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驻地记者是新闻单位派驻各地的新闻采集者。就省级党报而言,驻地记者担负着及时充分宣传报道好驻地大事的重任,担负着驻地党委和报社的双重重托。驻地记者是报社的本报记者。对地方的报道是省级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省级党报是省委机关报,如果没有或者很少有对各市的报道,就会失去覆盖力,失去省级报纸的意义,指导性当然也无从谈起。事实上,许多省级党报的本省事件,来自各市的报道都占据半壁江山。从这个意义上讲,驻地记者和跑线记者一样,都是新闻报道一线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地方成就报道是党报唱响主旋律的一出重头戏.然而,这类报道往往工作性强,时效性差,贴近性差,有时甚至被报道的地方也不叫好.这是党报记者、地方通讯员和驻地记者最挠头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党报记者站如今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要求,主功能除了传统的写报道、发内参、通联外,还扩展到参与报纸发行(有"发行生力军"之称)等领域。我感到,无论情况如何变化,作为省级党报驻地级市的记者站,其第一位的功能始终都是采写报道。把采写报道定位为记者站的第一位功能,是相关方面的共同需要。就省级、地县级党报、党委而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先进典型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认识都是一致的;同样,省报用力抓发行,市县委积极完成党报发行基数,保证党报覆盖面,着力点也是同向的;驻地记者站作为党报与所在地党委、政府的纽…  相似文献   

4.
赵晓勇 《中国记者》2022,(9):116-118
<正>作为新华日报驻地记者,结合20年的驻地记者经历,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我认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要掌握好“日常生活”“地方特色”“多方合作”三个关键词,这是省报驻地记者彰显党报影响力,提升传播能力的重要方法。疫情下,我现场采访了泰州首支驰援武汉护理队出征、首个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首例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首趟接中西部员工复工的专列、探访全省首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车间……“泰微课”“田管家”、网上供销社等一篇篇具有“泰州标签”的报道,起到了较强的示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浙江日报先后开辟“民生连连看”、“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等栏目,为党报记者视角向下、报道基层提供了更大平台。其中,驻地记者无疑是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6.
陆峰 《新闻通讯》2010,(6):24-26
时政报道历来是党报的重头戏,是党报发挥主功能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报都非常重视。对时政新闻的报道,现在从国家通讯社到省级党报乃至地市级媒体,一般都安排有相对固定的记者团队,并称之为“跟班记者”。时政报道由相对固定的记者承担,会比较熟悉相关情况和相关程序,有利于准确高效顺利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可以使驻地记者发挥党报权威的舆论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指出前景、发现问题。一个好的驻地记者,应该是既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又能在宏观上把握当地的经济发展大趋势。因此,党报驻地记者要研究区域经济,要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的权威,要努力做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高屋建瓴,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论证和探讨经济报道对象往往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在经济报道中,…  相似文献   

8.
许琳 《新闻前哨》2003,(10):74-74
党委机关报太需要正义的呐喊了,这是新时期主流媒体必不可少的功能。驻站记者尽管有报道驻地改革发展新成就、新经验,报道驻地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加快发展的精神和行为的责任,但也不能丢了舆论监督这个锐利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其担负的舆论监督职责更重。 党报派驻各地的记者,与编辑部记者一样承担着舆论监督重任。驻站记者除了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外,还应拿起新闻批评的武器,对所驻地域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与编辑部记者相比,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遇到的阻力更大,更容易受到驻地的制约。驻地党政领导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行为以及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扩大报社的影响力,把报社的发展触角向基层延伸,近几年来,一些地市级报纸开始向下面所属的县市区派遣驻地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驻地记者一般都是年轻记者,有的干脆是刚进报社的外地新记者,把他们放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开展工作,难度不言而喻。面对这些难题,一些驻地记者失去信心选择了离开。本文就年轻记者如何快速适应地方报道形势,快速度过成长期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骆逸群 《新闻实践》2008,(11):40-41
全球化时代,地域限制被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对内、对外报道界限逐渐模糊。许多从事区域报道的驻地记者,也承担起了涉外报道的责任,所报道的内容突破了区域性和国界线。这既给驻地记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也为其施展身手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而如何跳出以往封闭式的报道模式,调整和拓展视角,让涉外报道出新出彩,便成了摆在驻地记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省级党报驻地记者,其工作、生活在基层,许多时候离新闻现场最近,就更应该勤出门,主动深入农村、农民之中,与采访对象真心交朋友,挖掘一些事件性的鲜活新闻,丰富报道的内涵,增添立体感。  相似文献   

14.
党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报道地方工作,即报道地方的先进经验、创新做法,指导全局,推动工作。反映地方工作是驻地记者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加快记者站发展的关键,而把地方工作“转化”为新闻,或者说在地方工作中挖掘新闻,又是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用好批评的武器,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是党报记者的光荣职责。学习十五大的精神,联系自己当驻地记者时采写批评报道的感受,就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新闻批评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一)党...  相似文献   

16.
驻地记者远离总部,处于报社新闻指挥中枢的神经末梢,感觉有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但驻地记者也有天然优势,身在基层、离新闻发生的第一战场最近,接触的是滚烫的第一手材料。作为省级党报,新华日报记者部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业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驻地记者。本文是指省级媒体派驻在各地市的记者。驻地记者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就是采写报道所驻地市的新闻,而所驻地市党委、政府对驻地记者的工作要求也主要是希望他们向全国、全省报道所驻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以便扩大所驻地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驻地记者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是采写报道当地各类新闻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刘宏奇 《传媒观察》2005,(12):29-31
新闻传媒受到新闻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双重制约,而作为一级党报,理所应当地要承担许多宣传的职能。报道地方“得意之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方成就报道就是一项“规定动作”。这是党报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密切关注的优势,是党报唱响主旋律的一出重头戏。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类报道往往工作性强,地域性强,时效性差,贴近性差。写者有心、读者无意,有时甚至被宣传的地方也不叫好。这也是广大地方通讯员和驻地记者最挠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常行动和报道实绩在驻地干群中树立起党报记者应有的形象。 导引办法之二是积极主动争取外部良性激励因素,避免负心理效应的产生。记者长期处于某个局部,他所写的有关报道,难免有不符合客观需求,不宜于被编辑部采用之时。记者是脑力劳动者,最注重作为体现自己劳动价值的见报稿件的,如果连续几次出现被压下不得发表的情况,就难免产生“不被重视”的抱怨心理,作为基层发稿部门的领导,此时既不能在同情心的支配下与记者一起抱怨,也不能简单地批评下属稿件写得不好,应该一方面与上级及时沟通情况,解释一些记者不易反映清楚的稿件背…  相似文献   

20.
党报时政新闻报道一直以来都是党报"拳头"产品。近些年来,随着"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十三五"重要课题,党报报道关于生态环保题材数量明显增多。本文将结合作者自身报道案例,针对新常态下党报记者如何提升环保题材时政报道水平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