通过引出“严肃/不严肃”的二元对立,又将无法有效述行的虚构话语给边缘化了。德里达以解构主义惯有的游戏式作风,颠覆了这一组等级对立。他对非严肃虚构话语的关注,对意义开放性的强调,呼唤着人们重新审视文学这一边缘话语。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打破了逻辑一语义学的真假崇拜,赋予语言“以言行事”的功能。然而奥斯汀通过引出“严肃/不严肃”的二元对立,又将无法有效述行的虚构话语给边缘化了。德里达以解构主义惯有的游戏式作风,颠覆了这一组等级对立。他对非严肃虚构话语的关注,对意义开放性的强调,呼唤着人们重新审视文学这一边缘话语。  相似文献   

16.
周霞 《林区教学》2011,(4):28-30
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在新的中国语境下,以全新面貌崛起,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但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对促进我国纪实文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从介绍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入手,并从译介、内容、创作、命名、写作手法上的影响分析非虚构小说对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的影响,希望进一步发掘出这一文学新生态的文体建构原则、创作原则和独特价值,以期为纪实性作品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司马相如在他的赋文创作实践中建构了一套赋中人物命名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虚构,但此虚构与小说、戏剧这样的叙事文学所遵循的虚构原则完全是不同的。按司马相如的命名原则命名的赋中人物既不是个性化性格.也不是类型化形象,而只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发声体。由此写出的文学人物.在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司马相如的赋中人物命名原则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思想.在文学理论领域也是别开生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新闻与文学在写作传统上不是一家。在通常的美国英语表述中,“新闻”这个词,可以做够不上好的传记、历史及其它门类的社会科学标准的非虚构类作品的一种代称。其含义是新闻写作快,也被人忘得快:文字短,也应该短。报告文学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非虚构类的短篇文学作品,尽管两个世纪以来,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是富于想象的,而且首先是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9.
非虚构文学研究中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虚构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并不是词源学意义上虚构的否定概念,而是一种符码,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艺术表达的一种被迫策略,肇始于摹仿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人类的表达话语出现转型,虚构的出现弥补了人类对自身精神的突破,实现了向未知世界的跨越。作为文本意义上的非虚构手段因为固守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要求,使得认知局限在经验世界,相比虚构而言诗学性亟待研究,而当下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这么一段话:“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虽然指的是古典诗词里写景状物的虚构,但推演出去,以之解释小说艺术中的虚构艺术,同样说得通。虚构不是绝对自由的,“必从自然法则”,否则便不可信。这“自然法则”,在小说艺术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