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探究“一村多”助力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村多”实施以来在内涵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出“一村多”助力乡村振兴的未来愿景:以资源、政策吸引并精选“一村多”招录对象;精准挖掘本土资源并配套专业人才培养;配套出台系列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2.
一、美好愿景:我们理解的“新乡村教育”我们认同的“新乡村教育”内涵: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二是新乡村的教育,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现代化及区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以促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为中心,尽最大可能针对乡村教育实际,  相似文献   

3.
一、美好愿景:我们理解的新乡村教育我们认同的新乡村教育内涵: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二是新乡村的教育,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4.
魏小英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66-71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职业教育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与文化支撑的现实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交汇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还面临供需方向错位、理实结合松散、城乡文化游离和校村联系脱节的困境.基于此,需要职业院校转变思想,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供需生态圈;知行合一,强化乡村振兴的技能人才链建设;铸魂职业文化,打造乡村振兴文化示范体;加强校村合作,创新乡村振兴两元主导面,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语境中的民俗节庆融入了时代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篁岭"晒秋节"作为婺源一张金字名片,其旅游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日益凸显,在展示其文化传统、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发展、凝聚了古村人心、推进了社会稳定。篁岭"晒秋节"的重构,多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促进了旅游发展,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一直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散村占据主导地位。文献记载所见汉唐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集村,是经过长期发展、扩大或官府强制合并而形成的结果;现今北方地区集村为主的乡村聚落面貌,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南方地区散村向集村的发展,只是局部地区和部分村落的现象,没有普遍性。散村是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原生方式,集村则是长期发展或演变的结果;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立基于自然与经济需求的分散居住的原始倾向逐步被放弃,主要立基于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集中居住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在集村状态下,村落构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在散村状态下,则以若干自然村落组成的地域区块构成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21,(1):15-21
论述村庙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历程变迁,总结村庙组织管理模式。探讨村庙组织发展的现实意义:它具有凝聚乡村力量、举办公益活动、培育基层民主等功能。分析村庙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促进村庙组织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建议,以期发挥村庙组织在乡村基层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服务。  相似文献   

8.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一直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散村占据主导地位.文献记载所见汉唐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集村,是经过长期发展、扩大或官府强制合并而形成的结果;现今北方地区集村为主的乡村聚落面貌,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南方地区散村向集村的发展,只是局部地区和部分村落的现象,没有普遍性.散村是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原生方式,集村则是长期发展或演变的结果;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立基于自然与经济需求的分散居住的原始倾向逐步被放弃,主要立基于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集中居住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在集村状态下,村落构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在散村状态下,则以若干自然村落组成的地域区块构成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随着全民创新创业步伐的加快及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推进,乡村建设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为提高乡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巩固并扩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成果,以江西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例,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环节的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三个...  相似文献   

