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晓东 《甘肃教育》2011,(16):77-77
"国事"与"国是"是一组同音近义词。虽然两者都是名词,都涉及国家政事,但其间却存在着一些区别。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意为国家大事,其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又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国是"意为国家大计,其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  相似文献   

2.
"桃之夭夭"与"逃之夭夭"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其义也不难理解。但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产生这种变化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却很少有人论及,本文试从汉民族心理的角度探讨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绘画是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绘画,它在唐宋时期走向高峰的同时,又因"水墨"画的不断"兴盛"而逐步"丧失"其在中国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从而使得以"笔墨"为宗的"水墨画"、"写意画"代替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画"、"工笔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其过程是"丹青"衍变(渐衰)与"水墨"滋长(渐兴)互为表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名其动"结构在甲骨金文中大量出现,到西汉时期基本消失。"名之动"结构萌芽于西周,普遍运用于战国和西汉。春秋战国时代,"之""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自由替换,这导致了"名之动"对"名其动"的取代。"名其动"结构和"名之动"结构是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组同义结构,它们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5.
"草根教研"是近些年来兴起于"民间"的校本教研新样式,其研究形式的"草根"特质赋予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其"草根性"表明,它不是专家、学者、精英自上而下的书斋式的"贵族"研究,而是由一线教师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6.
施海燕 《考试周刊》2009,(9):149-150
在古典日语助动词中,表示判断语气的助动词有很多,但是就表示"推量、推定"意义的助动词来说,主要有按时间分类的"む"系列的"む、らむ、けむ"和按感觉分类的"めり"、"らし"、"なり"两组文语助动词。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学习者常常混淆这些助动词的用法,难以判断其使用的语境或根据。本文通过例句主要从活用接续、机能和语源等方面对后一组文语助动词"めり"、"らし"、"なり"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异同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孰"与"谁"是一组同义词,但其表义与语法功能都有不同,具体归纳如下:"孰"多指代物;"谁"指代物较为罕见;"孰"可作状语;"谁"可作谓语;"孰"只与介词"与"合用;"谁"可与多个介词合用;"孰"多用于选择复句;"谁"较少用于选择复句。  相似文献   

8.
流散作家由于无法疏离母国文化,也无法认同居住国文化,处于"无根"的状态。"无根"性的产生有其地缘政治、殖民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原因。对于流散作家来说,流散经历带来"无根"的痛苦,更带来多种文化的体验、精神家园的追求和"根"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李庆旭 《文教资料》2011,(20):17-18
"词"与"辞"是同音近义词,有时候可以通用,这就容易造成使用错误。本文通过对"词"与"辞"字形、字义及其演变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词"与"辞"之异同,并分析了其原因,这样有利于语言的准确表达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在",恰恰"在"于并且仅"在"于形而下的有形有名的物象之中。故"道"之"体"乃"无体之体",其"体"之显恰在于使万物通过"无"而成体;"道"之"用"乃"无用之用",其"用"之征亦在于使一切用成其为用。  相似文献   

11.
"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赋"命名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歌"、"诵"、"赋"并非同义重复。"歌"是对乐歌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旋律和曲调;"诵"即今所谓朗诵;"赋"和"诵"的共同特征是"不歌",其区别在于由不同的盲者朗读诗文。源于一种"不歌"的诵读方式,正好体现了"赋"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对国学同样有个"扬弃"的问题,要取其精华,弃其陈腐,坚持"拿来主义",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与时代精神与现代文明交融,使其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元初书法家鲜于枢"复古"的书法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元代"复古"书风的形成,其"复古"思想的内涵包括"崇晋"与"宗唐",而"宗唐"在鲜于枢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重点分析了其"复古"书法思想中"宗唐"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楚竹简中,藏字写作 ,有异体,写作 ,从贝。《说文解字》中写作"藏",从臣。这种变化,应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本文试图探讨其深层文化原因,以期找出汉字"藏"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与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释“异”     
对于汉字这样一种表意性很强的书写符号来说,由于其超时空性,其形体变化较音义来说是比较滞后的,这已成共识。因此,这更有利于根据文字的滞后性这一特点来探查字的音形义的发展源流和变化。"异"的文献常用义为"不同",但"异"的词源义是什么,其命名的理据是什么,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异"与"異"之间的意义何时转化、怎样转化,与"巳"、"已"、"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说明和解决。通过对"异"在字典辞书中解释的考查以及对"异"古文献用例的梳理,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6.
"哭"、"泣"及其语义相关的一系列词汇意义相近,其差别主要表现为哭的主体、方式不同。汉语词汇的丰富,是为了适用于人们感情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形、神"问题历来是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形神论"的衍发。"形"与"神"的关系,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18.
"里"、"外"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其用法灵活多样,表现出不对称性。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里"、"外"的用法和意义,力图揭示出二者不对称性的表现及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9.
颜鹏 《中小学电教》2012,(8):131-131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预设",利用其在课堂之中的"生成"功能,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对于一节成功课堂的标准如今就有了一条新的标准,就是对于"预设"和"生成"的良好把握,"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助词"は"与"が"是日语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助词,其使用和区别是日语中重点难点问题。本文在总结"は"与"が"的各自的用法、意义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例句比较"は"与"が"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