10.
当前,渝东北地区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开发过度,乡村文化被抽离;发展盲目,缺乏整体规划;创新缺乏,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营粗糙,服务水平低;设施薄弱,可进入性差。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原理,构建多主体协同推进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模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组织、学校支持、村/村民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推进机制,可以发挥各主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参与主体互动,助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重庆市6218名乡村教师的问卷调查和部分相关主体的深度访谈发现,乡村教师对专业认同、行政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整体需求较高,中老年教师更期望获得专业认同,教学点和村中心校获得的专业认同不够;教学点和村中心校教师、中老年教师更期望行政认同,教学点和村中心校教师、年轻教师获得的行政认同不够;低职称教师和小规模学校教师更期望社会认同,他们获得的社会认同不够.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水平认同的对策是: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加大对教学点和村中心校职称晋级倾斜力度,完善对教学点和村中心校及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宣传展示小规模学校和教师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试题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乡村重构普遍受到多元驱动力作用,主要有政府力、社会力、市场力、其他4种类型。乡村重构过程会带来乡村空间、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转变,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转变、物质空间功能转变、土地发展权流转、社会关系网络重构等[1]。材料二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西南部的里仁洞村,是一个著名的“淘宝村”,以发展电商产业而闻名,该村多年的淘宝交易活跃度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重庆市6218名乡村教师的问卷调查和部分相关主体的深度访谈发现,乡村教师对专业认同、行政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整体需求较高,中老年教师更期望获得专业认同,教学点和村中心校获得的专业认同不够;教学点和村中心校教师、中老年教师更期望行政认同,教学点和村中心校教师、年轻教师获得的行政认同不够;低职称教师和小规模学校教师更期望社会认同,他们获得的社会认同不够.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水平认同的对策是: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加大对教学点和村中心校职称晋级倾斜力度,完善对教学点和村中心校及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宣传展示小规模学校和教师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核心内容,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开展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与防返贫等工作的现实要求.本研究以豫南大别山区的郝堂村为案例区域,以层次分析法、语义差异法为研究方法,构建了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游客组和专家组在郝堂村生态宜居建设绩效的评价结果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期为广大省际边缘区和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生态宜居建设仍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郝堂村美丽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层次分析法和语义差异法在美丽乡村绩效评价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研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旅游资源禀赋,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泰森多边形、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及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究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乡村旅游重点村可分为产业村、景观村、文化村3个一级类型和9个二级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国土空间布局上呈弱集聚态势,东南密西北疏,呈"三极多区"分布格局,其中产业村集聚程度最强,呈环形片区状分布,景观村和文化村分别呈"T"形和开口环状类"U"形格局分布;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受政策、经济、人口、居民点、地形、交通、景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重点村的影响因素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6.
以泉州L村漆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为实践观察,发现L村精英G某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带动村民发展漆篮产业,助推了L村全面振兴。其成功实践缘于“政治压力”与监督激励的驱动机制、血缘宗亲聚居村落的内源机制、多重资本支撑的动力机制。针对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乏年轻一代参与、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互助协作渠道不畅,以及“精英俘获”现象等问题,提出通过内生外引,建立健全年轻乡村精英培育机制;协作互助,构建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组织保障,全力打造乡村良性发展轨道等进阶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考场真题】"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什么呢?请以"晒出我的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相似文献   

18.
善治是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与使命。在中国政治场域下,治村精英与制度都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但实践中治村精英却总是与制度形成相互制约与掣肘的局面。然而,要达到村庄善治,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必须“和谐相处”。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山西省L村的乡村治理实践,描述了L村如何摆脱了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的张力惯性,形成两者之间耦合。具体而言,就是在“强精英—强制度”组合下治村精英主动创设“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并依靠这一制度实现了精英向制度化权威转换,获得了村民支持,提升村庄的治理绩效。最终,L村以治村精英与制度的耦合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9.
把合作治理运用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的发展证明了合作治理在实践上的有效性。在郝堂村模式中,乡村振兴合作治理的主体包括作为公共服务者的县乡政府机构,作为组织协调者的乡村基层组织,作为主动参与者的村民,作为技术指导者的乡村民间组织,四个主体通过构建内置金融体系、民主决策机制、沟通及执行机制、信任契约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实现了乡村合作治理的良性互动。郝堂村合作治理的经验在于纵向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实现政策支持与引导;横向的各治理主体间合作实现主体平等、主动参与、有效协商;内外的公共权利与私人权利合作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0.
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村数字乡村建设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卫星-地面主站-互联网-用户终端组成的云技术系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信息网络技术核心,揭示云技术与数字乡村建设联系的规律性,探索IaaS、SaaS、PaaS等服务模式在脱贫村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共享与复用;瞄准脱贫村数字乡村建设居住分散、投资大难题破解;补齐脱贫村脱贫村数字乡村建设网络技术、两大平台、数据处理等云技术短板和终端客户、App开发、5大领域、21着力点等应用短板;构建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以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服务器、存储器、服务终端为数字资源基础的数字乡村模式。助推脱贫村“经济-生态-文化-治理-惠民”一体化数字体系建成,助力其巩固脱贫成果,乡村全面振兴,夯实脱贫村与全国同步发展的数字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